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收錄胡適、徐志摩、馮至、陳千武、余光中、洛夫、瘂弦、楊牧等三十五位名家作品。以主題分成:人格典範、自我鑑照、愛情詠嘆、倫理之歌、哲思冥想、地誌書寫、社會關懷等七卷。品評五十首人生必讀詩作,並提示新詩十三問,體例完整、筆調優美,適合青少年閱讀。
圖/幼獅文化提供
文/王錫璋(前國圖編審)
到美術館或博物館,看藝術作品展示,如果有導覽人員解說,相信大家一定比較看得懂,而且還會發出:「啊!原來是在表示這樣的意思呀!」之驚嘆聲,特別是聽一些抽象的繪畫或工藝作品導覽時。
同樣的,詩也是這樣,從古詩到新詩,通常不太好懂。現在寫古典詩的人不多,報刊上有登的,大多是現代詩,有的好了解,有的雖說是好詩,卻彷彿讓人摸不著頭緒。
詩人陳義芝,年輕時就熱愛詩,當過聯副主編多年,閱讀詩作無數篇,再當過師大國文系教授,講授現代詩,對新詩的創作、講評、分析,自是行雲如水的第一把高手。其近作《傾心:人生七卷詩》,就是想學寫詩、想欣賞詩的兩種讀者可以參考閱讀的。
選詩兼顧歷史性
想學寫詩的人,本書的前篇「緒論.新詩十三問」,以何謂詩,帶起詩的興起、靈感、主題、聲律、語言、內容和生活等主題,再以如何學寫新詩做為結尾。但作者認為最重要的是寫一首詩,要能托出厚實的情懷、深刻的情境,不能只賣弄字詞、語法及搬弄某某主義或花招的,否則只成堆疊的花俏文字而已。
學寫詩當然也得觀摩名家經典詩作,陳義芝以多年讀詩體驗和品評詩作的功力,精選近、現代詩人,如胡適、徐志摩、馮至、陳千武、余光中、洛夫、楊牧等三十五位名家的五十篇詩作,依類分成「人格典範」、「自我鑑照」、「愛情詠嘆」、「倫理之歌」、「哲思冥想」、「地誌書寫」、「社會關懷」七大類。這種分類,迥異於一般古典詩按山川、四季、花朵、寫景等風花雪月分類大不同,顯示新詩關懷人生情懷及社會環境的一面。
此外,陳教授選詩也兼顧歷史性,如他選了胡適的《蝴蝶》一詩,這首詩是中國新詩史上最早發表的白話詩,其格式雖保留了古典詩句式的整齊,但語言已口語化了,這是新詩的創始作呢!
學生大考可參酌
在品評詩的內容方面,陳義芝除介紹作者生平、寫詩歷史、重要作品外,並分析每首詩表現的意象、情境,以及創造的原景,甚至於文字為何如此排列,如何創造了視覺的美感和心靈的感受等,讓讀者彷彿聽聆了一場藝術的導覽。例如詩人余光中選入本書的詩作《台東》,陳義芝便分析詩中處處拿台東和台北相比,看起來是說明性語法,卻有很大的「映象」效果,引發讀者對棲居環境的思索。
詩的解析,不僅一般讀者需要,似乎連大學聯考也常有詩的考題,如本書中所選的馮至的《蛇》一詩,就是大學聯考國文科考題。雖有些作者對自己的詩被拿去當考題,且對答案的選項感到困惑:「我是這樣的想法嗎?」但若以大學聯考只考選擇題,又常考詩作的解析而言,中學生似乎也可將本書列為參考讀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