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20】佛教管理學 60

星雲大師 |2018.12.27
1584觀看次
字級
佛光山大悲殿。圖/人間社記者李明軒
圖/人間社記者李明軒

文/星雲大師 
人間佛教的治心十法 3
●用慈悲對治瞋恚
「一念瞋心起,八萬障門開」,在佛教裡,把瞋恨心比喻成火,能燒掉功德之林;瞋恨也如同刀劍,會傷害我們的法身慧命。在《法苑珠林》中記載,瞋恚有六點過患:失善法、墮惡道、造惡口、喪法樂、竊善心、遭禍患。瞋心所造成的缺失,造成人生的旅途上,障礙難行。
瞋恨之火一旦燃起,再好的男女朋女,再相愛的夫妻,可以馬上反目成仇,甚至恨不得馬上致對方於死地,所謂「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瞋恨,會讓我們失去親人、朋友、自己,乃至各種好因好緣,也不得別人的認同和接受,如《佛遺教經》說:「瞋恨之害,則破諸善法,壞好名聞,今生後世,人不喜見。」
如何消滅內心瞋恨的火焰?必須用慈悲的法水讓它熄滅。「慈」是予樂,「悲」是拔苦,多一分慈悲,自然會少一分瞋恚。其實,人我之間會起衝突,都是因為我們缺乏同理心、包容的心,以自己的立場、需要來要求對方,當對方不能按照我們心中的期望時,就會因為生氣憤怒,失去理性,不擇手段的去傷害對方。
生氣,不僅不能解決問題,還會造成人際關係的障礙。每次因為生氣,要發怒指責、傷害對方時,不妨試著深呼吸,先讓自己冷靜下來,仔細想想,有沒有其它的管道,可以來解決問題,或者,請教善知識,討論應對的方法,如古德所云:「向前三步想一想,退後三步思一思,瞋心起時要思量,熄下怒火最吉祥。」
慈悲沒有障礙,慈悲沒有敵人。有些人的能力很好、很強,但是脾氣、個性不好,大家不歡喜和他共事,不能給人接受,也不能發揮自己的才華。同樣的,有些人能力不怎麼樣,但是,處處替人著想,慈悲善良,肯吃虧,需要幫忙時,朋友紛紛出手相助,反而容易成就。
有青年問我:「要怎麼控制自己的瞋恨心?」我說:「問你自己。」說和不說,做和不做,決定的關鍵都是取決於自己。因為一時瞋恨、衝動,失去自己的人生,衡量得失後,你還會衝動?不能控制嗎? 
觀世音菩薩「慈眼視眾生,福聚海無量。」慈悲待人,培養我們的福德因緣。一個人寧可什麼都沒有,但是不能沒有慈悲。「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彼此之間,我多一分慈悲給你,你多一分愛心給我,多一點善緣,少一分瞋恚,不要給人難堪,不要讓人為難,彼此退一步想,留個將來見面相處的機會,這樣,彼此人生的空間反而更寬廣。
每一個人都能用慈悲來管理瞋恨,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自他交換,將心比心,不要以大欺小,以強欺弱,那麼人與人之間沒有對立,國與國之間沒有了戰爭,世界和平便能早日到來。

●用律己對治欲望   
我們的欲望,如無底洞一樣,沒有滿足的一天,如果不能加以控制,當欲望得不到需求時,就可能會犯下殺盜淫妄等不當的罪業,致使自己、他人,痛苦不己,嚴重的,甚至造成整個社會的負擔和遺憾。
欲望有二種,分別是善法欲和惡法欲。善法欲的力量,會促使我們歡喜聽聞正法,努力上進,不斷的自我突破、超越,許多各行各業成功人士,或學有所成者,都是源自善法欲的動機;惡法欲,則是在貪求無厭中,不知反省自己,不願務實做人,只想透過侵犯、傷害別人、討便宜,達到自己的目的。
每一個人的欲望,都有內憂外患,內憂是我們內在對財、色、名、食、睡五欲的習氣追求;外患是不斷的剌激、誘惑我們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塵,要想在這二者之間,獲得自在、解脫的人生,不被欲望奴隸,就要在心地上下功夫,在行為上自我轉化。
如何對治欲望?透過戒律的管理,可以約束、節制我們對欲望盲目的追求。其中,五戒中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酗酒,就是提昇、淨化我們欲望的法藥。
比方說:有些人,在感情受到挫折,得不到對方的愛,就不希望別人也得到,因此萌生殺意,如果,他持了不殺生戒,就會產生一種自制的力量,不會去殺害別人了。
看到喜歡的東西,心生占為己有的心,持了不偷盜戒,就會自我提醒,應以正當的經濟行為,獲取應得的東西。結了婚以後,在交際場合遇到談得來的對象,想到自己受持五戒,就會把持自己的行為,不要逾矩,以免落人口舌,造成婚姻危機。遇到財務困難,想要行使詐騙的手段時,想到誠信建立的不易,一旦失去信用,就無立足之地,在行為上就會謹慎小心。生意往來,難免喝酒,若能以茶代酒,當然最好,若不能,也要能節制,不要因為酗酒,而犯下了殺、盜、淫、妄的過失,因小失大,毀了自己的人生,侵犯別人的生命、名譽,後悔難追。
我們的一生離不開金錢、愛情、權力等各種的欲望,因此,我在推動人間佛教的過程中,提出「合理的經濟生活,正義的政治生活,服務的社會生活,慈悲的道德生活,尊重的倫理生活,淨化的感情生活」,這就是「勤修戒定慧,熄滅貪瞋痴」。皈依三寶成為佛教徒,受持五戒,是行為的改善,趨向佛道的開始,依著五戒的準則來管理欲望,您不侵犯我,我尊重愛護你,人我之間建立互助、互信,一家受五戒,家庭美滿幸福;人人受五戒,社會必然和諧安定。(待續)

【讀者回響】
以和為貴 邁向成功之路
文/宋先生

在近日拜讀星雲大師在《佛教管理學》「五和」的管理,甚為有感,方知「和」何以為貴。
「和」是為人處世的法寶,以寬恕來面對別人的過錯,亦是一種包容的表現;在以德報怨的同時,也就能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得到更多人的尊敬和擁戴。
如同大師在「人我和敬」篇章中說:「假如你與別人不能和平相處,沒有尊敬包容,甚至把別人當作敵人,對他人種種猜疑嫉妒,固然對方受到你的傷害而吃了虧,但自己又何嘗能得到利益呢?」人我和敬,首要以尊敬包容待人,把一切仇怨都拋到九霄雲外。
在現實生活當中,以和諧待人處事,必然會結交到善緣益友;人脈廣了,路就開了。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以「和」為本心,不斷擴大朋友圈,說不定哪個朋友就是你的貴人,能夠在成功道路上助你一臂之力,這也是「以和為貴」意想不到的收穫。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