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一筆字經典文學】(28) 星雲大師 |2017.01.09 語音朗讀 3552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佛光山普賢殿。原名「棲霞禪苑」,是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為紀念祖庭攝山棲霞寺,分燈台灣而建,一九八七年開放參拜後,更名為「普賢殿」。圖/佛光山提供 佛光山普賢殿內之普賢菩薩。圖/慧炬 普賢十大願 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 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 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 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 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 普賢十大願 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 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 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 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 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 ──出自《大方廣佛華嚴經》 【佛教問題】 一、與我們娑婆世界最有緣的佛、菩薩有哪些? 依佛教的宇宙觀而言,十方三世有無量諸佛,其中最為人所知曉,為人所稱念的有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東方琉璃世界藥師佛及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這三尊佛又稱為「三寶佛」。在諸菩薩中,則有浙江普陀山的大悲觀世音、山西五台山的大智文殊師利、四川峨嵋山的大行普賢王、安徽九華山的大願地藏王等四大名山的菩薩以及當來下生彌勒菩薩,為娑婆世界所熟知,也是與中國最有緣的「五大菩薩」。五大菩薩的慈悲、智慧、大行、願力及包容的特質,一直是佛教徒修持的楷模,學習的目標。 二、佛、菩薩、神明有什麼差別? 「佛」是覺悟宇宙人生真理的人。他覺知三世一切諸法無常,緣起性空;他已「三覺圓滿,萬德具足」,解脫自在,具足福慧,以自證之德,度化一切眾生,令離煩惱苦,得涅槃樂。 「菩薩」是指發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人。其修行層次共分為五十二個階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及妙覺,一旦登上妙覺地,也就成就了佛果。就像學生要經過小學、中學、大學、碩士、博士的求學階段,才完成了學業。所以只要發心,以智慧上求無上菩提,以慈悲下化眾生,修諸波羅蜜行,均可稱為菩薩。 「神明」,是指對民間有特殊貢獻的人,往生後人們為其建廟祭祀。如王爺、城隍爺、仙公、媽祖、灶神、文昌帝君、財神爺。甚至對自然界不了解,產生山神、海神、雷神、電神等,不過他們尚存貪欲、瞋恚、善惡等煩惱,因此未能了生脫死,遠離輪迴之苦,一旦福德享盡,仍會墮入三惡道,非究竟的皈依。 ──節錄自《佛光教科書(九)佛教問題探討》〈菩薩〉 普賢十大願 文/星雲大師 普賢菩薩是有名的大願王,也稱「普賢薩埵」、「普賢大士」、「普賢如來」、「遍吉士」等,是佛陀的助理,也是法門的護法。 一般文殊、普賢常是並稱的,文殊騎金毛獅子,普賢乘六牙白象;文殊表示智、慧、證三德,而普賢則顯示理、定、行三德,合為解行並重。如善財童子的五十三參,乃文殊菩薩開始,表示為從智慧而契入,最後向普賢問道,五十三參圓滿,表示從行而證悟,故有所謂:「文殊般若自在,普賢三昧自在。」即為定慧合一之義。 普賢菩薩在因地修行時,發下十大願行,做為修行法門,吾輩學人可效法「普賢十大願」作為修行目標。內容如下: 一者、禮敬諸佛:是人格的尊重。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禮敬諸佛,就是尊重一切眾生的人格,如常不輕菩薩云:「我不敢輕視汝等,汝等皆當作佛。」此即是人格的尊重。 二者、稱讚如來:是語言的布施。布施財物、公理、正義、佛法,都有難度,唯有語言的布施,容易做到。佛陀在因地修行時,就是修習讚歎法門,所以比彌勒菩薩提早成佛。可見讚歎他人,布施善言的重要。 三者、廣修供養:是結緣的實踐。在修學佛法中,無論任何一種供養,都是最好結緣溝通的管道。就是居住在極樂國土的大眾,也要每天晨起「各以衣祴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可見供養結緣在修學佛法過程中的重要性。 四者、懺悔業障:是生活的反省。眾生在日常生活裡,身、口、意三業經常造下難以彌補的過失,因此,需藉著懺悔來清淨身心。所以,生活中的反省懺悔非常重要。 五者、隨喜功德:是心意的淨化。信者學佛要修學播種,以期將來的福田有所收成,但是聚集功德,一定要有歡喜清淨的發心,就是一點心意,也可以隨手功德、隨口功德、隨心功德。 六者、請轉法輪:是真理的傳播。佛法是救世的舟航,因此,必須常轉法輪,利益眾生。當初佛陀接受須達長者的邀請,到舍衛城說法,所以佛法才能弘揚五印度。 七者、請佛住世:是聖賢的禮遇。請佛住世對人間非常重要,當初佛陀證悟的時候,因自覺所證悟的緣起真理,世人必不能信解,而準備進入涅槃。後因梵天王之勸請,佛陀悲愍眾生,開始說法,示教利喜,眾生才得見真理之光。 八者、常隨佛學:是智者的追隨。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十大弟子以及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都是佛陀的常隨眾,由於經常跟隨佛陀左右,所以速證聖果。可見追隨智者,常隨佛學的重要。 九者、恆順眾生:是民意的重視。佛陀行事非常民主,普賢菩薩能領會佛意,重視大眾的意見,不逆人意,皆是恆順眾生的精神表現。 十者、普皆回向:是法界的融和。法界要達到融和的境界,必須要「回自向他」、「回事向理」、「回因向果」,轉垢穢為清淨,轉惡世為善法,轉邪見為正道,轉生滅為寂滅。能到達法界融和的世界,普賢菩薩的大願也就圓滿了。 普賢菩薩是大乘佛教行願的象徵,是實踐菩薩道的行為典範,以普賢的行願加上文殊的智慧,就是把行願和理論結合在一起,如此則能究竟圓滿大乘佛道。 ──節錄自《佛光教科書(三)菩薩行證》〈普賢菩薩的大願〉 前一篇文章 豎窮三際,橫遍十方 下一篇文章 【星雲一筆字經典文學】(29) 熱門新聞 01商家貼女子瞪眼照 防盜效果勝監視器2025.05.1402佛光山開山59年 佛光人集體創作 共建人間淨土2025.05.1603馬鈴薯、酸菜易被誤解 實有益腸道健康2025.05.1604佛館、南藝大簽署合作 館校合作續添新頁2025.05.1605【時光重逢】 聽無,聽有,聽見花朵2025.05.1606核三今除役 台灣邁入非核家園2025.05.1707國際蔬食文化節 買氣人氣強強滾2025.05.1708多倫多佛光山皈依典禮 弘法本土化有成2025.05.1709海底蝗蟲肆虐 東沙珊瑚礁恐消失2025.05.1510【悅讀人生】我的出家同學2025.05.16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星雲大師全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02》人間佛教 傳燈萬方星雲大師全集⑲【佛教管理學①】《佛說孛經》的政治管理學④星雲大師全集⑲【佛教管理學①】《佛說孛經》的政治管理學③ 佛光山開山59年 佛光人集體創作 共建人間淨土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學佛與求法─一個觀念,四個方法 3-3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學佛與求法─一個觀念,四個方法 3-2 作者其他文章星雲大師:供養的種類《星雲法語》人生四品星雲大師:四藝與人生星雲大師:如何養性星雲大師:正信之美星雲大師:養「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