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楊祖宏攝影
採訪報導/杜晴惠
倒數學測十八天!經過漫長難熬的國、高中六年,一位孩子即將上考場的媽媽面對現實:「原以為讀社會組的孩子數學和自然科理解能力太弱,就認真掌握國文、英文和社會科吧,沒想到,國、高中的國文難懂,社會科也難掌握。」陷入這般學習困境不只一例,求教於《閱讀理解》雜誌總編輯黃國珍,他隨即找出自己主持工作坊協助老師如何有效教學的演講檔案,詳細解說目前台灣孩子在學習上所面臨的問題。
「談到成績,父母總覺得是孩子讀得太少,提到閱讀,也總是將重心放在應該讀什麼書或是讀什麼經典,但更重要的,其實是進行閱讀理解,以及能否擁有閱讀素養這件事。」二○一七年,黃國珍接受學校主動的邀約,主持閱讀理解習、工作坊的場次達一百八十七場,平均不到兩天就一場的數字除了肯定他過去三年來推廣閱讀理解的專業,也透露出台灣學童每天面臨的學習問題。
言而有據 解決問題
黃國珍是國寶級作家黃春明的長子,「閱讀」於他而言,是生活的一部分,父親從未嚴格規定他從小應從哪些經典入門,或者規定他必須讀多少本書,「從小我讀什麼,他不管。」黃國珍說。對照黃春明在演講時提到的「閱讀觀」,父子不謀而合,黃春明常說:「閱讀如同飲食一般,人並非先理解營養學,明白蛋白質、脂肪等成分的分子結構,才開始飲食;也不會因為學習更多知識,便能消化得更好。」
四十五歲創辦《閱讀理解》季刊,黃國珍實地到全台各地拜訪老師並聽取專家的意見,以PISA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中所言:「評量閱讀素養在於了解學生是否具備理解、運用、反思文章內容,以達成實現個人目標,並增進知識,發揮潛能,參與未來社會的能力」為主旨,培養孩子「言而有據」、「發展解釋」和「解決問題」能力為目標。
《閱讀理解》季刊與一般純閱讀文本的雜誌不同,除了提供符合理解層次的閱讀文本外,還設計能呈現閱讀素養的閱讀評量,並且協助活化閱讀理解的教學設計,老師的角色從傳統的解題者,變成思考的引導者。
「我們從生活中尋找主題,透過廣泛、富生活情境的文本,提供有助於學習閱讀理解的連續文本與非連續文本。」黃國珍說,所謂「文本」並不限於「文學作品」,即使是宣傳單上的文字都能當作文本。
此外,加入「閱讀素養評量」,目的不在於檢測受測者有多少知識,而是藉此了解孩子是否已擁有「藉由閱讀理解獲得知識的能力」。他運用「擷取訊息」、「統整解釋」和「省思評鑑」三個層次將原本難以呈現的理解能力具體化成為可以度量的指標。
「二十世紀的教育談知識就是力量,二十一世紀的教育必須教孩子如何將知識變成力量的能力。」黃國珍說,根據PISA 2015的數據,台灣的「閱讀素養」退步到第二十三名,在在顯示孩子在「閱讀」之後的「理解」,以及「理解」後是否能運用在生活與專業上,並轉化成「學力」,而非「學歷」,而這才是每位家長必須用心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