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 鍵盤時代 喚起毛筆書寫的熱情 整理報導/杜晴惠 |2018.10.14 語音朗讀 2733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2015年莫言(中)與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得主理查德.羅伯茨(右)在世界佛教論壇擔任主講嘉賓,左為主持人白岩松。 圖/中新社 莫言(中)出席《檀香刑》發表會,這部歌劇改編自莫言的文學作品。圖/中新社莫言出席第24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舉行的座談。圖/中新社 山東省高密市東北鄉平安莊,莫言舊居旁邊的攤位上,擺滿莫言書籍以及地方特色紀念品。圖/中新社 整理報導/杜晴惠 「任何一個作家創作都離不開其生活的根源,這個根源我想就有他的故鄉記憶、童年。他經歷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都會在作品中留下痕跡。」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今年八月出席漢學家文學翻譯國際研討會,與來自世界各地的漢學家對話,他建議作家在運用「方言土語」寫作時,應該把它「馴化」,這樣更利於被廣大讀者所接受和理解,也有利於漢語的豐富發展。 莫言在這場國際研討會上所言,一如他自己多年來在文學創作上的努力,他的作品從豐富的現實生活中獲得養分,卻總能經過巧妙的轉化,讓作品超越「鄉土文學」的狹隘範疇,達到人的普遍性存在的高度。 近年醉心筆墨之趣 事實上,莫言的創作理念不僅止於表現在小說上,堪稱「跨界」藝術家的他,從話劇、戲曲、影視劇本創作、詩詞到中國書法多有涉獵,尤其近些年更是醉心於筆墨之趣。今年十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他首度的書法個展《筆墨生活——莫言墨跡展》於北京舉行,主辦單位對外表示,透過展出的筆記、詩詞、對聯等近百幅書法作品,更可以一窺這位當代作家在日常生活中的書寫實踐。 然而,對於書法個展,莫言接受陸媒採訪時說,從不敢把自己寫的字稱之為「書法」,充其量就是用毛筆寫的字而已,但他為什麼還要寫呢?因為寫字一旦成癮,實難戒除,用毛筆寫字是為了向老祖宗和書法家致敬。 他說:「首先,我辦這個展的目的,一是希望在批評中求進步;二嘛,也有期望著幾句哪怕是客套的表揚的虛榮,因為我肯定是錯誤地感覺到這幾年來在網友們的批評下,我的字有了一點進步。第三就是希望通過辦展讓大家更多地看到我的字的真模樣,因為現在坊間和網上流傳著一些所謂的『莫言書法』其實非我所寫。有幾位朋友摹我的字已經摹得很像,但一不小心,就把他們的書法功底露出來了。那些寫得完全不像我的字而又署上了我的名的,寫得也都比我好。真是委屈了這些朋友。」最後,莫言說,辦展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在這個鍵盤時代裡,用他自己拙劣的實踐,喚起大家用毛筆書寫的熱情,「所謂的中國傳統文化,漢字和漢字的書寫——尤其是毛筆書寫——是基礎也是最重要的內容。我想這樣一來,書法才真是具有了進步和提高的廣泛的群眾基礎。」 文人與書法緊相聯 莫言的首次書法個展由夢邊文化主辦,匡時國際、匡時在線協辦,他們找來同樣熱愛筆墨書寫的台灣作家張大春擔任策展人。張大春認為,莫言的字——尤其是刻意用左手書寫的墨跡,看來似乎沒有二王(王羲之和王獻之)以降整個書法傳習歷史的臨摹傳統痕跡,也恰恰就沒有了清朝書法家錢泳所謂:「為真、行(楷書、行書)汩沒」的天真氣、孩子氣、自然氣。 夢邊文化創始人張維娜則表示,中國文人自古與書法藝術緊密相聯,從蘇東坡、王羲之到近代的梁啓超、沈從文,個個寫得一手好字。文人念念不忘書法,書法是文人回到藝術最近的路,也是最日常的路,因為文人終日與文字為伍,寫字出於本能,雖然久別,總歸還是要回去的。 成長環境與家庭教養 形塑作品價值觀 二○一七年第二十四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上,莫言應邀出席「故事溝通世界:莫言對話三十國漢學家」活動。過程中,莫言坦承榮獲諾貝爾文學獎之後確實帶給他一些壓力,「讀者的期望很高,自己也希望獲獎之後還能寫更好的作品,這都形成一種壓力。所以過去我覺得寫得差不多就拿出來了,現在就會反覆修改,放一放再放一放,希望錯誤盡量少一點,起碼自己比較滿意才拿出來。」儘管如此,「為什麼還要寫作呢?」他自問自答,「就是喜歡寫小說,對小說藝術追求完美的病態般的熱愛,希望能寫出感到非常得意的作品,這種自我滿足感是其他任何榮譽都無法賦予的。」 悲憫不當批判工具 言談中,可知莫言的寫作之樂,他深知自己的文學作品之所以能感動人,是因為他能掌握住人性的光明面。 二○一三年在佛光大學授與榮譽文學博士學位典禮上,他表示,作品必須包含悲憫和終極關懷,但是不能把悲憫當成批判工具,救助是發自內心的需要,如果做給別人看,層次就低了。文學是要發揚悲憫,才能超越一般講故事的小說。 事實上,莫言的成長環境與家庭教養是形成他作品價值觀的主要來源,從他撰寫的《母親》一文,更可以看出他的寫作初衷。 莫言在文中寫道:「生活留給我最初的記憶,是母親坐在一棵白花盛開的梨樹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紅色的棒槌,在一塊白色的石頭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綠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濺到母親的胸前,空氣中瀰漫著野菜汁液苦澀的氣味。那棒槌敲打野菜發出的聲音,沉悶而潮濕,讓我的心感到一陣陣地緊縮。這是一個有聲音、有顏色、有氣味的畫面,是我人生記憶的起點,也是我文學道路的起點。我用耳朵、鼻子、眼睛、身體來把握生活,來感受事物。」 但是,這個記憶的畫面中更讓他難忘的是,辛苦勞作的母親儘管愁容滿面,嘴裡卻哼唱著一支小曲。「當時,在我們這個人口眾多的大家庭中,勞作最辛苦的是母親,飢餓最嚴重的也是母親。她一邊捶打野菜一邊哭泣才符合常理,但她不是哭泣而是歌唱,這一細節,直到今天,我也不能很好地理解它所包含的意義。我母親沒讀過書,不認識文字,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難,真是難以盡述。戰爭、飢餓、疾病,在那樣的苦難中,是什麼樣的力量支撐她活下來,是什麼樣的力量使她在飢腸轆轆、疾病纏身時還能歌唱?」 莫言說,在飢餓的歲月裡,見到許多人因飢餓而喪失人格尊嚴,譬如為了得到一塊豆餅,一群孩子圍著村裡的糧食保管員學狗叫。「這情景被我父親看到眼裡。回家後,父親嚴厲地批評了我。爺爺也嚴厲地批評了我。爺爺對我說:嘴巴就是一個過道,無論是山珍海味,還是草根樹皮,吃到肚子裡都是一樣的,何必為了一塊豆餅而學狗叫呢?人應該有骨氣!他們的話,當時並不能說服我,因為我知道山珍海味和草根樹皮吃到肚子裡並不一樣!但我也感到了他們的話裡有一種尊嚴,這是人的尊嚴,也是人的風度。人,不能像狗一樣活著。」 長輩為他樹立榜樣 母親教育他,人要忍受苦難,不屈不撓地活下去;父親和爺爺教育他人要有尊嚴地活著。莫言說:「他們的教育,儘管我當時並不能很好地理解,但也使我獲得了一種面臨重大事件時做出判斷的價值標準。」 那段飢餓的歲月卻也讓他體會與洞察了所謂的人性,「我的小說裡,之所以有那麼多嚴酷的現實描寫和對人性的黑暗毫不留情的剖析,是與過去的生活經驗密不可分的。當然,在揭示社會黑暗和剖析人性殘忍時,我也沒有忘記人性中高貴的有尊嚴的一面,因為我的父母、祖父母和許多像他們一樣的人,為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 小檔案 莫言,1955年2月17日出生於山東高密,原名管謨業, 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童年時期適逢農業集體化和大躍進運動期間,導致全國大饑荒,莫言曾在演講中指出,當年居住的村莊裡曾經一天餓死18人。 小學5年級,又因「文化大革命」輟學,但他靠著自學、自覺衝破極端困境,農忙時無書可看,喜愛閱讀的莫言連《新華字典》裡的生字都當作是精神食糧,之後靠著《中國通史簡編》這套書度過文革歲月。 1976年入伍從軍,被分配擔任圖書管理員,4年間遍覽圖書館裡1000多冊文學書籍。1981年5月,河北保定的文學雙月刊《蓮池》刊出他的小說《春夜雨霏霏》,正式走上文學創作之路。 1985年初,莫言於《中國作家》雜誌發表《透明的紅蘿蔔》一舉成名。1986年《人民文學》雜誌刊出他的中篇小說《紅高粱家族》在文壇引起轟動。隔年擔任電影《紅高粱》編劇,該片榮獲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2011年莫言以小說《蛙》榮獲茅盾文學獎,2012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自小輟學的莫言,從未放棄進修機會,1986年他完成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學業,1991年獲北京師範大學魯迅文學院文藝學碩士學位。2008年獲香港公開大學榮譽文學博士,2013年佛光大學也授與莫言榮譽文學博士學位,之後,他連獲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浸會大學頒發榮譽文學博士學位。 前一篇文章 〈昆蟲學家〉趙力 和世界分享他的70萬隻昆蟲 下一篇文章 〈堆木畫藝術家〉周自河 刀為筆、木為紙的刻畫人生 熱門新聞 01紐國馬努考東區警局培訓 北島佛光山召開2025.10.2802【樂齡遊學】 圓夢 現在就啟程2025.10.2803三好校園共識營 306校推教育向善2025.10.2804【生活練習題】 讓愛更有彈性2025.10.2805【遊藝筆記】蘇東坡的黃州赤壁 (下) 2025.10.2806空氣變蛋白 新肉革命來襲2025.10.2807波蘭「光之花園」燈光展2025.10.2808逕至醫學中心就診 部分負擔將加5成2025.10.2809佛光童軍北區歡喜木頭車 歡樂競賽2025.10.2810從地涌出一朵淨蓮 寫於南華大學三十周年前夕2025.10.28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易水硯傳承人】鄒天然 硯雕藝術讓石頭成倍增值【湖筆傳承人】范玲英 用柔軟羊毫填平命運溝壑趙維晨 為機器人找到用武之地【自變量機器人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王潛 要發展要先活下來【北京銀河通用機器人公司創始人】王鶴 可批量複製是關鍵【故宮學研究院首席專家】王軍 故宮內外探文明 作者其他文章《大陸導演》王小帥 拍出小人物生活史北京八分量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 阮安邦【古琴技藝傳承路上】林法是我真正的知音愛國者集團董事長 馮軍 誠信是品牌建立的標準復星國際執行董事兼董事長 郭廣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