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的人性有多種,有善性有惡性,有理性也有感性。圖/田雨霖繪,佛光緣美術館總部提供
水調歌頭 2-1
明月幾時有?
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
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間。
──北宋‧蘇東坡
【作者】
蘇軾(1036-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文學家、政治家、藝術家、醫學家。嘉佑二年進士,累官至端明殿學士兼翰林院侍讀學士、禮部尚書。南宋時,加賜諡號文忠、追贈太師。
蘇軾出身名門世家,其父親蘇洵和弟弟蘇轍都是當時著名的文學家,人稱「三蘇」;本人精通詩詞書畫,有《東坡先生大全集》及《東坡樂府》詞集傳世,宋人王宗稷收其作品,編有《蘇文忠公全集》。蘇軾一生崇尚儒、道,中年以後自言「歸依佛僧」,對儒釋道思想皆有涉獵。
【賞析】
宋神宗熙寧年間,蘇東坡時任祠部員外郎,因反對王安石新法,便自請外調密州(今山東諸城)。此時的他心中既存有對朝廷的關注,又期望重返汴京,在這樣的複雜心情下,時逢中秋月圓,就邀約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月下一飲而醉,醉後兼懷思念胞弟蘇轍(子由),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明月從何時開始而有?我拿著酒杯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傳說中,天上的一天等於人間的數十、數百年,不知天上神仙住的宮殿,現在是什麼年代了。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我想乘著長風回到天上,又唯恐在那裡的瓊玉樓臺太高、太寒冷了。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還是讓身影隨著我起舞吧,天上哪能比得上人間的快樂!
理性與感性
文/星雲大師
世界上的人性有多種,有善性有惡性,有理性也有感性。
所謂理性的人生,這種人大部分以學者專家自居,自覺對於道理一絲不苟,做人處事「非禮勿動,非禮勿視,非禮勿言」,是非常的理性。也有的是感性的人生,睹月思鄉,花開花落,生喜死悲,非常的感性。
一般說來,哲學家理性居多,如老子、莊子,甚至歷史上的諸子百家,可以說都是非常的理性;文學家多數是感性的人生。我們讀韓愈的〈祭十二郎文〉,可以看出他那一分叔侄的感情濃厚;我們讀蘇東坡的〈燄口召請文〉,充滿了悲愍眾生的至情感性。
人生究竟是理性好呢?還是感性好呢?太過理性的人生,冷冰冰,一點生氣、熱力都沒有;太過感性的人生,過於感情用事,往往因為情緒化而失之客觀、公允。
歷史上,關雲長就是一個理性的將軍,他過五關斬六將,上馬一提金,下馬一提銀,因為受過這樣隆重的待遇,雖然在華容道上可以輕易的把曹孟德信手捉拿,但是關公念其有恩於己,將其釋放。然而他在下邳兵敗,率領劉備的妻兒逃難時,夜讀《春秋》,大義凜然,叔嫂之禮,嚴守分際,所以關雲長雖然重恩義,仍不失為一個理性的英雄人物。
南唐的李煜,就是典型的感性人物,他的一生風花雪月,吟詩填詞,到最後國破家亡,只留下一些感傷的詩詞,例如他的〈相見歡〉: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留人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雖然名為〈相見歡〉,寫的也盡是一些柔腸百轉的離愁別緒,令人不忍一讀。
唐朝武則天,既理性又感性。如駱賓王說他:殺姊屠兄,弒君鴆母;但是武則天又非常盡心盡力,為國為民。說她是理性呢?是感性呢?這是一個複雜的人性。
吾人立身處世,太過理性,顯得冷冰冰;太過感性,又是熱烘烘,會沖昏了自己。究竟感性、理性,何去何從?吾人當理性的時候,要帶一些感性;當感性的時候,內中也要有一些理性。最好是理性、感性融和,理性感性化一,合乎中道。是理性的,也是感性的,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如同勇猛智慧、慈悲喜捨,共同做為人生的骨架。則十八般武藝,樣樣都能為國為民謀福,不執著自己的一己之私,是謂理性、感性交融,而有益於蒼生也!
──摘自《迷悟之間》第七冊 p.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