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一凡
古代宋國有個人非常喜愛獼猴,在家中養了一大群。他愛獼猴之甚,寧願減少自己與家人的食物,也要讓獼猴吃飽。
即便家中如何的家財萬貫,也都禁不起讓獼猴日日吃到飽,更何況是在那個「君子固窮」的年代。
果然過不久,家裡食物不夠了,愛猴人想控制獼猴的食量,但又怕獼猴不肯服從,於是先騙牠們說:「以後分給你們的水果,改為早上三顆,晚上四顆。」獼猴聽了嫌少,都站起來吱吱叫直發脾氣。
愛猴人等獼猴發洩一會兒改口哄道:「那這樣好了,改為早上四顆,晚上三顆。?」獼猴還以為賺到了,樂不可支的手舞足蹈。
這個故事雖然早已聽到耳朵長繭,但依然「符合潮流」。基本上每個人幾乎都會有像獼猴搖擺不定的時候,尤其身居高位之人,更容易有此款症頭,多半是捲入利益糾葛,在其中載浮載沉,找不到能靠岸的港灣。
然而每個人也都有可能成為愛猴人,運用權謀將他人推上船,提供大港口邀請船長入港,但不斷推陳出新,讓船長兩眼昏沉、暈頭轉向,還以為自己很受歡迎。
如此說來,已不知是猴似人,抑或人似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