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管理學②】佛法的管理法⑥

文/星雲大師 |2025.07.20
62觀看次
字級
「持戒」就是守法的意思,也就是不侵犯別人的利益,不損害別人的名譽,不破壞他人的因緣。圖/資料照片

文/星雲大師

二、持戒:在法治的社會裡,只要你不違法亂紀,大家都會尊重你;如果你經常為非作歹、偷雞摸狗,必定人人嫌棄。所謂「戒」,就是法治,「持戒」就是守法的意思,也就是不侵犯別人的利益,不損害別人的名譽,不破壞他人的因緣。從消極上說,持戒就是不侵犯人,不給人製造麻煩;從積極上說,持戒的精神是「饒益有情」,也就是愛護人,讓人得利。

在現代社會裡,有許多善心人士發起幫助貧困兒童,不但頒發獎學金、提供營養午餐,還給予家庭補助,這就是持戒積極的一面。而你在別人生活困頓之際,給予幫助,日後他怎麼會不感謝你呢?因此,所謂「因果」,種如是因,就能得如是果啊!

佛教有所謂「三聚淨戒」,一是「攝律儀戒」,為人正正派派,不去侵犯別人;二是「攝善法戒」,精勤修習善法,言行舉止向上向善;三是「饒益有情戒」,也就是發大心,積極助人、給人利益,廣度一切眾生。俗語說:「上梁不正下梁歪。」相反地,如果主管能具備戒律的精神,為人端正,部下還會不循規蹈矩地接受領導嗎?

三、忍辱:世間上最大的力量,是喊聲震天嗎?不見得。是槍炮子彈嗎?不見得。是地動山搖、狂風暴雨嗎?也都不是。世間最大的力量是「忍」,只要一忍,天下萬事休,再凶悍不講理的人,遇到忍辱的人,也會為他所折服。

有句諺語說:「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這還只是消極的忍。積極的忍,是主動排除困難,幫助冤家仇敵,讚美厭惡之人,你能有這樣的雅量,在處事上,必有不可思議的成就。忍有三種層次: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諦察法忍,又或者稱生忍、法忍、無生法忍,此處說的則是「耐怨害忍」。

一個人就算擁有再大的權力,可以用刀槍打死別人,但是打不死他的精神;縱使可以毀滅別人的身體,但是毀滅不了他的精神世界。所以,世間上的人,不要想用一時的權力、財力、勢力來打倒別人,要知道這些都是過眼雲煙,真正的力量是「忍」。

五代時期,宰相馮道是一位很有修養、很能忍耐的大人物,可是與他同門的副宰相和凝,則是一位修養不足、行事衝動的人。有這麼一則趣談:

有一次,馮道買了一雙皮鞋,和凝一見,就說:「哎喲!你買了新鞋子啊!」跟後手指就指向他的一隻腳,問:「你這鞋子多少錢啊?」馮道說:「九百塊。」和凝一聽,勃然大怒,轉頭立刻就罵他的部下,說:「你豈有此理!人家馮相爺的鞋子才九百塊,你怎麼替我買了一千八百塊?」沒想到,這時馮道再把另外一隻腳伸出來,緩緩地說:「這一隻也九百塊。」

逞匹夫之勇的人,容易發怒,不算是有力之人。佛經裡說:「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所以,做為一個領導人,要做有力大人,要能忍人所不能忍,要能為部下擔當很多的責任,為他人解決很多的問題,要有「苦難由我來當,富樂讓你們來享」的胸襟。能有這種忍耐的修養功夫,還怕萬眾不歸心嗎?

四、精進:「精進」在管理學中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管理講究一切事情要有成長、發展、要順利、安全、獲益,如果執行的人不精進,遇事消沉處理,如何能辦成?因此,唯有精進,今日事今日畢,才能向上發展。

精進就是勤勞,所謂「勤有功,戲無益」,鳥兒尚且要早起,才有食物吃;黃金隨著潮水流下來,也得要人起早去撈起;葡萄架下的黃金,如果不去挖掘,又如何能發現?舉凡這些,在在都是說明勤勞才能有所得。

佛教說精進有四種:一、未做的善事,要努力精進地去做;二、已做的善事,更要勤勞,加緊地去做;三、未做的惡事,要用心用力將它袪除,不讓它發生;四、已做的惡事,要懺悔改過,不再去做。

當今的領導人管理部下,總要他們能夠勤勞、努力,但是勤勞、努力,並不是說我就要命令你、要求你,命令、要求只能收得一時的服從,難以得到長久的配合。因此,最好是身教重於言教,尤其要讓屬下知道工作的目標和意義,知道事情與自己的關聯性。人有個習性,是別人的事,就會推諉敷衍;是自己的事,就很熱心熱忱。縱觀有的人在大公司裡雖然已經擔任高級職員,但是每天卻馬馬虎虎度日;有的人雖然只是開設小飯店或者擺地攤,卻每天起早待晚,認真工作,就因為他覺得「事情與我有關」,是自己的本分事,所以努力去做。

由此就要講到「信仰」對管理的幫助。有的人或者因為信仰因果關係,知道事情環環相扣,就不會隨意敷衍;有的人或者因為信仰目標願景,為了達到目的就會努力不懈。一般人工作,總愛計較有多少假期、賺多少薪水,天天都在盼望著放假、加薪,假如你能事先給他了解工作的意義、發心的重要,人生有了標的,自然地他就會願意付出,也就容易達成事業預期的目標。所以,要增長人的「精進」,首先要滿足他的需求。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