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一筆字詩歌偈頌】(21)-1 星雲大師 |2017.10.18 語音朗讀 1550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台灣北海岸的野柳地質公園。圖/新華社 台灣北海岸因海水侵蝕與地形抬昇的交互作用,留下了各種形狀特異的地質奇景。走入其中,彷彿來到外星異世界。圖/莊美昭 台灣北海岸因海水侵蝕與地形抬昇的交互作用,留下了各種形狀特異的地質奇景。走入其中,彷彿來到外星異世界。(圖)為著名的象鼻岩。圖/莊美昭 好了歌 2-1 世人都說神仙好 只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將相在何方 荒塚一堆草沒了 世人都說神仙好 只有金銀忘不了 終朝此恨聚無多 及到多時眼閉了 ──清‧曹雪芹 快樂的生活 文/星雲大師 人生苦短,每個人都希望生活是快樂的,而不是充塞著憂鬱不安。經典云,極樂世界是「無諸眾苦,但受諸樂」,如何才能達到「無諸眾苦」的境界?就端看吾人日常生活的心念起伏,是善美的?是明理的?還是罣礙的?是執著的?快樂究竟在哪裡呢? 第一、身心要能健康:身體健康是快樂的基本條件。一個人的身體經常出狀況,時而偏頭痛、時而腸胃痛,天天上診所、跑醫院,生活怎麼快樂得起來?所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平常具備保健常識,健康才得以維護。甚至不但身體要健康,心理也要健康。我們心中藏有過多的貪瞋、愚痴、嫉妒、邪見等毛病,不但是一種負擔,生活也會很痛苦。所以,能有一個健康的色身,配上健全的心靈,快樂生活就在你身邊。 第二、名利要能放下:曹雪芹〈好了歌〉:「世人都說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名和利,得者怕失落,失者勤追求,真是心上一塊石頭,患得患失,耿耿於懷,生活怎麼能自在?又好比一個人爬山,身上滿負行囊,腳下寸步難行,真可謂:「如履泥土,漸困漸重。」唯有將心上的石頭、肩上的負擔放下,才能解脫。名利也不是不可要,而是心態取決你的結果。凡是努力認真,自然會實至名歸;你不求利,只要廣結善緣,自然它會來找你。 第三、是非要能明白:「是非朝朝有,不聽自然無。」干擾我們生活的就是得失是非,它讓我們在眾說紛紜中,輪迴流轉,擾攘終日,不得安寧,你怎麼能快樂得起來?只有學習「不說是非、不聽是非、不理是非、不傳是非、不怕是非,明白是非。」那麼是與非,何足畏也? 第四、人我要能融和:今日的社會,有些人因思想不同而互相排擠,各黨派也因理念相異而壁壘分明,甚至也有因信仰不同,彼此見解不一,在現代人與人關係如此密切下,一對夫妻分成兩個黨派,一個家庭分成兩隊人馬,如何能和諧相處?尤其大家同在這片土地上,所謂「同體共生」,更是無法分割。只有撇開彼此對立,尊重異己,互相扶持,人我融和,快樂的生活才有方向可尋。 黃檗希遷禪師說:「終日不離一切事,不被諸境惑,方名自在人。」生活的自在、快樂,不在他求,不是他人賞賜。吾人的心中就如一座工廠,產品是要高品質、高效能,或者是劣等品、低用途,就看生產者的決定。如果你的工廠生產的是明理、利他、奉獻,要獲得圓融快樂的生活,那就不遠了。快樂的生活有四點: 第一、身心要能健康。 第二、名利要能放下。 第三、是非要能明白。 第四、人我要能融和。 ──摘自《星雲法語》第十冊 p.54 【佛教問題】 宇宙有成住壞空,當世界處於空劫時,眾生住在何處呢?成住壞空既然是無法改變的真理,人類又該如何面對宇宙的生滅變化呢? 禪宗有一則故事,說到八十多歲的趙州禪師,有一次學僧問他一個問題:「劫火洞然,這箇壞也不壞?」禪師答:「壞。」又問:「如此則隨他去也。」老禪師漫不經心的回答:「隨他去。」事後覺得這樣的回答似乎不太妥當,為了求得心中的落實,趙州禪師以八十高齡,決意腳踏一雙芒鞋,踩遍大地山川,目的在印證自己是否參悟佛法,因而留下了「一句隨他語,千山走衲僧」的美談。 所謂「劫火洞然」,就是說世界從成立到毀滅的過程,可分為成、住、壞、空四個時期,宇宙就在「成、住、壞、空」的過程中,反覆生滅,每一週期大約要十二億八千萬年。 所謂「趙州八十猶行腳,只為心頭未悄然」,面對宇宙毀滅,人生究竟何去何從?確實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必須自己去探究、去了解。 既然世間苦空無常,面對宇宙的生滅,人命的生死存亡,到底如何才能逃脫毀滅和死亡呢?最重要的,應該要有信仰!因為「世事由來多缺陷」,唯有「學道求真」才能「免無常」。 在佛教有真俗二諦,也就是有世間法和出世間法之別。世間法是有為、有漏,是苦空無常的,世間法裡沒有一樣恆常不變的東西,所以不值得追求;唯有超越世間法,才能找到出世間「常樂我淨」的涅槃世界,這才是我人最終的歸宿。 學佛的最大利益,就是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理,諸如世界是怎麼形成的?人生的真相是什麼?生從何處來?死往何處去?當我們對這一切有了真切的認識之後,就會知道,雖然世界有成住壞空,人生有生老病死,但並非成住壞空、生老病死就什麼都沒有。成住壞空是循環的,生老病死也不是一死了之;壞空後仍有成住,死後還會復生。甚至在苦空無常的世間法之外,還有一個常樂我淨的真實世界存在;一旦我們找到了永恆不死的真如佛性,自然就能夠超越生死毀滅的界限,不會再受世間的眾苦交煎了。 ──節錄自星雲大師著《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下冊,〈佛教對宇宙人生的看法〉 前一篇文章 【星雲一筆字詩歌偈頌】(20)-2 下一篇文章 【星雲一筆字詩歌偈頌】(21)-2 熱門新聞 01【生活課題】 建立無血緣家人關懷網2025.07.0302課徵糖稅、糖捐 逾7成民眾支持2025.06.3003拍戲受前輩啟發 體悟堅持2025.07.0104蘭陽別院閱讀研討會 愛書人研討生死關懷2025.06.3005台北.信義 摩天映照繁華景 古道穿林影入亭2025.06.3006佛光山體系首位選秀榜眼 張育豪獲悍將指名2025.07.0107【寶島紀事】家族情懷與地方文化──探訪林園古厝群(上)2025.07.0108雲梯2025.07.0109迎接加拿大國慶日 佛光人贈物資送暖2025.06.3010【詩】覺有情2025.07.02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佛教管理學② 叢林系列】佛法的管理法①講演集─人生與社會 佛教的政治觀 4-4【講演集─人生與社會】佛教的政治觀4-3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人生與社會─佛教的政治觀 4-2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人生與社會─佛教的政治觀 4-1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08》第五章 對全體佛教文化知識與信仰的整合 作者其他文章星雲大師:供養的種類《星雲法語》人生四品星雲大師:四藝與人生星雲大師:如何養性星雲大師:正信之美星雲大師:養「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