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講堂 關於閱讀理解的8個觀念

文/黃國珍(品學堂文化創辦人) |2018.01.07
5883觀看次
字級

文/黃國珍(品學堂文化創辦人)

一本書,沒有去打開閱讀,就只是一本架上的書。

一個人,沒有去認識了解,終究是一位陌生的人。

一個世界,沒去經歷,世界就不會成為你的生命。

生命和這世界就是一本巨大的書,讀它、學習它、創造它,

把自己的故事寫到裡面……這就是我認為的終極閱讀。


1

未來學大師艾文.托佛勒(Alvin Toffler)說:「二十一世紀的文盲,將不是不會寫字和閱讀的人,而是那些無法學習、不願學習和不重新學習的人。」願意學習、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未來人才的重要條件,而構成這項條件的能力基礎就是「閱讀素養」。

2

根據內政部所公布的資料,台灣的識字率已達到百分之九十八,然而,若識字率等同於理解能力或閱讀素養,我們不必為下一代的學習能力憂心,真正影響「學習」的品質是「理解的能力」。

3

閱讀涵蓋「讀取資訊」和「處理資訊」兩大部分,許多學生閱讀大量書籍,也熟知文中的重點或知識,它有助於累積豐富的詞彙與多元知識,但是未必能養成理解所需,統整訊息以建構、推論尚未認知的能力。

4

「養成閱讀習慣」很重要,但這個說法混淆了「閱讀習慣」與「閱讀理解能力」的因果關係。事實上,「習慣」不是形成「能力」的必要條件,孩子擁有「閱讀理解能力」之後,「閱讀習慣」可以增加孩子精熟能力的機會。

5

「語感」是一種心理層面的行為能力,指言語主體能夠在當下頓悟般的理解言語形式,並能創造性的生成新的言語形式的能力。簡單的說,就是「人對語言文字的感受能力」。讀者可以透過「語感」理解並詮釋文學藝術作品,但這也引發另一個問題,「語感」既然是人對語言文字的感受力,不同的人必然其感受條件不同,因此詮釋的結果必定有所差異。

6

孩子不閱讀我們認為的「經典」已經很久了,我自己的觀察,學生不閱讀經典作品有眾多原因,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知識化的文學教育」。當一篇文學作品被當成「知識」來教學,文學那種觸動心靈的力量,被「懂不懂」或「正確與否」的要求給遮蔽了。

7

如果一項知識被廣泛認知、使用、熟悉到作為生活在這世界的知識基礎,它就可能被視為「常識」。如今,形成常識的過程似乎有了改變,因為大多數新的常識都來自於網路傳播;但是網友的集體認同,可能僅是附和個別意見領袖的想法,僅由於廣泛傳播而形成常識,甚至淪於本質為行銷的操弄。

8

請先別急著否定課本選文的價值,這些文章都是優秀作家的作品,需要改變的是教學者的觀念。以往多數老師教學的思考是「這一課要怎麼教?」,焦點放在讓學生學好這一課;現在以素養能力為導向的教學內涵上,教師要思考的是「這一課要教什麼?」這樣能讓學生保有欣賞的體驗且精熟能力素養,擴大討論主題,加深與現實生活情境的連結,培養形成自我見解的思考能力,把課本內容作為學習的起點,而非終點。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