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是觀念的改變,智慧的體現。圖/Pexels
文/星雲大師
(二)勘破生死
能勘破生死,就能悟道;執著生死,則無法開悟。
過去,有一位美麗的小姐決心要參禪,他向老禪師請教:「禪師,我要怎樣參禪悟道呢?」
禪師看了看他,心裡想:這麼漂亮的小姐,塵世裡的羈絆紛擾一定很多,就教他:「隨他去,不管他!」禪師教他這一句訣,無非是要他止息心外的紛紛擾擾,得以明心見性,證悟佛法。這位小姐求道心切,緊緊記住這句訣,努力地參究。
有一天,他的男朋友來找他,有人告訴他:「小姐,你男朋友來看你了!」
「隨他去,不管他!」小姐頭也不抬,繼續再參。
過了不久,從美國寄來一張入學通知書,他看也不看,說:「隨他去,不管他!」
這位小姐當初為了準備出國,曾經去碰運氣,買了一張愛國獎券,家裡人打電話來說:「中第一特獎了!」
有人把好消息轉告他,一心參禪的小姐還是一句:「隨他去,不管他!」
經過了這麼多次「隨他去,不管他!」衝破了一道又一道的關卡。有一天,無意之中他看到童年時候與老祖母合照的相片,發黃的相片中那個天真可愛的小女孩,如今已長成亭亭玉立的少女,而頭髮蒼蒼的老祖母也已過逝了。他心裡想:「再過幾十年,我不是也一樣要埋骨黃泉嗎?人生無常,生死一瞬,我還執著什麼呢?」
一個轉念,他衝破了最後一道「生死執著」的關卡,對他來說生死不再是那麼可怕的事,透過無常生死,他悟到了無生無滅的究竟安樂。
(三)不近人情
有時候,為了悟道,禪師們的作法是不近人情的。例如:有一天,臨濟禪師在田裡工作,他的師父黃檗禪師到田裡去看他,黃檗禪師看到滿頭大汗的徒弟,安慰他說:「你辛苦了!」
臨濟禪師對師父的慰問,不但不感謝,反而撲上去打了他幾拳。臨濟禪師的徒弟在一旁,看到師父無緣無故打師公,很不服氣,就湊上去打師父幾拳。黃檗禪師看到了,反而抓住徒孫的手說:「小子!你怎麼可以打他?」說著,一巴掌打過去。於是,三個人打成一團,難分難解。一般人也許會認為:「這些出家人比我們還不如,我們在家人跟朋友碰面了也不會打架啊!」
乍看之下,幾個互有師徒關係的禪師大打出手,的確有悖常情;但是在他們三人你一拳、我一掌之中,卻蘊含彼此之間無比親密的道情法愛。這一拳打散了彼此的差別對待,這一掌溝通了彼此的心靈;這是心心相印的一拳,是惺惺相惜的一掌。在打架中,他們的慧命交流在一起;在打架中,他們體悟禪的妙趣。假如我們也能和他們一樣,從打架中悟出禪機,打架也會變成喜悅的事。因此,表面上悟道者的一些行徑,看起來很不近人情,但是事實上這裡面卻有更通達的道情。
雲門禪師去參訪汾陽無業禪師,到了無業禪師的道場,正是薄暮冥冥的時分。雲門使勁地敲著深鎖的兩扇大門,半天過去了,知客師父來應門,雲門道明來意之後,抬起一腳正要跨入門檻的時候,知客師父出其不意用力把門一關,把他的這隻腳壓在裡面了。
「哎喲!好痛喲!」雲門禪師痛徹心扉地叫著。
「誰在喊痛呀?」知客師父佯裝不知地問。
「是我啦!」
「你在哪裡呢?」
「我在外面。」
「你人在外面,怎麼會痛呢?」
「因為你把我的腳關在裡面了。」
知客師父一聽,大喝一聲說:「你還有裡面、外面啊!」
雲門禪師雖然被壓斷了一條腿,但是這一關一闔卻截斷了虛妄紛紜的世界,證悟了內外一如、平等無二的道理。
有一次百丈禪師和他的師父馬祖禪師出外,半路上,看到天空迎面飛來一群野鴨子,馬祖禪師問他:「那是什麼?」
「野鴨子。」百丈禪師說。
「飛到哪裡去了?」
「飛走了啊!」
馬祖禪師一聽,馬上用力捏著百丈禪師的鼻子,百丈禪師大叫:「好痛哦!」
馬祖禪師說:「既然飛過去了,怎麼還會痛呢?」
百丈禪師言下大悟。這一捏把一切的愛憎無明、物我彼此,都捏除得無影無蹤。禪師們種種悟道的方法,看似乖逆違悖、不近人情,唯有透過不近「凡情」的大轉化、再提昇之後,才能體悟超乎俗情常理的真理真情。
(四)專精忘我
求道要秉著「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精神,專心精進以至於忘我,才能開悟。
太虛大師在普陀山閉關靜修,有一天晚上打坐的時候,耳畔聽到鐘聲「噹!噹!」低沉雄壯的響著,原來是寺院開大靜養息的時刻。由於他放下眾緣,專心一致,一直坐到第二天早上敲鐘做早課的時候才出定。大師聽著悠揚嘹亮的鐘聲,還以為是晚上睡覺的鐘聲。
虛雲老和尚六十三歲那年,獨居終南山茅蓬,一日清晨煮芋,盤起腿來等芋熟,哪裡知道這一入定,就整整經過十八天後才出定。剛出定時還不知道時間,翻開埋在雪堆的鍋蓋一看,半個月前煮的芋早已發霉腐爛了。如此心無掛礙,專心一致,才能深入禪定,證悟菩提。
唐朝的馬祖道一禪師證道後回到故鄉,他的嫂嫂非常尊敬他,奉他為師表,要跟他求道。馬祖道一禪師教他:「你把一個雞蛋吊在半空中,每天注意聽,只要聽到雞蛋發出聲音的時候,你就可以悟道了。」嫂嫂信以為真,每天專注傾聽雞蛋的聲音,從不懈怠,多少年過去了,還是沒有聽到雞蛋的聲音。漸漸地,吊著雞蛋的線終因朽爛而斷裂,雞蛋從半空中掉了下來,發出「ㄅㄥ」的一聲,嫂嫂一聽,悟到了物我合一,心外更無一個真實世界。這一聲打破了裡外、人我,而臻於如如。可見,只要思想統一、精神專注,就是無情也能說法悟道了。
三、悟後觀念
開悟之前,世界是一片迷濛渾沌,開悟之後,又是一番怎樣的氣象呢?開悟之前,人生是一場貪瞋痴愛,開悟之後,將是一段如何的風光?悟後的觀念,與未證悟之前會有什麼不同的轉變呢?
古人說:「萬事可忘,難忘者名心一段;千般易淡,未淡者美酒三杯。」世間上的人執迷於塵勞五欲,一面繫縛自己,一面又要別人幫助他解脫。悟,是觀念的改變,智慧的體現:未悟之前,心裡種種執著,貪戀功名富貴,計較人我是非,沉溺虛幻情愛,放不下也解脫不了;開悟之後,能掙出名韁利鎖的綑綁,衝破情關欲海的迷離,朗朗觀看世間,頂天立地生活於宇宙。
有人以參禪前後的不同感受來說明悟後的心境;沒有參禪時,「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參禪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開悟後再看,仍然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因為我們內心貪求執著,不能體會山水的清明,因此看山是山,與我無關;看水是水,於我何益?但是經過一番歷練提升之後,再來看看山水萬物,「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水鳥樹林都是我的朋友,溪聲流水都是我的知音。
一草一木、一花一葉,無非真理法身;一沙一石、一山一水,無不是如來妙諦,山河大地、宇宙虛空乃至一切眾生,都是從我清淨自性所湧現出來的。山水不再是心外的山水,而是我心內所流露的智慧活泉。(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