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藝筆記】 江南水鄉記行 (中)

文/陳牧雨 |2019.11.05
22146觀看次
字級
周莊 提到江南水鄉,大家首先想到的,必然是周莊。周莊之所以有名,應歸功於旅居美國多年的畫家陳逸飛先生。圖/陳牧雨

文/陳牧雨

周莊

提到江南水鄉,大家首先想到的,必然是周莊。周莊之所以有名,應歸功於旅居美國多年的畫家陳逸飛先生。

陳先生在紐約期間,一幅周莊寫生的油畫作品〈雙橋〉被美國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長阿曼德.哈默博士重金購買,並作為在一九八四年訪問中國時送給鄧小平的禮物,周莊從此聲名大噪,廣為世人所知。

後來陳逸飛先生過世,周莊也為他建了一座紀念館,紀念這一段因緣。

周莊的發展甚早,春秋時代,因為吳王的少子搖,被分封在此地,故被稱為「搖城」。到了北宋元佑年間(一○八六年),周迪功郎信奉佛教,將莊田兩百畝(十三公頃多)捐贈給全福寺作為廟產,百姓感其恩德,因此將此處與附近的田地命名為「周莊」。

西元一一二七年,朝廷遷都臨安,大批貴族與王室一同南行。其中有個金二十相公,在去臨安的途中經過周莊。他喜歡上此處水鄉的清新幽靜,便決定在這裡定居下來。此後,愈來愈多的人遷居此地,周莊漸漸人煙稠密,發展成小鎮。

一九八○年代以後,在同濟大學教授阮儀三的倡導之下,周莊決定保護自身的古建築群,並維護原有的具有江南特色的水鄉風貌,開闢成旅遊區。

二○一五年十月,台灣畫院與昆山畫院聯合舉辦昆台名家交流展於昆台聯合畫院。我有幸應邀參展,展覽期間憑著主辦單位發給的采風證,不須購買門票就可暢遊周莊風景區,也因此,讓我得以細細品味周莊風景的美麗與人文的風采。

周莊的古建築群沿著水道兩旁而築,現在仍有居民居住其中,大都是餐廳或開著小店賣一些紀念品。

水道中有船夫划船承載旅客遊鎮。河中橫跨許多古老的石橋,聯繫兩岸的居民往來,其中最有名的,為陳逸飛所寫生的「雙橋」,由世德橋和永安橋組成。橋面一橫一豎,橋洞一方一圓,樣子很像是古時候人們使用的鑰匙,所以也被當地人稱為「鑰匙橋」。

斑剝的古屋和石橋,及天上的白雲在水面上形成倒影,一實一虛之間,上下對映,美麗至極。

沈廳

雖然整個小鎮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民居仍為明清建築,古意可觀,但其中兩個大院建築「沈廳」與「張廳」,更是遊客必訪之地。

根據清代《周莊鎮志》中記載:「沈本仁早歲喜歡邪遊,所交者皆匪類。及父殪,有人言:『不出三年,必傾家者。』本仁聞之,仍置酒,召諸匪類飲,各贈以錢,而告之曰:『我今當為支撐門戶,計不能與諸君遊也!』由是,閉門謝客,經營農業,於是居大業堂側拓創敬業堂宅,廣廈百餘椽,良田千畝,逐成一鎮巨室。」敬業堂即是沈廳的前身。

沈聽共由三部分組成。前面是水牆門、河埠,供家人停靠船隻、洗滌衣物之用;中部是牆門樓、茶廳、正廳,為接送賓客以及辦理婚喪大事及議事之處;後部是大堂樓、小堂樓、後廳屋,為生活起居之所。

磚雕門樓、正廳、聚寶盆、銅壁畫是沈廳的幾個必看的重點。在第三進和第四進之間的門樓上有漂亮的磚雕,中間刻著「積厚流光」字樣。磚雕門樓上還鐫有包括《西廂記》、《狀元騎白馬》等古典戲曲中的人物、走獸及樓台庭閣等,其刻工之精、構思之巧,足可與蘇州網師園中的磚雕門樓媲美。正廳松茂堂寬敞氣派,抬頭可以看到舊時的暗窗。

第六進小堂樓裡有沈萬三的塑像,他的面前有金光閃閃的聚寶盆。在沈廳的備弄兩邊有銅壁畫,介紹了沈萬三傳奇的一生。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