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人生沒有強烈追求向上發展的欲望,失去了奮鬥人生的意義;也有人說:凡事忍耐,太過消極,缺乏積極進取的打拚精神。
圖/美聯社
永世同居(上)
少年不學老來悔,
春不勤耕秋無收。
勤耕勤讀自榮華,
交商買賣眼前花。
青春要有英雄氣,
男兒要為聖賢流。
事不三思終有悔,
氣能一忍永無憂。
──唐‧張公藝
永世同居(上)
少年不學老來悔,
春不勤耕秋無收。
勤耕勤讀自榮華,
交商買賣眼前花。
青春要有英雄氣,
男兒要為聖賢流。
事不三思終有悔,
氣能一忍永無憂。
──唐‧張公藝
【居家之道】
大師一向很重視教育,並且主張老師對學生要有愛心,但是有些頑劣不受教的學生,老師在無法可施的情況下,不得不施以「體罰」,大師對此有何看法?
教育是人類傳遞和開展文明的方法,人要受教育,不管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甚至不只是傳遞學問的知識教育,還有道德教育、思想教育、生活教育等;受教育才能知書達禮,因此每個人都有接受國民教育的義務與權利,父母、師長也都有施以兒女、學生教育的責任與義務。
教育要寬嚴適度,恩威並濟,就如一般寺廟,才到山門口,迎面就有一位胖胖的、笑咪咪的彌勒佛,用慈悲的笑容接受你;彌勒佛身後,常可看到一位威武凜然,手執金剛降魔杵的將軍,就是韋陀天將。意思是說:佛教是用大慈悲攝受你,儘量給你歡喜,給你滿足;但是,如果依然冥頑不化,只得用力量來度化你。這就等於一個家庭裡,兒女需要父親嚴格的教育,也需要母親慈愛的照顧;嚴的折服,慈的攝受,同樣重要。
世間的一切,從自然界乃至家庭的教育,都需要愛的攝受與力的折服,因此父母、師長對下一代的教育不能溺愛,但也不能讓他受到傷害,尤其管教時要維持其尊嚴,不能動不動就施予體罰。理想的教育應該以鼓勵代替責備,以讚美代替批評,讓孩子在健康的環境中,快樂、積極的成長,才能培養出人格健全的下一代。
人要有榮譽感,有了榮譽感,自然能自動自發的向上、向善。我個人一直深感,一味的打罵教育,只有使學生更畏懼、退縮。因此,對於功課不好的學生,要依根機加以輔導;性格頑劣的學童,更要施予愛的教育,沒有人是用打或罵而變聰明的。
尤其有的老師處理問題,在事情還沒有明白究理時就施加處分,甚至集體處罰,這都容易造成學生心理不平衡,所以我認為處罰學生的方法要慎思,不能傷害他的自尊,要用鼓勵的方式使其向上,能夠「愛的攝受」與「力的折服」相輔相成,這才是最好的教育法。
──節錄自星雲大師著《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上)》〈佛教對「社會問題」的看法〉p.137
知足與能忍
文/星雲大師
知足常樂,能忍自安!
有人說:人生沒有強烈追求向上發展的欲望,失去了奮鬥人生的意義;也有人說:凡事忍耐,太過消極,缺乏積極進取的打拼精神。
其實,知足看起來是保守,實際上是人生的安樂之道。佛經固然鼓勵人要有善法欲,要讀書求知、要為善利人、要希聖希賢、要昇華解脫自己、要奮勇降服煩惱魔魘;總之,善法欲可以帶給人很大的啟發與鼓舞。但是,另外有一些染汙欲,例如貪財好色、貪名好利、貪杯好酒、貪玩好物;貪圖一些不當的欲樂,若不能節制、知足,則欲望無窮,就找不回自己了。
「能忍自安」,忍耐看起來是吃虧保守,其實「忍」之一字,是大力量,是大智慧,忍的力量勇銳無比。
紀渻子是有名的鬥雞師,周宣王要他訓練一隻鬥雞。紀渻子接受任務後,一過數十日沒有消息,宣王等得不耐,催他,紀回答:「還不行,此雞生性自狂自傲,只會虛張聲勢,其實遇到強者,不堪一擊!」
宣王又等了多日,再催問如何?答說:「此雞沉著不夠,一聽到其他雞叫就會衝動,還不是大將之風!」宣王失望,不再催問。一日,紀渻子報告:「大王!鬥雞訓練好了。因為此雞現在聽到他雞啼叫,恍如不聞;見到他雞跳躍,恍如不見,簡直就像一隻木頭雞,氣定神閒,從容安詳,已是全能全德。只要其他鬥雞一見到牠,就會落荒而逃,不戰而勝,這才算是真正的鬥雞了。」
紀渻子訓練鬥雞,說明人不能逞匹夫之勇,沒有大智、大仁、大勇,不足「言忍」也。一個人不能忍,哪裡能安?所以能忍自安,是至理名言喔!
所謂「知足」,就是個人對物質的要求要能節制,對自己的愛欲要能自我駕馭,對世間的誘惑要有力量克制。欲望像一匹野馬,知足宛若一條韁繩,必須靠知足的韁繩來駕馭貪欲,才不會成為欲望的奴隸;瞋恚像一把利刃,忍耐像武士的盔甲,內在的精神有了忍耐的盔甲武裝,即使人生如戰場,也不致危險了。
忍之一字,眾妙之門。古聖先賢立身處世,沒有不得力於忍也,例如孔子忍飢、顏子忍貧、淮陰忍辱、婁公忍侮等。知足乃無上財寶,富上大師故意前往無人的地方化緣,大梅法常禪師以松果為食、以荷葉為衣;乃至古來多少仁人君子,一錢二錢只求生活能夠溫飽,他們並非不知錢財物質的寶貴,只是不想被欲望所役使;多少的英雄武士最後躬耕田園,他們也不是畏懼戰鬥,只是樂得清閒自在!
所以,希望追求幸福安樂的人們,何不三思之。
──摘自《迷悟之間》第五冊 p.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