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解氣候變遷 針對肉品課稅

潘楠慕 |2020.03.01
1303觀看次
字級
若無法遏制海平面上升,許多沿海城市將被淹沒。圖/美聯社
科學家使用先進科技監控亞馬遜雨林的溫室氣體。圖/法新社
亞馬遜雨林遭砍伐和焚燒,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降低。圖/法新社
海平面上升將導致民眾流離失所。圖/美聯社

編譯/潘楠慕

研究人員和分析師指出,課徵肉品稅有助緩解氣候變遷和改善人類健康。歐洲議會已在二月初討論,是否對境內所有肉品加徵「肉品稅」。

研究指出,全球畜牧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占全球總量百分之十五。隨著肉類消費量上升,氣候變遷的危害將日益嚴重。此外,許多人攝取肉類過量,嚴重損害身體健康,造成巨額的經濟損失。畜牧業也造成其他問題,如水汙染和抗生素耐藥性;若能降低肉類消費,可降低健康相關的成本。

倡議組織「農場動物投資風險與回報」(FAIRR)的分析指出,許多國家用「罪惡稅」來抑制對人類造成危害的商品消費,例如菸草和糖,肉品也應比照辦理。

FAIRR創辦人寇勒(Jeremy Coller)表示:「想要減少肥胖、糖尿病和癌症等常見疾病,降低禽流感等家禽家畜流行病的社會成本,並且抑制氣候變遷,勢必要課徵肉品稅。隨著巴黎氣候協定實施,政府很可能採取行動來減少全球畜牧業對環境的影響。以目前的情勢來看,未來五到十年內將推出不同形式的肉品稅。」

針對肉品稅進行的分析發現,對牛肉課徵百分之四十的稅、對乳製品徵收百分之二十的稅、對雞隻徵收百分之八點五的稅,可避免五十萬人因病死亡,並減少碳排放。

專家指出,政府應該主導這項全球公益性的議題,利用肉品稅的補貼,鼓勵健康取向的飲食,包括素食。真實肉品價格聯盟(TAPP)主管雷默斯(Jeroom Remmers)表示:「歐洲民眾的肉品攝取量,已高於建議攝取量的百分之五十。若能引導民眾將飲食習慣轉向大量蔬果,對健康、經濟和環境都有幫助;減少肉品消費量,還可幫助減緩氣候危機。」

牛津大學牛津馬丁未來糧食計畫(Oxford Martin Programme on the Future of Food)的研究人員史普林曼(Marco Springmann)表示:「目前的肉類消費水準既不健康也不永續。相關成本在未來將不斷上升;課徵肉品稅,是關鍵的一步。」

歐盟計畫從二○二二年開始徵收肉品稅,將收入用於補貼農民生產其他農產品;這項做法能透過較高的價格減少肉類消費,只要需求下滑,肉類的產量也將跟著下降。

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Chatham House)指出,科技提升可望為農牧業的碳排放帶來改變,但真正的解決之道,還是在於減少肉類消費。該研究所的研究員貝利(Rob Bailey)說:「農業會成為氣候政策的焦點,肉品稅應該逐步實施。」

從吸碳變排碳……

地球之肺失能加速

亞馬遜雨林被譽為「地球之肺」,該地區產生的氧氣占全球總量的十分之一,但一項針對亞馬遜河流域溫室氣體的研究顯示,目前亞馬遜雨林中約五分之一區域產生的二氧化碳,已高於吸收量。

巴西國家太空研究所(INPE)的研究指出,造成這個現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森林砍伐。樹木生長過程中,會從大氣中吸收二氧化碳,死亡的樹木則會再次釋放二氧化碳。然而,近年來亞馬遜雨林已有數百萬棵樹木被砍伐或因火災焚毀。

INPE表示,亞馬遜雨林是極為重要的碳儲存地區,可減緩全球變暖的步調,但「地球之肺」的功能正逐漸下滑,轉變為碳排放來源,且速度可能比原先預期的要快。

主持這項研究的INPE研究員賈提(Luciana Gatti)教授,在亞馬遜河流域的不同區域,利用搭載感測器的飛行工具測量溫室氣體,為期已十年。研究團隊發現,雖然大部分雨林仍然保有吸收大量二氧化碳的能力,但其中一部分地區,尤其是森林被大量砍伐的區域,已失去這種能力。

賈提指出,位於亞馬遜雨林東南部,約占雨林總面積五分之一的區域,已經成為碳排放來源,且情況一年比一年糟。

巴西聖保羅大學研究員、亞馬遜雨林研究專家諾布里(Carlos Nobre)教授表示,最新調查結果令人擔憂,因為這可能代表一個重大轉折點的開端,也就是從吸收二氧化碳轉為排放溫室氣體。若現況不變,未來三十年內,亞馬遜雨林有一半區域可能從熱帶雨林變成熱帶草原。

諾布里說:「亞馬遜雨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原本非常強大,每年約能從大氣中吸收二十億噸,但目前已降至每年十億至十二億噸。」

過去數十年來,科學家持續對亞馬遜雨林的臨界點發出警告,一旦突破臨界點,森林將失去自我復育的能力,釋放的二氧化碳比吸收的更多。

關於臨界點何時會到達,科學家們的看法各不相同。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全球氣候變化科學教授路易斯(Simon Lewis)表示:「有些人認為,到本世紀末氣溫上升攝氏三度,才會到達臨界點。也有人認為,如果森林砍伐率上升百分之二十就會達到。但無論哪種推論,都可能在未來十到二十年內出現,當務之急是加強亞馬遜雨林的保育。」

本世紀中……

1.5億人活在海平面下

最新研究顯示,二○五○年時,海平面上升對人類的影響將是原先預計的三倍,可能使全球一些重要的沿海城市遭淹沒。

環保組織「氣候中心」(Climate Central)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過去的衛星數據,很難區分真實的地面高度與樹木或建築物的頂部。

氣候中心研究員考普(Scott aKulp)的研究團隊運用了人工智慧(AI),將原本的數據修正後發現,過去的預測過於樂觀;到本世紀中,可能有一億五千萬人將生活在海平面以下的地區。

越南是受海平面上升影響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報告指出,越南約有兩千萬人生活在即將被淹沒的土地上,占該國總人口四分之一。如果海平面上升的趨勢維持不變,越南的經濟中心胡志明市的大部分地區將被淹在水中。

新的預測還顯示,世界上最大城市之一、印度金融中心孟買的大部分地區有被摧毀的危險。這座城市擁有悠久的歷史,核心地帶曾是一系列島嶼,難以抵禦海平面上升。

泰國也面臨同樣風險,研究預測,泰國逾十分之一的居民,目前生活在二○五○年時可能被淹沒地區,包括政治和商業中心曼谷。

聯合國官員吉拉戴特(Loretta Hieber Girardet)表示,氣候變遷使許多城市面臨衝擊,地球暖化導致更多土地被淹沒,也迫使貧窮的農民捨棄土地前往城市尋找工作,不僅影響糧食生產,也讓都會地區更擁擠,成為惡性循環。

海平面上升,也將導致文化遺產損失。例如,早在西元前三百三十年建立的埃及亞歷山大市,可能會被淹沒。

除此之外,海平面上升引起的遷移可能引發或加劇區域衝突。報告指出,二○五○年時,伊拉克第二大城巴士拉可能被淹沒,導致周遭土地的爭奪加劇,以及大量民眾遷徙,進而引發社會和政治不穩定、武裝衝突和恐怖主義活動。

考普表示,靠著海堤等防禦措施,已有一億一千萬人能生活在海平面以下地區,但其他面臨威脅的城市,必須未雨綢繆,盡快投資相關設施。

政府間移民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Migration)的尤內斯科(Dina Ionesco)則指出,各國應該提前規畫移民安置措施,因為海平面上升引發的人口流動,規模可能前所未見。

遊說團體氣候與安全中心(Center for Climate and Security)的委員會卡斯特洛(John Castellaw)表示:「海平面上升不只是環境問題,還涉及人道主義、區域安全和糧食安全,必須盡早應對。」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