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枯竭:我撐不住了,還能繼續幫人嗎?助人者的自我修復指南》圖/啟示提供
文/郭約瑟
本書作者艾瑞克.根特里博士是創傷壓力與慈悲枯竭治療領域的權威,另一位傑佛瑞.吉姆.狄亞茲醫師和威特締醫療集團合作30年,並在過去9年中負責協調該組織的專業韌力計畫,兩人為「一直在照顧他人、卻忘了愛護自己」的人寫了這本書,讓這類在高壓工作中持續助人,不再耗損自己。
何謂慈悲枯竭?「當我們的威脅反應系統長期處於過度激化的狀態,以至於對身體與大腦造成損害,使我們即便身處安全環境,仍錯誤地感知到威脅的一種神經學狀態。」
在毒性環境中存活
從流行病學的角度來看,慈悲枯竭最常發生在專業照護者族群中,例如醫師、護理師、神職人員、急救人員、消防員與警察,,以及長期照顧罹患重病或身心障礙者的親屬和照服員。
許多醫師、護理師、心理治療師與其他助人工作者,常感到被職場無止境的壓力層層輾壓,這些環境要求過高,資源卻嚴重不足,且缺乏適當的感謝或鼓勵。可能對身心健康、人際關係與整體生活滿意度造成嚴重衝擊。
在面對看似無止境的要求下,該如何維持同理心與慈悲?當最竭誠的努力仍無法改變現實時,如何接受這樣的事實而不將矛頭指向自己,陷入自我否定與失敗感之中?又該如何在充滿毒性的工作環境中生存下來?助人工作者如何擁有成熟且持續成長的能力,正是本書的核心焦點。
自我照護重振活力
本書提供一個藍圖,引導助人工作者培養韌力,建立必要的技能和架構,以便在充滿挑戰、嚴苛、甚至毒性的環境中運作而不至於身心俱疲。當我們將這些技能付諸實踐時,會變得更加靈活且具韌力,開始放鬆下來,專注於工作中最能帶給我們滿足感的部分。使我們更具親和力,更能和他人建立連結,不再感到孤立無援。最重要的是,重新找回內在的韌力與使命感,不再迷失,也不會遺忘選擇成為助人工作者的初衷。書中強調五項核心技能,包括:
一、自我調節:當面對壓力或各種形式的創傷時,大腦本能的威脅反應系統會啟動,交感神經系統主導下進入「戰鬥或逃跑」模式,導致我們變得易怒、焦慮,或對外界麻木、退縮。此技能特別強調對交感神經的即時調控,運用身體覺察、呼吸調節、感官調節等技巧,適時啟動副交感神經系統,讓身心回歸平衡與穩定狀態,維持清晰且專業的表現。
二、循意向行事:當現實壓力讓我們迷失時,價值觀與使命感便是前行的羅盤。此技能幫助我們釐清個人的榮譽準則(價值觀)、並書寫個人使命,確保我們的行動是源自內心的主動選擇,而非被環境牽引。
三、感知成熟:助人專業者常習慣將壓力歸因於外在的環境與要求。然而,韌力來自內在的選擇,而非外在的驅使。感知成熟意味著,將關注焦點轉到所能掌控的層面,並學習接受暫時無法控制的層面。
四、連結與支持:助人者習慣獨自承擔壓力,但健康的人際關係是韌力的重要支柱。本書強調建立支持網絡,學會尋求、接受與付出支持,透過團隊合作與社群力量,能讓韌力更持久,並幫助我們有效覺察與因應潛在的倦怠與慈悲枯竭現象。
五、自我照護與活力重振:助人專業講求奉獻,若長期忽視自身需求,終將導致耗竭。此技能幫助我們建立身心靈與專業的自我照護,以及為韌力充能的策略,以回復慈悲滿足狀態,能夠長久而穩健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