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祖庭宜興大覺寺景。圖/周云
文/星雲大師
佛教對「倫理問題」的看法 7
如何因應高科技時代發展
【問】現代的社會科技發達,高科技跟電腦代替了人力,所以很多公司行號不得不大量裁員。如此發展下去,請問未來的世界人類應該何去何從?是否在工業革命之後又會再發生一次高科技革命,人要如何求生存?請大師開示。
【答】人類的歷史,從最初靠打獵維生,進而到游牧時代,接著進入畜牧時代,之後進步到農業社會,到了現在的工業社會,甚至高科技時代的來臨,未來人類繼續往前發展,將會進步到一個什麼樣的時代,這是「未來學」所要研究的課題。
然而,儘管科學的發展一日千里,科技不斷在變、變、變,不過人應該比科學更高明,人也會變、變、變。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未來不管科學發展到什麼樣的階段,人類為了生存,一定也會有因應的對策。
例如,現在社會失業率很高,但是我常說,一個人如果能夠放下身段,隨便擺個小麵攤也能生活;家中有一塊地,種菜也能自食其力;甚至未來電腦科技發達,人慢慢的不會寫字,就是幫人書寫,也能賺錢。總之,人只要肯自力更生,就有很多路可以走;人只要自己有辦法,就能夠活下去。
我一生沒有被人錄用過,也沒有拿過一份薪水,雖然曾在幾所大學教書,也有薪水可拿,但我都是悉數捐出做為獎學金。現在我也不接受信徒的紅包供養,因為人生不是有錢就是富有,我認為知足常樂,安貧樂道才是富有。
人,有時不會自我調適,遇到一點困難,就覺得到處行不通,被境界束縛得緊緊的,每天坐困愁城,在框框裡不能解脫,這是人生最大的懦弱,也是最大的無知。
人生的路上,當你走到前頭無路,即將碰壁的時候,需要轉彎;觀念一轉,可能就會「柳暗花明又一村」。就如吃東西的時候,太鹹太淡、太酸太辣,如果懂得用一些配料加以調和,可能就會適合你的口味。
所以,因應時代發展,未來人類生存下去的對策,絕對不是靠天、靠地、靠電腦、靠科技,重要的還是要靠自己。例如增加自己的勇氣、增加自己的能力、增加自己的信心,尤其有信心就有力量,就如我們信仰宗教,不管信哪個宗教,只要有信仰,就會有力量。
力量不是靠別人給我,所以不要一味向外追求,應該發掘自己本自具有的能源、動力,例如智慧就是力量,忍耐就是力量、慈悲就是力量、看破放下都是力量;有力量,就能在這個世界上生存下去。所謂「天無絕人之路」,不要杞人憂天,任何事情,只要懂得轉彎,只要能夠自我調適,世界上沒有解決不了的困難。
【問】可否請大師再將佛教對倫理的看法,例如僧團倫理、朋友倫理、工作倫理、群己倫理等,多做一些開示,以期對今日社會,乃至人際相處之道有所參考?
【答】在一般社會上,在家人有在家人的人倫關係;佛門裡,僧團也有師徒與師兄弟的關係。如《四分律》說:「和尚看弟子,當如兒意看;弟子看和尚,當如父意。展轉相敬,重相瞻視,如是正法便得久住。」《太平御覽》也說:「師者,發蒙之基,學者有師,亦如樹之有根也。」
所謂「道成乃知師恩」,佛教裡,師徒之間的情誼有時更甚於世間的親情,如晉朝曇印罹病危篤,弟子法曠七日七夜為其虔誠禮懺;元朝印簡遇兵難,猶一如平常,侍奉其師中觀沼公,深受元兵敬重;布毛侍者依止鳥窠禪師十六年方受點撥,了悟自家面目;宋朝懷志謹遵老師真淨克文的遺訓,堅拒住持領眾,拋名利於腦後等。
此外,也有的師徒之間教學相長、互為師表,例如道真長老接受做住持的徒弟之命令,甘之如飴的為客人倒茶、切水果;如果今日社會大眾都能學習老和尚這種「老做小」的精神,必能消除許多「老少問題」與「代溝問題」。
至於朋友倫理方面,所謂「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一般人都期盼伯牙與鍾子期的情誼,修道者也羨慕舍利弗與目犍連的法愛。
「朋友」成為人與人之間支持互動的力量,經典裡比喻,有的朋友如花、如秤,只重視地位、權力,完全以利相交;但也有的朋友像高山、大地,以廣闊的心承載、包容,是一種道義之交。另外,經典中也記載善友是在急難時給予幫助,有過時予以規勸;惡友則是面善心惡,飲酒作樂,不顧生死。
如何才能獲得善友?
佛陀教授七種方法:難予能予;難作能作;難忍能忍;密事相語;不揭彼過;遭苦不捨;貧賤不輕。佛陀並以蘭園、鮑肆比喻朋友習氣的相互影響,或薰其香,或聞其臭,端賴自己正見選擇。
談到工作倫理,工作是人們生活的依靠之一,有人藉此養家活口,有人從中實踐自我,有人只是得過且過,敷衍了事,也有人盡心盡力,努力完成。
若要事業有一番成就,除了廣結善緣、節儉勤奮、樂於喜捨之外,工作倫理也是不可忽視的條件。身為上司者,在與員工相處時,應該做到:關懷員工工作,不使過份勞累;關懷員工飲食起居,了解待遇是否足夠養家生活;培養員工正當的休閒活動;關心員工的健康;各種福利與員工分享。
身為主管者,是領導的中心,除了愛護部屬、員工以外,也要健全自己,例如:包容的心胸;承擔的勇氣;決斷的智慧;主動的精神;不看輕後學;不推卸責任;不疑心猜忌;不爭相領導等。以此為行事準則,必能獲得大眾的擁護。
另一方面,員工與主管相處之道有:
被怪不生氣;工作不拖延;指示不違逆;凡事不隱瞞;處眾不特權;敬業不偷懶;積極不懈怠;往來不投機;做人不孤僻;做事不呆板;思想不陳舊;處世不極端。
工作讓人開發生命的潛力,展現生命的價值;只有發揮熱忱,尊重工作倫理,用心投入工作,人生才會更有意義。
關於群己的倫理,人類是群居的動物,無論食、衣、住、行,所受用物皆是大眾相互成就而有,尤其資訊發達的現代,人人更離不開大眾而獨自生活,所以早在二千多年前,佛陀就殷勤教導弟子與人相處的禮貌,例如:能謙恭、知次第、不論餘事、悉心聆聽、信受奉行等等。尤其佛教講「同體共生」,人生彼此都是相關一體的,都是因緣關係的相互存在。
每一個人都只是世間的一半,甚至是三分之一;「我」以外還有一個「你」,你以外還有一個「他」,你我他之外,還有周遭接觸的各種人等。
人與人之間所以會有紛爭、不平,就是因為「你、我」的關係不協調。因此,想要獲得和諧融洽的人際關係,唯有把「你」當作「我」,你我一體,你我不二;能夠將心比心,彼此互換立場,才是和諧群我關係的相處之道。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