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論教育》
作者:阿蘭(Alain)
譯者:陳太乙
文/阿蘭
出生於一八六八年的法國哲學家阿蘭,擔任高中教師40年,廣受學子愛戴,小說家安德烈.莫洛亞(André Maurois)曾受教於他,讚譽他為「現代的蘇格拉底」。《論教育》是阿蘭的重要的教育著作,對於法國當代思潮影響至深。
蘇格拉底早已發現,一名父親無論多麼卓越,也不懂得如何好好教導自己的孩子。我曾在一位受過非常良好教育的老祖母身上看到例子。她始終無法教會孫女算術和拼字。這樣的弔詭十分惱人,因為父母總自認為老師缺乏熱忱,而當他們從自身實例印證,便大感驚訝,這才得知熱誠不足以成事;我說何止如此,依我說,「熱誠」正是壞事的元凶。
教學是一份專業,這大家都清楚。但我見過一些老師,無論是小提琴或拉丁文專業,施展在自己孩子身上的成果卻很糟。反倒是有個拿鐘點費的老師,準時上課也準時下課,因為他還有別的課要上。於是出現一種沒有彈性且奇怪的規定,上課變成必要之事,而這正是最重要的一點。
人人都知道,一個想當教師的父親並非正規的鐘點奴隸,因此,孩子絲毫沒有心理準備,不會養成即刻進入狀態、對工作全力以赴的珍貴習慣。然而,所有課程中最主要的,而且重要性遠遠超出其他科目的,是面對必要之事不可耍詐。學到「必須」這短短兩字的人,已經懂得許多。
還有另一種結果。課堂進行順利,做父親的很高興,於是延長時間。超過固定時間後撐起注意力,這又是一項大錯。家教老師也許沒那麼守規矩,但幸虧有外在需求提醒他,鐘聲響了,他就會站起來。事實上,闔上書本,去忙別的事,這時,閱讀的內容才會自發性地響起,透過某種不注意的狀態熟成。對孩子來說更為真實。
此外,那位父親要求嚴格,很快就失去耐性,因為他期望很高,過度信賴另外一個自己,但年紀和經驗根本不到程度。最糟的是,他依賴情感,到了一點小錯都視為悲劇的地步。孩子只要露出屬於他那個年紀的輕浮,立刻被懷疑不愛他的爸爸。
一面背誦一面求變
講座課根本浪費時間,做筆記一點用也沒有。觀看畫技精湛的教授不會讓我們學會作畫;凝聽演奏名家也不會讓我們學會彈琴。同樣的,我經常告訴自己,聽一個話說得漂亮,思路清楚的人,並不能讓我們學會寫作和思考。必須親自嘗試,做了又做,直到俗話所說的,「熟能生巧」。
那麼,從這個角度來看,一堂課究竟是什麼?現在,在聽眾面前造三個句子,讓他們聽,不要他們匆匆抄寫下來。接著,每個人都必須試著典雅地寫出這三句話。頂尖靈巧的會做些許更動,自行發揮創意;天資稍差的會出現明顯的錯誤,修改起來倒也不難。每一份作業都要交給老師過目,並立即訂正。這麼做之後,他們將學會如何把一個句子放在另外兩個句子中間,或用第四個句子來補足前三個句子,不排除變化和自創成分。其中最好的作品可被寫在黑板上表揚,在台上做最後一次修飾整理。然後,再次地,一切都被擦掉後,必須重新開始,背誦,一面背書一面求變,尋找例子,更換例子。做起來感覺很漫長,但一份什麼都沒留下的作業又有什麼用呢?
(本文摘自麥田出版《論教育》)
書名:《論教育》
作者:阿蘭(Alain)
譯者:陳太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