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4月4日,大師應邀前往銓敘部講演。圖/佛光山宗史館提供
【星雲大師全集123】隨堂開示錄 140
隨堂開示錄─講座論壇 14
生命的禮讚 3-1
銓敘部講演
時間:2005年4月4日
地點:銓敘部傳賢樓十樓
銓敘部朱(武獻)部長、各位女士、各位先生,大家早安!
很榮幸跟各位講「生命的禮讚」。人是一個,心是一點,命是一條,生命並非什麼人給我們,也不是什麼人來創造。雖然父母生育我們,給我們身體,但是生命卻不是父母所賦予,生命是從久遠而來。
生命,有廣義與狹義,狹義即是:人有生命,動物也有生命。植物有無生命?一般而言,只要有心就有生命,而植物與一般不同,它有生命機能,但是與人類等高等生命有所不同。從廣義的角度看生命,地球上哪樣東西沒有生命?衣服有生命,你愛惜它,就可以穿一、二十年,你不愛惜它,三、五個月,甚至三、五天就壞了;桌子、椅子等用品也有生命,懂得保護,就可以維持久一點,不愛惜它,很快就毀壞。進一步擴大到樹木花草、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哪樣東西沒有生命?好比有人說山有生命,青年的山比較尖,到老年,就慢慢平了。海洋有生命,地球有生命,乃至大自然,欣欣向榮的景象,都是生命的表現。
所以生命是活的、是動的、是有用的,生為萬物之靈的人類,要表現生命、要活動、要與人互通,把心意識、生命的力量擴展到宇宙萬有。佛教所說的悟道、證果、成佛,一樣也是生命,只是把生命擴大到為與宇宙同在。每個人都具足佛教所說的「佛性」。
生命可以是清淨、昇華、美麗、有用處的;因此,我們也能擴大自己的生命與宇宙融為一體,像中國儒家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便是將生命注入功業、道德、語言裡。生命並非身體才叫做「生命」,身體會有死亡的時候,生命卻是不死的,如天主教的教宗逝世,事相上是逝世,但是他留在人間的精神、對世界的影響,會一直傳播下去。又例如打破的茶杯無法再回復,但是茶杯的水流到地上,用拖把、抹布再拖乾、擰乾,水還是一滴都不少的。「一江春水向東流」,水無論流到哪裡,都會再回來,就好比人,生了要死,死了要生,生死是一而非二。
有很多人對生命感到疑惑,一心想要輕生,其實自殺不但不能解決問題,還會繼續不斷的輪迴。
身體會生老病死、世界會成住壞空、心會生住異滅、時間有春夏秋冬,都是不定的,唯一不變的是我的性命、我的心,經過千生萬劫,還是不失的,然而我們卻把生死看成是兩個,生時歡喜、死時悲傷。
有位禪師見到人家老來得子,便在門口流淚,這戶人家罵道:「喂!和尚,生兒子是好事,你怎麼在這哭啊?」禪師回說:「我是哭你家裡多了個死人啦!雖看到生,但生就必定會死,所以你們家又多了個死人嘛!」人為什麼往往要到面臨死亡,才能了解死!
其實死也未必是死。身體就好比汽車或引擎報銷了,可以換個新的。信不信宗教都要死,那麼人為何要信仰?一旦有了信仰,對死的認識會有所不同;在信仰的領域,對生命的看法、意義、內容會有不同的領悟。
生命是可貴的,好比一棵小草從柏油路或水泥地的縫隙生長出來,展現它多采多姿的生命力;一朵小花從牆縫長出來,與風雨奮鬥,為生命的成長努力不懈。人的生命力很偉大,就人的生命力,我分幾點來說:
第一、忍耐力
大家都知道在世間上,忍耐很重要,但是你們所了解的忍耐力與我有所不同,倒不是你罵我一句,我不回口;你打我一下,我不還手。忍苦、忍窮、忍困難、忍熱、忍冷、忍飢餓很容易,卻忍不住一口氣。
要大家念佛、修禪較不容易,我教你們一些法門,學習如何「忍」。忍有三個層次,第一個是「生忍」,第二個「法忍」,第三個「無生法忍」。
所謂「生忍」,我有生命,我要生活,我要生存,那麼又應該如何維護生命、生存與生活呢?忍,又是什麼意思?忍是「認識」。為了我的生命、生活、生存,對於宇宙之間,好壞、善惡、是非、長短方圓、危險安全,我都要認識。認識是從忍來的,忍是智慧。比方說,小兒子見到爸爸回來就說:「爸爸你趴到地上,給我當馬騎。」爸爸很高興。如果是外人,叫我給他當馬騎,那還得了,不就要打起來了。為什麼小兒子可以?因為他是我兒子,認識不一樣。有了認識,平常覺得難堪的事,也就不覺得要緊了。認識,就能夠接受;了解事情的原委,就不計較。此外,生忍還有能接受、能擔當、能負責、能處理、能化解。所謂「忍一口氣,風平浪靜。」有了「忍」就能解決問題。
在生活裡,想要生活、生存,就要先學智慧的忍。
我辦教育,同學之間有了意見,甚至吵架,別的同學就會跟他說:「你忍耐一下。」
他說:「忍耐、忍耐,你們都叫我忍耐,我不能忍耐!我要報告老師,他欺負我,他講我什麼……」
老師也沒有什麼辦法,就說:「唉!你忍耐一下嘛!」
學生回說:「你們都要我忍耐、忍耐,為什麼要忍耐呢?除了忍耐,沒別的辦法嗎?我要去報告院長。」那時我是佛學院的院長。他來跟我講,我也沒有別的辦法,只有說:「算了,忍耐一下嘛!」
忍耐一下就有功德;忍耐一下就有未來;忍耐一下就會有成長。生忍使生命具有力量。
第二個「法忍」,佛教講「法」,就好比我們講的「東西」。如:
「你到市場做什麼?」「我買東西、買菜。」
「你到百貨公司做什麼?」「我想買東西。」
「你到那房子做什麼?」「我拿東西。」
「你把這個東西搬走。」
東西是什麼?東西代表事物,在佛教講法。忍是法,也是東西,就如話是法,也是東西。
在世間上,如何與他人相處?如何維持我的生命?如何維持我的生活?如何生存?寒流來了,忍一下;太熱了,忍耐一下;飽了、餓了,忍耐一下;你對我好、對我壞,我不計較;為了我的生命、生活、安全,我要忍耐一下。所以,有錢沒錢,不要操之過急,像有的人沒錢,就去偷、搶,沒必要,只要肯努力,慢慢就會發財。有的人失業,就去遊行、示威,我覺得不必著急,對於「忍」,你有認識,願意接受,你懂得處理、化解、安排,就會有成功的一天。
「無生法忍」的功夫比較深,已經到了不苦不樂、不動心的境界,好也如何,不好也如何;有也如何,無也如何。像各位是以「有」為人生的目標、快樂,但是到了我這八十歲的年齡就不一樣,「有」,好累贅、好負擔、好麻煩。「無」最好,無官一身輕、無債一身輕。我無,未必不好,你們有,未必很好。好比我無家,卻能處處為家,你們能到處為家嗎?「有」或「無」各有所得。所以在家的生活,以「有」為重要,出家的生活,以「無」為快樂。「無」裡面,無限、無量、無窮、無盡的啊!有,反而是有限、有量、有窮、有盡。
我覺得生命真好,只要我們有忍耐力,就可以解決很多問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