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秋萍
作家黎紫書以四十三篇極短篇成就這本《無巧不成書》微型小說集,每篇僅用一千字左右訴說一個故事,在篇幅如此有限的情況下,黎紫寫來卻是剛剛好!套句戰國時期宋玉所言:「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閱讀她的文章總有一種餘韻猶存的感嘆。
小說略分為四輯,輯一主題是「童年」,孩子的童年成了父母所期望的未來,而孩子嚮往的童年卻是父母的童年。例如〈錯體〉,孩子心中只記得媽媽的叮嚀「要拿第一名喔!」沒想到趕赴學校考試時出了車禍,孩子靈魂出竅執念前往教室,附在一個同學身上打算達成媽媽「要拿第一名」的叮嚀,不免叫人心酸,面臨生死關頭,成績竟是孩子唯一關心的事,背負的期望未免太沉重!
〈哭與烙印〉則探討童年被施虐帶來的陰影,以至於當自己懷孕即將為人母時,焦慮驚恐不能為孩子帶來幸福。天真單純彷彿不再是孩子的模樣,夢想也是大人的夢想,歡笑已離孩子太遠。
思考自己想要的未來
輯二如同第一篇標題〈人寰〉所示,即人間事,生離死別,衰老與勞苦,也有希望與體貼溫暖。作者筆觸下殘酷現實在〈再一次送行〉中讀來著實驚心,從旁觀者看著鄰居女孩因為美麗被追求、仰慕,再見時女孩的美麗被火吻噬左臉,以往的仰慕者的態度馬上轉變為嫌惡唾棄,甚至落井下石道:「你看她左邊臉,燒成這樣子,居然還有人要娶。」人們用外表來評價一個人,這是多麼無理又不公平的事,作者平淡的描寫卻更彰顯殘酷。另一篇〈後來〉則相對表達出人間的各種難為之處,若能及時認真思考自己想要的未來,改善惡習,人生還是有希望的「後來」。
輯三所收錄的作品大多描寫老年光景,子女不在身邊或者失去伴侶的孤寂,以及面對衰老的肉體的無力感。〈忌辰〉中的老母親總是提醒著三姐弟何時該回家祭拜父親,母親去世後以為再也不用特意回家的三姐弟卻被阿姨喚回家祭拜母親,才道出母親如何笨拙地找各種理由騙孩子們回家,只是因為怕孤單。
〈兩難〉則是大兒子將母親強推給弟弟同住,弟弟的妻子則抱怨無私人空間,希望將婆婆送去老人院……事實上,無論是獨居或與兒女同住,皆存在兩代之間不再親密存有鴻溝的問題。高齡化時代已然是現代社會的現象,如何在老年期仍能活得自在,恐怕不再是老後才要面對的,隨著老化生活上將有的不便利,理解老年人是年輕世代該保有的同理心。
不向命運低頭的姿態
輯四的故事訴說的則是人們活著總是有自己的無奈之處,或許有過不愉快的婚姻,或許想要浪跡天涯,自由生活,甚至在感情上總是不順遂而自我封閉等等,故事中的人們儘管遭受命運無情的作弄,卻不見他們怨天尤人。
作者筆鋒犀利猶帶諷刺,看似殘酷卻給予人間生命的肯定,人人儘管苦難卻也處處展現韌性,自嘲也好,自欺也罷,不都是人不向命運低頭的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