生活智人39 社會學教授梅農 帶你廣結善緣 人生更寬廣

文╱楊慧莉 |2020.05.02
3098觀看次
字級
物以類聚,是慣性,卻也窄化了社交圈。 圖╱取自網路

文╱楊慧莉

人,是群聚的動物,但也是慣性的動物,我們習慣與同類的人為伍,也因此錯過了許多有趣的人事物,甚至局限了自己的人生。社會學教授梅農洞悉此點,並提出解決之道……

人生卡卡
別再只是物以類聚!


譚雅.梅農(Tanya Menon)大學畢業於哈佛大學社會系,之後前往史丹福商學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主要鑽研於「人們如何看待彼此的關係及養成習性,藉此讓自己與他人建立正面的連結」。

梅農目前是俄亥俄州立大學費舍爾商學院教授,所做的研究發表於《華爾街日報》、《芝加哥論壇報》、《金融時報》等。除了老師、學者,她亦扮演顧問的角色,提供全球組織商業意見和訓練。她希望藉由這些角色的扮演,協助人們養成新的好習慣,建立更暢通無阻的人際關係,活出更充實、更有創意及更開拓的人生。

弱連結更有效

人,無法離群索居!有好的人際關係,不僅可事半功倍,還可延年益壽。心理學家平克(Susan Pinker)就發現「社交生活」是人類長壽的關鍵。

不過,儘管人際關係很重要,但一般人在建立所謂的「人脈」上可能力有未逮,也有一些自己有所不知的盲點。今天,就讓對此觀察和研究多年的梅農為世人提點。

梅農教書多年,她發現一個有趣現象——她不僅還記得教過的學生的長相,連他們當初坐的位置和旁邊的同學都想得起來,但她以為這不是自己記憶過人,而是學生們也都是習性的動物。他們有自己喜歡的位置和同學,一整學期都坐在一起,但這種行為的危險在於「畢業前只跟幾位個性相仿的同學熟,因而錯失了認識不同人的機會」。她明白,這非學生的本意,因為他們都是開放的人,才會想來念商學院,同時發展人脈。

交友上,物以類聚,人之常情。梅農深諳這種人類通性,但她提醒,「當需要新的想法、新的工作或新的資源時,問題就出現了。」她舉社會學家格蘭諾維特(Mark Granovetter)的「弱連結」研究為例,後者發現許多人更常透過「關係沒那麼熟」的弱連結找到工作。

打破生活流程

在社會學的研究領域裡,人際關係上的「強連結」指的是關係緊密的親朋好友,彼此因有共通的朋友而人脈重複,但「弱連結」包括了認識僅有一面之緣的人,握有此關係等同拿到了開展全新社交圈的入場券。

「可惜的是,多數人並不懂得善用這張入場券,只想舒舒服服的待在熟悉的地方。」梅農說。

她認為每個人都有一個內建式的「社交搜尋引擎」(social search engine),這個機制協助每個人因應個性找到和過濾朋友,只是這個引擎有其限制。

梅農舉自己的經驗為例,她常碰到一些人希望透過朋友接案或找到新的工作,但多數人的生活圈子就那麼大,很難有新的機會出現,特別是每天行進的路線都很固定:從家中出發,出門去上班或上學,可能還使用同一部電梯、樓梯或入口,甚至上同一間廁所;下班後,可能會去健身房或在幾間固定的商店停留一下,接著就回家了。換句話說,每天的停靠點就像火車時刻表上的停靠站那樣固定,梅農認為這就是問題所在。

「把生活過得太有效率,就會每天都看到一樣的人,因為他們每天的行程也很固定,」梅農說。她建議,何不讓你的生活流程稍稍不順?像是去不同樓層上廁所、去不同地方買咖啡、把車停在不同點,這樣你就可以碰到不同的面孔,建立新的人脈。

脫下人際濾鏡

除了每日行程太過固定,梅農發現「人際濾鏡」亦是讓許多人在社會上吃不開,人生變得卡卡的原因之一。所謂的「人際濾鏡」,指的是碰到某人時當下的判別,覺得這人是否有趣、相關,有沒有必要進一步交往。

梅農鼓勵大家脫下人際濾鏡,找出那些感覺不怎麼有趣之人,試著跟他們聊聊,強迫自己去認識這些人,這樣就能拓展自己的社交圈。

而她也把這樣的意念運用在教學上。她不讓學生坐在喜歡的位置上,要他們更換位置,也強迫他們跟不同的人小組學習,激發更多的創意。另外,她也曾跟其他學者針對哈佛大學新生做了一項實驗:讓他們與不同種族、背景的同學做室友,一開始他們很不習慣,但經過一學期的相處,他們多數最後都選擇不換室友,證明「人不必物以類聚」,各種人之間還是可以成就好關係。

除了主動接觸過去會避開的人,梅農還鼓勵人們到訪一些地方或參加一些活動,讓自己有更多機會接觸不同的人,像是去公園遛狗認識其他同好,或是參加隨意組合的籃球練習賽拓寬自己的社交圈。

悠遊人際
碰撞出更多美麗事物


生活流程太固定、不自主的戴上人際濾鏡外,梅農在團隊研究中還發現,情緒也會影響社交的拓展,讓人在該對外尋求支援時顯得裹足不前。因此,在拓寬人脈上不能自慚形穢、畏首畏尾。

低潮時該怎麼做

她舉自己的經驗為例。她曾有個多事之年,那時她先是失業,接著得到一個夢寐以求的海外工作,隔月她發現自己懷孕了,然後因孕吐而無法赴任,弄到最後,她失去了教師身分,得到一個充滿壓力的新身分:擔任母職。她對當時的狀況並不滿意,甚至有些沮喪,對許多人的建議充耳不聞,尤其討厭聽到「走出去拓展社交圈」的建議,因為對信心崩塌者而言,這種話最刺耳。

後來,梅農與幾位學者對此做了實驗研究,證實人在脆弱時更走不出去,尤其在飽受失業威脅時更限縮自己的人際網絡。自我封閉、孤立自己、萬念俱灰,以為就此失去資源、盟友和機會的戲碼便就此登場。

那麼,遇到這種狀況,要如何克服呢?

梅農建議,不妨瀏覽臉書等社群網站上的朋友名單,這些人就在你的人脈裡,卻往往在你低潮不順心時被遺忘了;同時,也提醒自己你自身的強項和價值。她的研究團隊還做了另一項研究,是關於人們如何從他人汲取建議,結果發現,人們因為覺得嫉妒和威脅而不會聽取身a邊人的建言,但比較會聽他們覺得沒啥威脅的局外人的建議。不過,有一種情況例外:一旦受試者寫下自己引以為豪的事情就能肯定自我,而樂於向他們覺得有威脅的人學習了。

善用良語增情感

因此,低潮時不能自哀自憐,要重新肯定自己的價值,然後有自信的尋求奧援。在獲得別人的協助後,梅農建議,也請把握住「道謝」的機會增強彼此的連結。她發現許多人在得到別人的協助後,可能會以「我欠你一分人情」表達謝意,這句話暗示了「有機會要歸還」,卻也意謂著把人際關係當作一種交易行為,基本上聽起來是不太舒服的。

梅農提醒我們:常用的英語社交語「thank you」、「you're welcome」,在其他語言有著更深的情感意義,如「thank you」在西班牙語中是有著「恩典」之意的「gracias」,法語是有著「仁慈」意涵的「merci」;「you're welcome」在中文裡是有著「別見外」寓意的「不客氣」,在印尼語中是有「歡迎再來」之意的「kembali」。

因此,她建議人們在回應別人的感謝之意時,除了說「不客氣」,還可以進一步以「好開心一起合作」或是「朋友就該互相幫忙」之類的話語,增強彼此的關係。

放大眼界看人生

許多人喜歡把人生看成是一趟旅程,我們都在列車上,途中有人陪伴我們,然後就先下車了,接著又有人上車繼續伴我們同行。梅農覺得這個隱喻很美,但不免有些被動,也只是線性走向,為了到達某個終點站而已。

她建議,我們何不把所處的介面想成是一個社交性的宇宙,把自己當作是一個充滿能量,可以在彼此碰撞中傳遞能量,讓關係更緊密的原子?她相信,如果大家都放大眼界,每個人不僅能自在遨遊於宇宙天際間,還能因彼此碰撞而激發出更多美麗的新事物。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