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幸福文化提供
文/王錫璋(前國圖編審)
據統計,光二○一六年,就有四百三十萬人台灣民眾到日本旅遊,其中只有一萬人到過山口縣,大部分都是去東京、京阪神、北海道或九州等地區。山口,對台灣人而言,是一個陌生的地方,有些人還以為黑社會組織山口組,就是在山口縣呢!
但是,若論與台灣歷史的聯結,位於本州最西部,號稱山陰山陽或中國地區的山口縣,其實,更值得我們關注。
日本山口縣出身、旅居台灣的女作家栖來光,為了搭起台灣民眾認識山口縣的橋梁,特地回家鄉巡迴訪問一圈,寫成《山口,西京都的古城之美》,讓我們能走一趟入日本與台灣的時空之旅,下次旅遊日本,不妨以山口縣為目標,或許能有更多的歷史、文化知識的收穫。
從歷史回顧山口縣
作者大致從福岡縣的門司開始介紹,因為其對岸就是山口縣最西端的下關,我們最熟悉的馬關條約,就是在這裡的春帆樓簽訂的,台灣因而割讓給日本,形成所謂的「日治」時期。然後從下關往山陰地區的長門、萩市等地區,再往南朝山陽地區的小野田、山口市及防府、周南、下松、柳井及岩國城等地區,巡繞一圈山口縣的精華地區。
這本書並非純只是旅遊介紹書,而是以歷史回顧的眼光來看待山口縣各地的自然風景和生活文化。就日本而言,山口縣本來就充滿歷史文化色彩,也是人文薈萃之地,它在平安朝時期,就是平家勢力之地,發展出悠久的地區文化;山口縣的山口市,以往的都市規畫也仿照京都設計,故有西京都的美稱。而在近代幕後時期,更是所謂「明治維新的胎動之地」,山口縣產生最多的維新革命志士,對日本現代化貢獻良多,原因歸功於山口縣三面環海,與外界頻繁接觸的地理環境,激發了當地民眾求知、探索和冒險的精神。作者在本書,介紹了不少山口縣獨特的歷史、地理及生活文化等,但對國內讀者而言,本書的重點,在作者連結許多山口縣與台灣有關的人物、歷史,使得本書令台灣人讀來有歷史情感和關懷。
大量文獻故事穿插
就台灣史而言,十九位日治時期的台灣總督,山口縣出身的就占了五位;台灣蓬萊米之父磯永吉、研究台灣民俗的金關丈夫和國分直一等學者專家,也都與山口縣有很深的緣分;日治時期在台灣開設百貨公司,互爭第一的台北菊元百貨和台南的林百貨,其創辦人也都來自山口縣。
就現代而言,台灣高鐵和台鐵太魯閣號的出產地,就在山口縣的下松市;著名的觀光景點鐘乳石洞和石灰岩地形——秋芳洞和秋吉台,則和野柳地質公園有密切的來往。作者每至各地,必去探訪與台灣有關的人、地、事物,發現了許多與台灣有關的歷史足跡,使這本書也值得對台灣史有興趣或關心台日關係的人閱讀。
此外,大量的圖照和文獻故事穿插,讓這本書增添可讀性;筆者剛去過山口縣旅遊,故讀來別具親切感;打算去山口旅遊的人,出發前先讀本書,當更能觀察、體會的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