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報導/杜晴惠
圖/中新社、資料照片
今年一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第一次出席世界經濟論壇(WEF),引起中外媒體高度關注,美國《紐約時報》以〈川普時代,習近平扛起「經濟全球化」大旗〉為題,深入剖析習近平在世界經濟論壇上的演說內容。他所率領的政商代表團規模,也創下歷來之最,包括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創新工廠董事長李開復,甚至是台灣的宏達電董事長王雪紅均隨團與會。
除此之外,中方企業代表還有華為董事長孫亞芳、中國電信董事長楊傑、百度總裁張亞勤、國家電網董事長舒印彪、中國國電董事長喬保平、中廣核董事長賀禹、中遠洋總裁萬敏、招商局總經理李曉鵬等,個個均為中國大陸的龍頭企業代表,唯一目前不在職位上、卻成為隨團代表的,就是中石化前董事長傅成玉。
陸媒報導,在中國大陸近三十多年的石油工業中,傅成玉是國家石油公司改革、推進市場化的代名詞之一,《紐約時報》在分析習近平的演說時也特別提及傅成玉,文中寫道︰「十多年前,美國國會以國家安全為由,阻止了中國國有石油公司中海油收購美國能源公司優尼科(Unocal)。中海油當時的首席執行官傅成玉指出,此事體現了美國在自由貿易問題上的虛偽。傅成玉最近從另一家中國大型能源公司退休,但仍保留了黨內職位。本周二,他在等待習近平發言時表示,他相信習近平和川普將達成共識。『最終,他們會為了獲得更多利益而合作,』傅成玉說。『開始的時候,川普會說些非常苛刻的話。他會試著施加懲罰。但這是一把雙刃劍。一旦他進入白宮,就會有不同的看法了。』」
退而不休仍直言上諫
職業生涯與石油公司幾乎畫上等號,二○一五年退休,但在政壇上,傅成玉仍是一位重量級人物。由於石油產業的敏感政治屬性、資產規模龐大,能夠成為國家石油公司的掌舵者,自然非屬一般人。陸媒報導,在很多國家石油公司人眼中,傅成玉是一個將東方哲學思想中的平衡智慧實踐得極有修為的人,而從同僚的角度,他早年吃過苦,少年時期曾因挨餓,養成嚼冰塊的習慣。他一路接受國營企業栽培,因此,與中國大陸開放改革後的第一代企業家相同,傅成玉的愛國心也特別堅定。
陸媒《中國企業家》在二○一六年末,選出了十篇年度最佳報導重新回顧,以總結過去一年曾經發生的商界大事,有哪些人、哪些事會繼續影響未來發展?〈另類傅成玉的信仰〉是第三篇,報導中說,卸任中石化董事長一職後,傅成玉並未告老還鄉,他身為全國政協委員,仍舊保持著旺盛的精力,到全國各地調研、考察,直言上諫,以另一種方式關心中國大陸國營企業的改革、產業升級和節能環保等課題。
文中提及,他曾兩度接受《中國企業家》專訪,傅成玉總會反覆強調,不要宣傳個人,希望能將國企治理相關經驗和思考報導出來。不少人向他提出寫傳記的請求,他都一一回絕。
二○○三年,傅成玉調任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總經理兼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董事長、首席執行官,這家中海油是公認在三大國家石油公司中,管理體系最接近現代企業制度。二○一一年調任中石化董事長,他依舊大刀闊斧,推動旗下多個子公司業務重組,「尤為引人注目的是中石化銷售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和向綜合服務商的轉型。一連串的改革動作也再度為他贏得了國家石油公司領導人中『最具膽識、氣魄和現代企業治理風格的掌門人』稱號。」
國企培養不出企業家
事實上,大陸國營企業的高級主管是官派,因此,推動改革談何容易,〈另類傅成玉的信仰〉文中提到,傅成玉所承受的壓力外界鮮有人知。這個的央企大員很少將內心的焦慮吐露他人。他曾經的下屬說,「傅總骨子裡毅力驚人。」內部人士說,傅成玉任職過的中石化與中海油雖全屬國家石油公司,但有兩套不同的管理機制,「傅成玉的改革舉措遇到了內部一些人的不理解和阻力,一些人根本使喚不動,但傅成玉還是迎難而上。」
卸任董事長後,傅成玉對於過去的改革三緘其口,不願多談。但他說,「按現有的體制和機制,國企培養不出企業家,它培養出來的是官員。但如果企業不由企業家來帶領,這個企業是不可能有可持續競爭能力的。」
小檔案
傅成玉,1951年生於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北部的訥河縣,前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董事長。
自中國東北石油學院(現東北石油大學)地質學系畢業後,赴美國南加州大學進修,取得石油工程碩士學位。1982年加入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後,投身中國石油行業超過30年,2011年起擔任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董事長,2015年卸任。
中國石油行業一向是高度壟斷的行業,傅成玉在任內積極推動中海油與中石化的轉型改革,成績斐然,獲得諸多榮譽。
2005年美國《時代》雜誌將他選為14位世界最有影響力人物之一,入選理由是「華盛頓政界人士的反對最終迫使傅成玉放棄了收購美國石油公司優尼科的計畫,但是他過人的膽識開啟了一個新時代。」同年,傅成玉榮獲2005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2012年名列《財星》中國最具影響力的50位商界領袖排行榜第7名,並榮獲「全球石油業年度領袖人物」大獎。
高聲疾呼 企業要有大格局
二○一六年十月中旬,傅成玉出席由鳳凰網主辦的「鳳凰國際論壇」,他根據中國傳統文化的內聖外王、利己利人的思想,提出如果企業內在修養不夠,就無法走得遠,經營企業對企業家而言,就是經營人生。
他認為要提升企業內在道德和使命感,除了大視野、大情懷、大格局,還要有大責任。他說,「所謂視野就是眼界,眼界決定境界,企業視野有多遠,決定了企業能夠走多遠。企業家對未來社會發展方向,程度和力度能看到多少,決定了企業能做多少事,也決定了今天能走多遠。」如果只是看到企業本身,所見所為和胸懷就只是局限於企業自身。「如果我們把視野放在利益關聯方,從客戶到承包商,到供應商,整個鏈都被納入考慮,企業心胸就體現出來了。這時做事的時候,考慮點就不僅是企業自身了。如果從大的方面來看,企業的生存與社會利益、人民利益是息息相關的,這樣理解之後,做事的出發點、考慮點就有不同。」
格局會決定結局
再者,企業創造財富的同時,消耗了很多社會資源,甚至製造了汙染,更有甚者產品可能會對人們造成傷害。「我們必須非常清楚這些弊端,要把它們限制在最小的範圍內,產生的效益要更多地回饋社會。」他認為,企業必須思考的是,發展是為個人財富積累?還是為員工發展?是為企業自身利益?還是為整個社會進步?「當我們有了這種胸懷時,我相信企業的內在外在的素質和形象都會不同。」
傅成玉說,企業格局不同,道德水準和使命感也會不同,自身願意承擔的責任也不一樣。企業是實現這個大格局的執行者,推動者。因此「當把心胸放大時,我相信我們會得到社會,得到利益關聯方的支持,有了他們的支持和認可,我們成功率就更高。」
最後,企業肩負的大責任,首先要考慮全球氣候變化、環境保護、資源消耗,以及解決人類的共同困擾方面的責任,包括水的問題、食品問題。「這些問題如果企業經營時能關聯進去,相信我們打造利益共同體對企業來說,只會是正能量。」他說,在中國大陸,不管是國企還是民企,不融入國家發展戰略就沒有市場,就不可能發展,也不能得到民眾和國家的支持。
企業到海外發展的道理也一樣,要與當地國家發展戰略相協調,與當地人民利益融合,脫離當地社區、政府和人民的利益,不可能得到長遠的保障。「現在很多企業走出去是依靠與地方領導者的良好關係,這很難長遠,只有為當地的人民利益、社區利益、國家利益考慮才能長遠。無論誰執政,這些都是最基本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