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精進 文/慈容法師 |2020.01.24 語音朗讀 2331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老爺爺睡著了,小寶貝 貼心地拿毯子給爺爺蓋。圖/曹益欣 爺爺心情好,去 擦拭反光鏡以免騎 士看不清楚來車。圖/曹益欣騎士受人照顧後,也 熱心告知前面的騎士背 包拉鍊沒拉好,以免錢 包掉出。圖/曹益欣被告知背包沒拉好的 騎士,在搭車時,看到 有孕婦馬上讓位。圖/曹益欣懷孕時曾被照顧的婦人,幫 小朋友付車資,解決小朋友的 困窘。圖/曹益欣受到幫助的小 朋友,拿牛奶餵 養流浪狗。圖/曹益欣被照顧的狗餵自己的 小犬時,亦不忘照顧失 親的小貓。這溫馨一幕 被路過的小姐看到了。圖/曹益欣這位小姐在下雨時, 為攤販的老婦人遮雨圖/曹益欣攤販的老婦人心想:「我為人人 ,人人為我。」遂去海岸淨灘,有 兩位泳客路過,看得很感動。圖/曹益欣這兩位泳客在 見到螃蟹要過馬 路,很好心地攔 下車輛,讓螃蟹 先通行。圖/曹益欣這兩位泳客的善行讓賣果汁的婦人很感動,免費招待他們喝果汁。圖/曹益欣賣果汁的婦人回家心情非常愉 快,很歡喜地和小寶貝相迎。圖/曹益欣 文/慈容法師 圖/曹益欣 生活裡不管舉手投足間,都應該合乎禮節,尤其人際關係彼此的相處之道,應合宜如法,如孔子所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所以,日常生活一切人我的應對進退應該止於禮。 治事待人 禮為準繩 若要養成良好的行為舉止,平常必須從居家禮儀做起,因為家庭是社會安定的基石,是人格、習慣養成的處所。我們應注意下列幾點: 一、家庭倫理須長幼有序,尊卑有禮,彼此親愛,早晚看到父母、家人,應該互相問安。古人說:「父慈子孝,長幼有序。」雖然時代進步,但家庭倫理無法改變,現在的父母較尊重年輕人、兒女的需求,但為人子女也不能忽視父母的尊嚴、恩典,所以彼此互相慈愛、孝順,是非常重要的倫理。 二、父母召喚,應立即回應,並趨前承命,不可虛諾。在家裡父母叫喚時須回應,現在的年輕人與他交談經常不理不睬,問他說:「你聽到沒有?」他很不耐煩回答:「有啦!」其實這是不禮貌的行為,家人喚你時,聽到了要回應,與人交談也應行注目禮,不可認為自家人何必規矩多。相處時規矩不養成,會造成很多的誤會,因為不理睬,也會認為或許你生氣不理他。 三、做為晚輩對尊長的意見,不能茍同時須婉轉說明,這是家庭生活不可或缺的基本態度。 四、家庭為家人所共有,家事應分工合作、共同承擔,讓家裡保持清潔整齊不雜亂,東西不隨便亂丟,物品用後須歸回原位,垃圾、汙水不亂丟、亂倒。 過去的人認為「女主內、男主外」,現在時代不同了,許多女士、婦女同樣須外出工作,所以回家後,每個人應分工合作彼此分擔,大的分擔重一點,小的分擔輕一點,就會減輕彼此的負擔,心情也會愉快舒暢。 五、進入房間須敲門。我們到別人房間,應先敲門,若是到朋友家,雖然他家門沒鎖,不能隨便開門進去,應按門鈴才是禮貌的行為。在佛教裡有「三彈指」的禮儀,輕輕在門上,不急不緩「篤、篤、篤」敲三下,不須太大聲,聽到裡面有回應,才可開門進去。 不妨礙人 維持安寧 六、居家生活須維護安寧。有的人在家裡樂而忘形,把收音機、電視開很大聲,干擾別人,這些是沒有禮貌的行為,我們看電視超過十時後,應把聲音關小,尤其同住一個屋子,從客廳到房間或許一牆之隔,隔音不佳會影響別人,凡是以不妨礙別人為原則。 七、假如隔壁房間有人交談,我們不可竊聽,也不隔窗窺視。 八、當街過道不曬衣物。屋外停放車輛,不可妨礙交通。 九、與鄰居交往應和睦相處,守望相助。現在大樓林立,大家共住同一棟大樓,如果彼此不遵守公共規約,亂丟垃圾,走路、講話太大聲,會影響鄰居安寧,成為不受歡迎的人。 十、出入門戶,上下樓梯,應步履輕緩。 家居生活有人較晚回來,晚歸的人須走路安靜,不影響已睡著的人,平常應養成隨手關門,謹慎門窗的習慣,到了晚上熄燈休息前,也須巡視關照家中的電器用品,是否收拾妥當。 滴水如金 惜福愛物 大家使用的水龍頭,洗手後有的匆促就離開了,水龍頭沒關,或只關了一半,任意讓水流失,這些都是不適當的行為,所謂「滴水如滴金」,我們應愛惜水資源,養成惜福愛物的好習慣。 家人天天在一起,言談舉止間也須注重禮儀,想要他人幫助,可說:「請你幫我。」凡事加一個「請」字,會覺得尊重有禮節,家庭氣氛和諧。 如果接受別人幫助,也不要忘記說:「謝謝」,將「謝謝」常掛在嘴邊,就能廣結人緣,因為聽到「謝謝」,會讓人覺得很歡喜。 假如做事影響別人、妨礙別人,這時須講一聲「對不起」,例如人家交談自己插嘴,就趕快說:「對不起,我插話一下。」又如一群人站在這地方,你想從中間穿過去,就須向對方說:「對不起,借過一下。」所以我們應將「請、謝謝、對不起」常掛在嘴邊。 出門稟告 回家報安 佛教徒見面都講「阿彌陀佛」,人與人見面講「阿彌陀佛」,就代表「你早、你好」,不管早晚甚至回家,都一句「阿彌陀佛」,這是非常好的問候、祝福的禮節。 居家的禮儀,不管男女老少都應遵守,尤其家人更須彼此關心,例如每次出門時都應向家人稟明去處,回來時也應稟報,才不會讓家人擔心、掛念。 家裡若是父母健在,回家必須先稟告父母、探望父母,尤其年紀大的父母,行動不方便,一進門須盡快探望他們,雖然他們行動不方便,但是心裡還是會掛念著孩子。到了晚上睡覺前,我們應向父母道晚安,再去休息睡覺,從小養成說早道晚的習慣,家人之間就能營造溫馨和諧的氣氛,才能維繫家人的感情。 我們從小教導孩子,用過的物品須歸還原處,收納整齊。像餐廳是放置飯碗、筷子的地方,客廳則擺放椅子、沙發、報紙、雜誌,衣服、襪子則收納在房間衣櫃裡,物品放置井然有序,層次分明,居住的環境就能清爽舒適。 現在的家庭成員稀少,出門前,應仔細關好門窗、電器用品,以防宵小進入,另外也可商請保全做好門戶安全的維護。 用餐禮儀 顯現教養 用餐時雙手不能張開太大影響別人,夾菜的姿勢是從正面看準了再夾起來,千萬不可在菜盤裡挑三揀四,不但不雅觀,讓人看起來也不衛生。通常人多時,都用公筷母匙夾菜舀湯,這樣既衛生又合乎禮儀。 一家人平常工作繁忙,只有用餐時才能聚在一起,如果三三兩兩,來來去去,大家很難共聚一堂。所以用餐最好是所有家人一起吃飯,特別長輩在家,更應請尊長一起用餐,不可自己先吃,如此就沒有禮貌了。 現在用餐很流行自助餐,自助餐的進食是吃多少拿多少,不可貪心,任何菜都夾,到最後吃不下就隨便糟蹋,或有的菜不合自己胃口,把食物浪費了,因此用餐須衡量自己的食量、口味為宜。 我們用餐進食時,態度須從容,不可狼吞虎嚥,飲食也須細嚼慢嚥有威儀。 佛教拿飯碗的姿勢稱為龍吞珠,拿筷子則稱為鳳點頭,用餐的姿勢優雅大方,很有威儀。用餐時,我們須留意嘴裡有食物,切記不與人交談,因為嘴裡有食物,講話時會不小心把口中嚼碎的東西往外噴,如此不衛生也不禮貌。所以用餐時,須將飯菜嚥下去後再來交談,而且談話聲音不可太大。 合適的禮儀,能顯現一個人的家庭教養、優雅氣質,所以平時我們居家須養成良好的習慣,到了公共場所,言談舉止就能應對進退有禮了。 (摘錄自《自覺人生‧莊嚴身行》一書,佛光文化出版) 前一篇文章 遇到郝思嘉 下一篇文章 佛光山走春趣 喜獲智慧法財 熱門新聞 01【視覺DJ】湧泉洗衣池2025.04.2702林育嫻 讓森林療癒變成生活方式 2025.04.2603【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4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5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6【紀實攝影】花開花落 把握善美因緣2025.04.2707【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8北海道場首屆三皈五戒 佛子滿法喜2025.04.2809清德寺熱心公益 南投縣府感謝佛光山 2025.04.2810社論--國民黨該反省2025.04.27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我在哥斯達黎加過蛇年春節平安鐘【乙巳祥瑞】地藏功德 轉運增福禮佛、品茗 巡山帶來好心情轉食輪 先看蔬食尋「飽」圖佛光山行春 沉浸式祈福迎新年 作者其他文章自覺人生【建寺期許】 紅塵道場 福慧雙修幸福人生 自我掌握──建立正確的知見發心的真義善與惡《貧僧有話要說》(三十六說) 我修學讚歎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