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智人36 弗洛拉與戈德溫帶孩子走出生命的幽谷

文╱楊慧莉 |2020.03.14
2130觀看次
字級

文╱楊慧莉
教育,是立國之本。什麼樣的教育,才能真正幫助國家未來的主人翁?在教育第一現場多年的弗洛拉和戈德溫,不約而同的把主力放在攸關孩子人格教育發展的情緒紓解和創傷療癒。畢竟,培養孩子健全的心智,讓孩子抬頭挺胸邁向康莊大道,更甚一切。

情緒管理
弗洛拉 導正脫序行為


奧林匹亞.德拉.弗洛拉(Olympia Della Flora)是美國俄亥俄州哥倫布市一間小學的校長。這所學校原本的整體學習表現較差,但經她的努力後大獲提升。雖然她歸功於與社區夥伴的合作,以及持續提供教職員工在職訓練,讓他們知道如何給予學童情緒上的支持,不過這一切改變主要還是肇始於她的教育理念:學校不該只注重學童的課業表現,還需協助他們管理情緒,融入社會,而這需要學校所在的社區群策群力,一起協助導正學生的脫序行為。

學生D的故事

學校的整體學習力落後,有一部分要歸咎於一些所謂的「問題學生」。弗洛拉舉初任這間學校校長時遇到的學生D為例。

D六歲入學時還很可愛、充滿了笑容,但幾個月後笑容沒了,變得忿忿不平。他開始亂丟桌椅、對老師又吼又叫、站在窗邊、衝進衝出教室,甚至衝出學校。有時,他可以發飆一個小時,搞得學校雞飛狗跳,沒人知道該怎麼幫他。

D讓學校老師傷透腦筋;他們用盡所想到的方法改善他的行為,包括好好跟他談談、拿走一些權益、打電話給家長,但效果都不彰。如果不想讓他妨礙其他學生的受教權,似乎只剩下把他開除一途,但弗洛拉深知這並不能幫助D。

D的故事並不獨特。全球各地都有這類有學習障礙的學生。面對這樣的孩子,弗洛拉的學校團隊當時雖沒想到萬全的方法,但倒是出現一個簡單的想法:如果想讓D讀下去,而且蓬勃發展,就不能只教這類學生如何讀和寫,還得協助他們好好管理自己的情緒。

往這個方向努力後,弗洛拉所帶領的學校幾年後就翻身,整體表現從最差的F級調升為C級。

小改變大不同

顯然,老師只要照顧好學生的情緒就能提升學習力。但現實生活中,一班三十名學生裡,只要有個學生丟桌子,讓他離開班級,絕對比弄清楚他腦袋在想什麼更省事。不過,弗洛拉的教育團隊在D這類孩子身上用對方法後所學到的卻是,小小的改變可以大有不同,只需聰明的想想自己手邊有什麼,以及那個東西在哪裡。

首先,弗洛拉先弄清楚D為何老是怒氣沖沖。原來,這孩子的父親離家,母親要出外工作賺錢養家,D回家後不僅沒大人陪伴,還要照顧小弟,但D也只有六歲大,這也難怪他的情緒難以平復。

於是,教育團隊開始一邊教D閱讀和算術,一邊幫他撫平情緒。他們從D最掙扎的部分著手。比方說,從一個散漫的家庭環境去到一個嚴謹的學校環境,對D而言,有些難以調適。了解這點後,他們給D布置了一個舒適的休息空間,裡頭有搖搖椅、軟墊和書本,讓他到校後先去那裡待一下,調適好後再回到班上。隨著慢慢了解D的個性後,團隊又學到其他可幫助D安定的方法,像是讓他去幫助幼兒班的小孩,因為他很喜歡照顧小小孩。結果,D幫忙帶好幾個淘氣的幼兒,讓這些頑童安靜下來,顯示同儕的影響力有時更甚大人。

此外,團隊還讓幽默和唱歌派上用場,以逗笑的方式讓D放輕鬆,結果縮短了他發飆的時間,也藉此走進他的世界。

窮則變變則通

因材施教、個別指導,對一般學校而言有其困難度。但弗洛拉的教育團隊一旦想出適用於D的方法,其他老師便可開展出自己的方法,用在其他學生身上,最棒的是,老師們不再只是被動的回應脫序行為,而是主動的幫忙修正行為。比方說,讓孩子唱唱歌、做做瑜伽、加入結構性的體育活動,讓腦子可以暫時休息;對於無法久坐的孩子,就給他們坐搖搖椅或在桌子下加裝可以讓他們動一動的踏板等等。這些改變鼓勵學童願意待在教室裡,協助他們更專注於學習。干擾的學生變少了,所有的孩子就會表現更好。孩子的情緒發展一旦被認真以對,弗洛拉的團隊也果真看到學生大有進步的課業表現,不僅超越過去,也超越了同規模的學校。

除了善用學校資源,弗洛拉還藉助了社區力量:向社區機構、甚至附近的俄亥俄州立大學求援。俄亥俄州立大學指派了教育系、心理系和社會系的學生給弗洛拉的小學,讓這些大學生與小學老師合力助學習困難的學生一臂之力。而這樣的合作讓彼此都受益:小學老師得知最新的學術思想,大學生則在教室裡汲取真實的人生經驗。

此外,弗洛拉還與地方的兒童醫院合作,讓醫院協助建立一個保健室,提供學生必要的身心健康資源,讓學生受益。結果,學生缺席率持續下降,他們在學校也有了可以尋求心理諮商的管道。

最大的改變者

經弗洛拉的努力,D或其他有情緒問題的學童都有所不同了。不過,弗洛拉自認最大的改變者其實是學校的老師。原本,他們只擅長課程規畫,對於行為脫序的孩子卻束手無策;而今,他們不再排斥這樣的學生,而是願意打從心裡信任和尊重這些學生,從問孩子「你有什麼問題」變成「你怎麼了」或是從「你給我離開教室」到「我可以怎麼幫你」。

為了將孩子的情緒管理列入專業課程,弗洛拉的教育團隊還研讀了美國精神科醫師佩里博士(Dr. Bruce Perry)關於「不同的童年經驗對小孩腦力發展的影響」的研究,而得知有些學生的經驗,如單親、混亂的家庭生活、貧窮和生病,都會形成創傷,影響腦力發展,進而阻礙學習。之後,他們針對這種狀況研擬了一些更有效率的課程計畫,課程中間還安排了蹦蹦跳跳的肢體活動,讓新知更易附著在孩子心中。

避免沉重代價

D後來的學習順暢了,還成為一個行為可影響其他學生的領導者。弗洛拉的學校也充滿了快樂而安全的學習氛圍。

由於弗洛拉的情緒管理教育成效顯著,她後來獲邀擔任史丹福公立學校(Stamford Public Schools)學校發展事務的副總監,扮演監督和協助康乃狄克州眾多校長的角色。

此外,她還因參與一些問題高中學生的另類教育課程規畫,而接觸到那些吸毒、常進出少年感化院的青少年,深感他們就是六歲D的翻版,更確認孩子的情緒管理要趁早。「畢竟,孩子是未來的主人翁,只訓練他們讀寫,卻不懂得情緒管理,社會可要付出沉重的代價。」

創傷導航
戈德溫 協助孩子療傷


如果弗洛拉正視學童的心智教育、人格發展,另一位教育人員不僅有志一同,更直指核心,深入學童的創傷問題,幫助他們療傷止痛。她,是任教於北卡羅萊納昂斯洛郡學區的莉莎.戈德溫(Lisa Godwin)。

戈德溫表示,根據疾病管制中心的預估,美國有一半以上的兒童遭遇至少一到兩種影響會持續很久的創傷。事實上,她個人就曾經歷嚴重的童年創傷,這讓她在幫助孩童走出生命的陰影時決定分享自己的故事。她的故事即便有悲傷,卻也因此出現了一群愛她、照顧她、協助她成長的人,是這些人幫助她走出創傷,獲得療癒,讓她也想將心比心,幫助其他創傷兒童。

戈德溫的故事

戈德溫來自好人家,上小學時她穿著美麗,笑容可掬,外表看不出異樣,但她當時已是性虐待的受害者,只是她誰都不敢說,包括父母。她當時很喜歡上學,覺得那裡很安全,直到遇到羅德夫老師(Mr. Randolph)。

羅德夫老師雖不是性虐待戈德溫的人,但他是男性,讓她很害怕跟老師同處一室。她的焦慮讓她晚上睡不好,白天沒精神,甚至抗拒上學,但羅德夫老師沒打算對她置之不理,反而很照顧她,看她很疲倦,就讓她在教室小憩片刻,還常坐在學童的課桌椅上,跟大家閒話家常,其實他想知道自己的學生是否都安好。

漸漸的,羅德夫老師卸下她的心防。在自覺不足下,他取得戈德溫母親的同意,開啟她每周與學校輔導員麥太太(Ms. McFadyen)見兩次面、長達兩年的療程。期間,戈德溫守口如瓶,但麥太太仍嗅出端倪,幫助她找到自己的聲音,也透過調息幫她克服焦慮,並賦予她獨自面對狀況的膽識。

有一天,戈德溫和性虐待者及另一位大人同處一室,她終於有勇氣說出祕密。性虐待者隨即否認,另一位大人不置可否,寧可相信性虐待者,也不相信她。

當下,戈德溫覺得自己好像又做錯事了,但事情卻發生好轉,性虐待者知道她不再沉默,就不再加害她,即便羞愧和害怕再發生的恐懼心裡又跟了她很多年。

別被表相騙了

對於羅德夫老師和麥太太幫她找到聲音和生命的曙光,戈德溫銘感五內,決定要效法他們的行徑,幫助其他受害兒童療傷止痛。

於是,她在擔任幼兒園老師時,她花很多時間了解孩子的生活狀況。她讓孩子畫出家庭狀況、傾聽他們的家庭故事、捕捉他們臉上的表情,從中了解他們的需求。

為了與孩子發展出良好關係,戈德溫跟孩子共進午餐、下課時話家常、周末參加他們的活動等等,就像當年羅德夫老師對她所做的。為了了解學生,她讓自己融入學生的生活。由於是過來人,她知道很多孩子看起來表現亮眼,但其實私下千瘡百孔,她當年的畢業紀念冊裡就記載了她種種輝煌的表現,她參與各種活動,連學校校車都會開。

戈德溫的學校老師以為她是高成就者、人生勝利組,但她其實很失落,卻從未有人問她「怎麼老待在學校?怎麼如此熱衷學校活動?為何不喜歡回到自己的社區或是待在家裡?」

戈德溫強調,她並非意指高成就者就是性虐待或創傷的受害者,只是「別太快下結論,也讓學生知道儘管生命有創傷,他們的生命故事也都值得一說」。

成為他人光源

為了讓孩子願意說出自己的故事,戈德溫認為教育者也該坦承自己的創傷,把它們變成讓孩子說出自己創傷的動力。

二○一八年春天,戈德溫開始透過邀約跟許多教育新進分享自己的創傷故事。有一回,一名女士聽完後前來致意,她眼中泛淚的說,「謝謝妳,我迫不及待想跟家父分享我今天聽到的故事。」

戈德溫一臉困惑,女士便接著解釋,「羅德夫老師就是我的父親。他常常懷疑自己有沒有發揮影響,現在我可以回家告訴他:他絕對有。」

女士的回饋讓戈德溫想趕緊聯繫麥太太的女兒,讓她知道她也很感謝麥太太,多虧有麥太太,她後來主張學校應該爭取更多資金聘請輔導員、學校社工、護士等,因為這些人攸關學童的身心健康。

戈德溫希望藉由拋磚引玉說出自己的創傷故事,鼓舞更多人有為者亦若是,成為別人的光源,以此協助創傷者說出自己的故事,走出陰影,迎向光明。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