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謎秀
作者:金英夏
譯者:盧鴻金
圖/漫遊者文化提供
文/陳秋萍
「我們想要的很多,卻發現努力不一定能得到。最後,變成了什麼也不想要的人。」
如果人生是一個謎,可有正確答案?
二十六歲的李民秀從小由阿嬤撫養長大,衣食無缺也可說無憂無慮,服完兵役大學畢業後一心以為阿嬤將資助他出國留學,就這麼無所事事。直到阿嬤突然過世才驚覺原來在阿嬤光鮮亮麗的生活外表下,原來都是負債貸款而擁有的,更遑論出國留學。將債務還清後身上的錢僅夠付住進考試院一個月租金(南韓特地為遠地考生設的租屋處,房間約一點五坪大,僅供睡覺讀書,也租給一般民眾),民秀不得不認清現實開始找工作。
找工作的過程中,民秀不斷碰壁,並非他的條件比別人差,而是因為他是私生子又是孤兒的身世遭到淘汰,社會歧視顯而易見。反倒是他所擁有的知識學問卻在一個名叫「猜謎房」的網站獲得成就感,甚至為了獎金參加猜謎秀電視節目,還一度進入決賽,難道他累積的學識只能用在猜謎?這就好像百科全書擺在書架只是裝飾,民秀的知識學歷要在社會中生存到有某種程度的社經地位根本無望!那麼到便利商店打工如何?又低不下頭受店長的氣而辭職。拖著疲累的身心回到的住處又更叫人沮喪,狹小的空間彷彿預告未來暗無天日不得翻身,遑論夢想,於是又躲到網路世界中。
體會大社會的現實
小說情節中安排民秀在因緣際會下進入一個暫時可以拋下一切並且一夕之間致富的「公司」,工作就是猜謎,恰好是民秀拿手的。只要住在「公司」專心進入猜謎競技場,擊敗各個對手便有大把鈔票。條件是,不能對外聯絡,三餐時間固定沒有選擇,午夜十二點即不可與任何人交談,住的房間沒有色彩,只要一踏出房間你就得靠類似導航的東西才走得回房間,連公司都像迷宮。
但走投無路的民秀覺得有何不可?至少不用為錢為吃住煩惱。然而,當民秀開始熟悉競技規則後,警覺發現「公司」唯利是圖,連同夥伴情誼也建立在利益基礎。比如在猜謎團體賽中,同一組組員在比賽若遇到該淘汰誰的問題,便開始互揭缺點指責對方;個人賽表現突出或糟糕又遭組員霸凌,原來以為的世外桃源其實只是大社會的縮小版,甚至更血淋淋!
南韓年輕世代的困境在小說中一一展露,台灣似乎也有這樣的問題,資訊獲得太容易,大學生及研究生滿街跑,有時候繼續升學唸書其實只是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對自己的夢想也沒有信心投入,舒適圈內不敢有冒險的勇氣。夢想又往往與金錢主義牴觸,迷失徬徨一直存在,父母成了後援,孩子長不大,憤怒、厭世、繭居等等,明明是生命中最美好的階段,卻是悲哀的開始。
人生這個謎似乎永遠解不開,話說回來解不開,或者說沒有正確答案,不也象徵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