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拚循環經濟與未來世代

 |2019.10.27
1684觀看次
字級

台灣每年秋冬季節,西半部天空灰濛濛,高汙染、高耗能產業大量使用資源,並製造汙染,結果由社會與環境付出極大代價,這樣把獲利私有化,成本公有化的線性經濟已走到盡頭,必須轉彎,朝向循環經濟。政府、企業高喊拚經濟時,必須為未來世代拚循環經濟。

第一屆亞太經濟論壇十月十六至十八日在高雄舉行,在陳建仁副總統見證下,包括台積電、南亞塑膠、宏遠紡織、工研院等一百三十多家企業與機構簽署宣言,宣示將邁向循環經濟,從自身做起,實踐企業內循環,發展創新商業模式;擴大企業間能資源整合,打造資源循環系統。這項宣示能發揮多大作用,尚有待觀察。

台灣的天然資源稀少,傳統線性經濟要轉個彎朝向循環經濟,還必須中央與地方政府跨部會進行合作,修改不合時宜法令,把以往直接丟棄焚燒或掩埋的廢棄物變資源,讓產業界能夠充分利用。如常見的農業廢棄物如香蕉皮、檸檬皮、稻殼、稻草、蛋殼、咖啡渣等,經過新設計與科技應用,可以變成有價的資源與產品,形成新的循環利用。

許多人誤以為資源回收就是循環經濟,其實兩者概念不同,如果把有毒物質回收再製成商品出售,就變成劣質循環,而且有毒物質回收再製成新商品,對人體與環境有害,未來也不可能回收再利用,這樣的資源回收等於製造新問題。企業要導入循環經濟,必須從源頭設計開始,預想所使用的物質如何循環再利用,建立一套可追蹤的電腦資料庫與材料護照。

循環台灣基金會董事長黃育徵提出「循環經濟企業轉型路徑圖」,從系統合作(產業共生與跨域合作)、高價值循環(零廢棄)、商品服務化(以服務取代產品)等三大轉型策略,讓台灣企業實現能資源極大化、外部成本最小化,為下一代打造經濟與環境共生共好的社會。

聯合國環境署國際資源委員會共同主席珀多尼克(Janez Potočnik)引用生物學家麥克弗森(Guy McPherson)的名言,「如果你認為經濟發展比環境與健康重要,那麼你在數鈔票時,試試看摒住呼吸!」這句話對台灣石化、鋼鐵、燃煤電廠等產業負責人與政府首長都是一大警惕,人們能夠為了發展經濟,而不必呼吸嗎?台灣目前正面臨這樣的困境,每年西半部天空灰濛濛,兒童氣喘發生率日益增加,空汙生產的醫療成本,完全由社會大眾承擔,非常不合理。

經濟部次長曾文生表示,以往拚命消耗資源,大量生產與製造,使用後即丟棄的傳統線性經濟模式必須檢討,調整為循環經濟模式,把廢棄物變資源,在這個過程中,政府各部會也必須合作,未來希望邀請環保署、農委會,及內政部等相關部會共同參與,同時國營事業掌握大量資源,更應帶頭朝向循環經濟。未來世代拚循環經濟,這些宣言都必須化為具體政策與法令,並嚴格實踐。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