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湖風光。圖/普存
雲湖之歌 2-2
是萬種生靈的天堂
湖邊鳥語花香
水面波光蕩漾
四季景色不同
坡地茶園飄香
遊湖的人兒
可增加靈氣吉祥
請聽大覺寺
傳來的鐘聲
人間是非俱忘
請看夕陽下的晚霞
世事煩擾盡散
山明水秀
煙雨朦朧
宜興的雲湖
在山之中
──民國‧星雲
聖賢之境
文/星雲大師
自古聖賢為人所景仰效法,所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聖賢的境界,超然物外,而又不離世間人群。他們以宇宙自然為修身養性之境,以高超的人格來感化世道人心,所以「聖賢之境」有四點:
第一、明鏡止水以澄心:聖賢修心,不僅「心如止水」,而且「澄如明鏡」。能像止水一般的清,一般的靜,才不會被外境所動亂。但是「止水」並非「死水」,因此還必須像明鏡一般的澄澈朗照。他能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看到自己的用心,還能看清時勢隱晦,懂得行止進退。所以聖賢「明鏡止水以澄心」,既能「於心無事、於事無心」,卻又心繫眾生。
第二、泰山高崇以立身:聖賢立身,不在居高位,而在修養道德,完成人格,以「聞風景從,風動草偃」來體現生命的價值。所謂「不患無位,患所以立」,所以聖賢以泰山的巍峨崇高自我期許,希望從小我到大我的道德,都是巍巍乎如泰山一樣,這是聖賢立身之道。
第三、青天白日以應事:聖賢應事,以濟世利人為本,著重於該為不該為,而不在乎別人的批評,更不會計較個人的利害得失,甚至犧牲性命也義無反顧。如「精忠報國,壯懷激烈」的岳飛,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他們應事的胸懷如青天白日般光明磊落,所以能氣貫長虹,凜烈萬古。
第四、光風霽月以待人:聖賢待人,真摯誠懇,既不傲慢,也不懷成見,所謂「子四絕」──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就是不疑忌猜測,不堅持己見,不會不知變通,不會以自我為中心。所以聖賢的胸懷灑落,品格高潔,如光風霽月般,晴空朗照,萬里無雲。
聖賢為學,懂得以整個宇宙、人類為師,因此能得眾善之長。所以「聖賢之境」有四點:
第一、明鏡止水以澄心。
第二、泰山高崇以立身。
第三、青天白日以應事。
第四、光風霽月以待人。
──摘自《星雲法語》第五冊 p.63
【生活佛法】
●不殺生而護生,進而倡導生權平等,這是最合乎現代舉世所關心的生態保育,也是最積極的重視環保。因此,唯有喚起現代人的共識,大家共同重視生權的提升,共同保護環境生態,才能還給人類一個健康美好的地球與未來。
●《華嚴經》云:「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眾生彼此尊重、包容、平等、無我、慈悲,這才是民族間、國際間需要的理念。因此,我們居住在地球上,應以同體共生的地球人自我期許,提倡「生佛平等」、「聖凡平等」、「理事平等」、「人我平等」的思想。進而泯除人我界線,打破地域國界,人人具備「橫遍十方,豎窮三際」的國際宏觀,進而以「天下一家」為出發點,讓每個人胸懷法界,成為共生的地球人,懂得保護自然,愛惜資源;以「人我一如」的同體觀,自覺覺他,昇華自我的生命,為自己留下信仰,為眾生留下善緣,為社會留下慈悲,為世界留下光明。如此,才能共同促進世界的和平。
●人間佛教的國際觀,就是要打破人我的界限,本著「同體共生」的認識,互相包容、尊重,彼此平等、融和,大家共榮、共有。例如:在佛教裡,講到時間都是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講到空間都是此方、他方、十方無量世界;講到人間,都是胎生、卵生、濕生、化生,也是無量無數。所以,佛教的國際觀已經泯除了時空的界限。
●平等是佛教最殊勝的教義之一。這個世界之所以紛擾不安,不外是各種不平等所引起的。佛陀曾說:「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外在的世界或許有諸多不圓滿的地方,但是我們內在的佛性,卻是「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如果人人都能從根本上認識眾生平等的真諦,以平等心來接引十方,則世界和平將指日可待。
──節錄自星雲大師著《人間佛教語錄》中冊,〈世界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