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story74 紀│實│攝│影│家 亞瑟 捕捉眾生相與生命韌度

文╱楊慧莉 |2021.03.13
2203觀看次
字級

文╱楊慧莉

拜科技之賜,帶上智慧型手機,就能走到哪拍到哪。瞬間,似乎人人都成了攝影師。不過,照片要拍得好、拍得深刻,兼具人文色彩,並非人人可為。專業攝影師亞瑟就能拍出有深度的照片,不僅如此,因涉獵甚廣,作品呈現多樣性,讓人透過其鏡頭看見生命的各種可能性……

人 文 記 錄
周遊列國   刻畫東西文化差異

奧莉薇亞.亞瑟(Oliva Arthur,1980-)出生於倫敦,主要成長於英國。不過,由於父親當外交官,每隔幾年就會搬一次家,她很適應當一名紀實攝影家,此生涯讓她隨時都得展開旅行和探險,包括將她帶至中東和亞洲。不只落腳於一處的成長歷程,形塑她對「家」的概念不在於哪個定點,而在於一種歸屬感。其結果是她常透過作品,刻畫出世上許多居無定所之人生命中不為人知的一面,或是探索處於不同文化之間的生命。

探索女性的處境

念牛津大學數學系的亞瑟,在參與學刊製作時愛上攝影。二○○二年,大學畢業的她,到倫敦印刷學院進修新聞攝影,並贏得「衛報學生攝影師年度媒體獎」(the Guardian Media Award for Student Photographer of the Year)。

二○○三年,亞瑟以前往印度德里、為期兩年半的拍攝,開啟自己的攝影生涯。期間,她發展出對刻畫女性生命的興趣,也練就出一種攝影方式,「要盡力把自己放到不同的場景中,這樣才會捕捉到充滿魔力的瞬間」,即在一個忙亂的處境中仍能發現靜謐的角落。

二○○六年,她駐義大利一個創意實驗室「Fabrica」一年,期間追求更多個人創作。接著,為了巴黎龐畢度中心的集體創作展邀約,她遊歷歐亞邊界長達四個月,尋找這個範圍內的女性跨越東西方文化的故事,完成了取名「中間距離」(Middle-Distance)的系列創作。

《中間距離》涵蓋了從土耳其到俄羅斯的女性故事,尤其集中在年輕女性如何在教育、工作和家庭之間取捨的生命故事。

這趟探索旅程讓亞瑟行至伊朗和沙烏地阿拉伯,以一種清新的視角拍攝了沙國的婦女生活,並於二○一二年出版她的第一部作品《吉達日記》(Jeddah Diary)。

沙國是一個保守國家,女性行動備受限制,要拍攝她們並不容易。亞瑟慶幸自己的女性身分,讓她得以在許多相對保守的國家進行拍攝,「我想我的女性身分讓他們比較開放,多半把我看作個人,而非專業人士。」

《中間距離》的拍攝案讓她基於一個更大的架構去捕捉身旁的影像,她覺得自由,但不錯過任何一個細節,也讓她感到些許精疲力竭。她希望藉由自己的鏡頭,在東西方世界找到一個平衡點,讓兩種不同文化的婦女能夠因看見彼此的日常而相互理解。

見證杜拜變遷史

二○一三年,亞瑟成為跨國攝影社「馬格蘭攝影通訊社」(Magnum Photos)成員。二○一五年,她出版第二本著作《陌生人》(Stranger),這是她住在杜拜工作時的見聞──透過一個虛構人物如何看待發生於一九六一年杜拜沿岸的真實船難,呈現這個城市過去五十年來的轉變。

《陌生人》是一本極具吸引力的作品;以透明紙張出版,透過層層堆疊、有深度的影像處理,讓人深入透視一件事。亞瑟表示,這是一種經過設計的敘事方式,透過影像和訊息堆疊,創造出一種身歷其境的感受,也捕捉到多重意義。

儘管透過杜撰的船難存活者之眼去理解杜拜這個地方,創作者卻是實地考察,花了很多時間與主題人物建立關係,以個人去認識他們,而非只是一個攝影者。為了拍攝船難發生地點,她還學習潛水,並找到幾位知道船難地點的潛水夫,請他們陪她一起下到事發地點拍攝。這是她第一次在游泳池以外的地方潛水,她覺得很棒。

「歷經三個月的研究,我終於能下到船難地點,那一刻很感動。船難的水底影像,與我所見城市的影像穿插在書中,有助回憶、溺水和過去等概念的呈顯。」亞瑟說。而在潛水前,她得先衡量水底有多黑,才能帶對相機下水拍攝。

至於堆疊影像處理方式的背後動機,亞瑟表示,這其實很潛意識,「我喜歡不斷回到拍攝主題,看看他們的不同面貌。影像是靜置的,反映出我跟他們相處的方式。當人們看到我的作品,我希望他們能跟作品中的人物或事物產生連結。」

用攝影看見世界

亞瑟的攝影想抓住的是一種精神。她在接受美國雜誌《紐約客》(The New Yorker)訪問時這麼說,「對我而言,靜態攝影的部分力量來自照片的曖昧不明,暗示一個場景或事件可能的意涵,而非確切的答案。攝影師總是有辦法抓住一個事件的氛圍,而不會直接表明。」

舉例而言,她曾與「馬格蘭攝影通訊社」的其他三位攝影師走訪德國各地,記錄他們對德國和人民的印象。亞瑟當時走訪了她兒時住過的波恩市,重溫當地一年一度舉行的狂歡節,捕捉到狂歡節的奇異氛圍,創造出詩意、夢幻般的系列作品,也同時探討了她最感興趣的身分認同、多重意義等議題。

攝影有很多種,亞瑟特別選擇紀實類,因為她喜歡藉由攝影發現和探索這個世界,「它給了我一個深入世界和了解相逢者的方式,讓我藉以剖析我們周遭一切。」

此外,身為全球知名「馬格蘭攝影通訊社」成員,此通訊社對亞瑟的攝影風格影響深遠。她表示,「我跟著通訊社一起成長……我熱愛故事報導;比起個別影像,更愛系列影像。通訊社對我而言,提供了一個更大的影像格局,這就是它特別的地方──讓攝影師不再只是影像製造者。」

亞瑟的作品曾在國際機構收藏展中展出,並在《紐約客》、《時尚》和《時代》雜誌刊登。

去年,她被選為「馬格蘭攝影通訊社」的社長。

演 化 記 錄
照見科技    探索受創人體表現


最近,以拍出人文肌理見長的亞瑟,將探索面向延伸至人性與科技的交會點;透過攝影,捕捉到人體的彈性和情感深度。

專注於人體動態

在最新的攝影案裡,她與兩類人合作:第一類為把科技產物併入人體內的被截肢者;另一類為研發擬真機器人的研究者。為了展現科技與人類的關係,亞瑟想表現出科技如何協助被截肢者移動自如。但要如何拍出動作、步態?英國攝影師邁布里奇(Eadweard Muybridge)的作品給了她靈感。

邁布里奇以一八七八年拍下奔馳的馬系列影像遠近馳名,此作品也成了馬的四隻蹄可同時離地的明證。自此,他又持續拍出數百套動物和人物的動態系列照片。

亞瑟想如法炮製的拍出被截肢者走動、奔跑、跳躍的動作照片。這讓她在最新的攝影案裡特別專注於人類和機器人的步態、平衡感和其他動作。比方說,芭蕾舞者「波麗安娜」(Pollyanna)靠著刀片式的義肢,掌控複雜的平衡技巧;人形機器人「蘿拉」(Lola)自信的穿越層層阻礙,行走如人,卻在關掉啟動開關時,無助的樣子才最像人。

路易斯截長補短

不過,最讓亞瑟感觸良多的是被截肢者路易斯(Alex Lewis)的故事。路易斯是一位四重被截肢者,他因生病而失去四肢及部分顏面。他的復健過程極為艱辛,但路易斯卻是亞瑟見過最鼓舞人心的身障者。他在手臂裡裝了晶片,讓他可以開前門。最重要的是,他還有各種視情況所需可派上用場的機器手臂,以及一輛手踏車用以代步。

儘管復健之路漫長,所面對的種種艱難卻給了路易斯想當「超人」的野心。他現在四處探險,到非洲爬山,還打算騎單車穿越蒙古。此外,他還與倫敦帝國學院合作,要協助研發一種電動手。

路易斯可能再也無法像以前那樣行動自如,但了解自己的弱點反而讓他變得很堅強,也為自己開啟各種機會。這讓亞瑟明白人類一旦意識到肢體受限,反而讓自己情感面上變得很堅毅。

作品特色與建言

當科技介入人體,人類對身體的認知也改變了,而亞瑟用鏡頭記錄了這項知覺上的演化。過程中,她遇見一些了不起的人物,他們既運用也創造了科技產物;讓她一方面看到人類如何修補和增強自己的身體,另一方面也看到人體的脆弱性如何增強科技的性能。

從跨文化到跨科技,亞瑟的鏡頭總是在理解間取得一個平衡點,既感性也知性。她希望人們能在她所拍攝的影像中,「看見」她與所有客體交流的經驗,而非去論斷。

至於如果有人也想跟她一樣,當一個有抱負心的紀實攝影家,她的建議是:

拍自己在意的主題,然後樂在其中。你不一定能獲得所想要的回報,正因如此,請務必享受那過程。如果你辦到了,會愈拍愈好,作品也會比較有誠意,如此一來,你受人肯定的機會也將大增。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