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世間上的任何事事物物,都不能單獨存在,也不是突然而有,必須靠因緣合和才能生起。圖/豐一吟
求健康長壽
要慈悲護生
求財富利益
要佈施結緣
求家庭和樂
要謙讓忍耐
求聰明智慧
要明理通達
──星雲大師
因緣果報
文/星雲大師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世間上的任何事事物物,都不能單獨存在,也不是突然而有,必須靠因緣合和才能生起。例如,忽然發財了,發財必有發財的原因;競選公職受人擁戴,必然也有受人愛戴的因緣條件。所謂「如是因感如是果」,任何事情的結果,都離不開因緣法,所以我們必須正見「因緣果報」的關係。有四點說明:
第一、富貴從喜捨中來:同樣是人,為什麼有人富貴,有人貧賤?當你看到別人榮華富貴,你羨慕嗎?你也想得到富貴榮華嗎?可以,你要求富貴,首先要肯喜捨,從喜捨中才能得到富貴。只要你肯把歡喜、慈悲、利益喜捨給人,自然就會獲得富貴的果報。
第二、家業從勤儉中來:勤儉是天然的財富,很多人的家業有成,都是靠勤儉而來。過去有個老翁,勤儉持家,多年以後終於建了一棟房子。當新居落成大宴賓客的時候,老翁請工人坐在上首的位子,讓自己的兒孫坐在下首。旁人不解,問明何故?老翁說:今天幫我建房子的是這許多工人,將來把我房子賣了的人,將是這些兒孫。意思是,兒孫不知一切得來不易,不知勤儉,終有一天會把家產揮霍殆盡。所以,勤儉的人才能成家立業。
第三、善友從道義中來:朋友相處,貴在真誠;以誠待人,才能贏得人心。所以,你要結交好的朋友嗎?首先要講究信用、講究道義;你能誠信待人,時時刻刻都行得正、坐得正,才能交到講道義、存仁心的好朋友。
第四、寧靜從淡泊中來:「緊張忙碌」,可以說是現代人的生活寫照,大部分的人每天無不分秒必爭,忙於工作,但最終卻發現,不知人生所為何來!所以,在熙來攘往的生活裡,每個人每天都應該有一點屬於自己的生活,享受一下「寧靜」的人生意味。假如希望求得寧靜,首先要有淡泊的性格,不要一味地追求虛榮、戀慕繁華;從淡泊裡才能享有真正的寧靜。
「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知道有因必然有果,因此慎防於始;凡夫眾生總是等到結果產生了才後悔,才會畏懼。甚至不種因,卻希求果報,這都是愚痴、無明的表現。所以人要有正見,要懂得因緣果報的道理。有四點提供參考:
第一、富貴從喜捨中來。
第二、家業從勤儉中來。
第三、善友從道義中來。
第四、寧靜從淡泊中來。
──摘自《星雲法語》第三冊 p.313
【生活佛法】
有的人說,生病是殺業的果報。現在有很多人用氣功治病,從因果法來看,該如何解釋?
人有了生命,有了身體,當然就會有病苦。有的人活到七、八十歲,身體還很健康;有的人二、三十歲就衰弱不堪,這當中當然是有因緣果報的關係。
不過,運用氣功把病治好了,這也合乎因果報應的原理,因為這正說明,人生雖然難免會有一些苦難,但是苦難也有化解的方法。所以一個人生病了,如果服用藥物,把病治好了,這也是說明行為的業報是有方法消除的。
關於消業的原理,我舉個譬喻來說,一把鹽,放在茶杯裡,水會很鹹;如果把一把鹽放在一盆水裡,不但不鹹,而且味道會更好。所以,一面有業障,一面也有我的願力;水的多少,就如我的慈悲心大或小。我有功德,我的功德能把業障減少。
這也就是說,我們過去所造的業,要一下子就消除竟盡,並不容易,但是只要我的功德禾苗長大了,何必在乎下面的一些罪業之草呢?
所以,只要多行善事,好好的積德培福,還是有辦法消業。只是,人很多時候積了功德,又把功德給漏了,就如茶杯破了洞,水都流走了,功德也不存在了。
為什麼功德會漏了呢?漏,就是煩惱、情緒、惡念、貪瞋愚痴。也就是當我們在做功德的時候,忽然為了一些令自己不滿意的小事,就口出惡言、心存惡念,如此縱有布施,功德也會大大減少。因此,每個人對於身口意三業,要時時謹慎,莫令造業,否則讓功德漏了,不是很可惜嗎?
剛才說到身體有病,也不一定只有用氣功來治療,有的人用藥物治療,有的人用物理治療、化學治療,或是心理治療、飲食治療,甚至水療法、熱療法、蒸氣療法等,只要能對症下藥,所謂「方便有多門」,一些的病痛有這麼多方法可以治療,又有何不可呢?所以,如果透過氣功等各種方法來治病,這也是合乎因緣果報的原理,只要方法正當,不必做過多的聯想。
──節錄自《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下冊,〈佛教對「修行問題」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