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安靜》圖/悅知文化提供
文/陳秋萍
「真正的我們,還藏在那個真實宇宙的某個深處。」
《深度安靜》收錄十一篇短篇小說,首篇〈太陽王〉便展現了一個生命由胚胎慢慢地漸至成形,猶如宇宙生成以渾沌之姿逐漸化為萬物成就世界。而這個尚在母親子宮內即有意識的胎兒由內觀察子宮外的世界,喃喃自語宣示他的存在,以對抗焦慮不安的母體。作者彷彿藉由胎兒在深度安靜的羊水之中自我成長,如此地開啟整個小說的基調,也就是人其實都是孤獨的存在,特別是內心的情感流轉。
其他篇章如〈他們都去過羅斯威爾〉的少年,雖有幾個哥兒們,然而一段青澀初戀卻是他獨自悄悄地追尋悄悄地落幕﹔〈一個乾淨明亮的廚房〉男子獨自一人住在高級住宅,不購置家具的他卻擁有一個乾淨的廚房,烹飪廚具一應俱全,他下廚也邀請陌生人共餐,卻始終不建立穩定情感關係,寂寞是他的調味料,過於乾淨的廚房則顯得冷清﹔〈不可思議的左手〉中,只有孫子發現自己從慣用的右手突然成了左撇子,妻子與兒子都不在意他的改變,驚慌失措得求醫同時也面臨兒子一家決定搬出去獨立門戶,左手的靈活改變像是生活面臨重整,適應是唯一方法,人們終將適應的也就是老去,而老去的狀態也只能是自己獨自調整﹔〈猴子米亞〉又何嘗不是獨自在異國追夢,面對困頓時刻,反而透過與陌生男子在機場的一夜閒談更加堅定繼續他鄉的追夢生活。
人其實都是孤獨的
整本小說的軸心直指人內在的成長,而且是獨自的成長,透過與他人的對話、觸碰,反觀自我的存在與自我意識的建立。在這個過程中,從胚胎到少年、青壯年、老年,我們其實都是孤獨的,獨自受孕、獨自戀愛失戀、獨自追夢、獨自煮飯吃飯、獨自老去、獨自痛苦、獨自歡喜……當然這中間我們會有親人、朋友、愛人,甚至陌生人和動物的陪伴,表面上我們不是孤獨的,但實際上所有的情緒最終都將回歸內心剩下自己一個人時的感受,衝擊碰撞而後沉澱,繼而決定自己成為什麼樣貌的個體。這些過程唯有自己明白其中的煎熬,反觀內省安安靜靜的蛻變。
雜亂思緒一一沉澱
表單的頂端或許這個世界已太過喧嘩,過多的資訊與過多的誘惑攪得人們眼花撩亂,一旦落後群體意識便深感焦慮不安,害怕被排擠於外,於是低頭滑動手機隨時掌握新訊息成了常態風景。我們都忘了學習獨處與自己對話,總是擔心他人眼中的自己是什麼模樣,不甘自己被認為是孤單寂寞的,所以呼朋引伴填滿所有的時間空間。事實上獨處並沒有想像的可怕與可憐,相對於熱鬧,在深度安靜時分傾聽自己的聲音,讓雜亂的思緒一一沉澱下來,會發現自己的輪廓更加自信浮現,而不是他人要你成為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