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家劉振祥 從觀景窗看世界 影像詮釋生命力 阮愛惠 |2016.07.22 語音朗讀 7152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一九八八年作品〈王得錄墓園〉。圖/劉振祥提供 攝影家劉振祥 攝影/林柏樑 二○○一年雲門舞集《行草》。圖/劉振祥提供 文/記者阮愛惠 劉振祥是傑出的攝影藝術家,特別是在舞台攝影領域。長年以來,他被公認是台灣拍攝表演藝術劇照的第一好手,「雲門舞集」自二十九年前請他來拍劇照後,就持續拍攝至今;他亦包辦了國家文藝獎得獎者第一屆到第十七屆的影像紀錄,並且與兩廳院長期合作,每年拍攝四、五十場國內外頂尖的表演節目,為兩廳院視聽圖書館建構了大量豐富美好的影像資料。 八眼蜘蛛 作品皆有味 不過劉振祥不只是表演藝術的「神攝手」,他在新聞攝影及報導攝影方面的成績也都很可觀。一九八六年至一九九三年間,他先後在《時報周刊》、《台北人》月刊及《自立報系》擔任攝影記者及主管。時值解嚴前後,報禁開放、百家爭鳴,他除了在高壓的工作情境下,以記者的敏銳度抓取到街頭抗爭運動的激情及社會價值的變動外,更在工作之餘,將鏡頭伸展到新聞邊緣事件的現場,替弱勢者傳達無聲但強烈的訴求。他所拍攝的各類照片,除了圓滿當時的工作需要外,也都成為獨立的作品,之後以個展和攝影集的型式發表和出版。 三十多年來,劉振祥個展與聯展的足跡遍及台灣、紐約、巴黎、東京及中國大陸等,也出版了《台灣有影》、《滿嘴的魚刺》、《前後—雲門影像敘述攝影專集》、《20×25表演藝術攝影集》、《家庭相簿:留給孩子最美好的禮物,給父母的一堂攝影課》等書。 他的「社會風景」、「舞台風景」、「肖像風景」與「內心風景」等系列作品都備受推崇,很難論定哪一類才是劉振祥最具特「攝」的作品,只能說各擅勝場,難怪前輩攝影家張照堂會用「八眼蜘蛛」來形容他的攝影風格,而第三十三屆「吳三連藝術獎」在頒發攝影類的獎項給劉振祥時,亦以「見證台灣社會與文化的時代變遷與脈動,並成功捕捉舞者瞬間美妙的舞姿動態」來肯定他的成就。 沉靜少言 用攝影說話 一九六三年次、生長在台北陽明山的劉振祥,念復興美工科時原本主修雕塑,那時他以為攝影只是輔助繪畫、雕塑的附屬品。直到遇到謝春德老師來教攝影課,透過他的帶領,他開始對攝影產生興趣,更認知到攝影原來可以直接進行創作。畢業後,劉振祥到謝春德老師的工作室擔任助理,兩年間,他真正開始學習攝影,也以此為發端,展開一生與相機的不解之緣。 劉振祥二十歲時就舉辦攝影個展,出道甚早、成名亦早,所以常有人以為他是老一輩的攝影家,事實上以年齡來論他算是「中生代」。而創作面貌多樣多變,並不意味劉振祥是個八面玲瓏、機敏跳tone的人。 熟識他的人都知道,他從年輕時期就非常老成持重、沉靜溫和,人生也一直走在中規中矩的「正軌」上,甚至曾被林懷民這樣形容:「安靜話不多的他,總是在舞台一角,以攝影成為護持我的菩薩。」也許潛意識裡所有對世界的反抗、喧譁及質疑,劉振祥通通透過鏡頭,投射在影像作品上了。 劉振祥工作與創作並進的能耐,令很多同業讚歎,因為他總能把工作當創作般地經心;亦把創作當工作般地例行。他在上山下海採訪的勞頓中,或是靜靜守侯舞者剎那躍動的久站時,都有「拍自己想拍的畫面」的靈感。甚至是在自己工作室內整理器材、在家裡當奶爸陪兒子的時時刻刻裡,他隨時都可拿起相機拍照。他曾說:「我已經習慣透過觀景窗感受各種生活。」或者可以說,觀景窗就是他的眼,拍照就是他的生活。 保持好奇心 工作、創作兼得 劉振祥二十多歲就當上報社攝影組主任,但新聞攝影卻不是他最早嶄露頭角的場域。當兵回來後,他曾跟著侯孝賢、楊德昌等新銳導演拍過一陣子電影,《戀戀風塵》的劇照、《恐怖份子》裡某些主視覺場景,都出自他的攝影。收穫了許多跟著劇組一起工作、拍攝表演者及表演場所的經驗。後來陳懷恩導演介紹他幫當時設在蘆洲的台北藝術學院舞蹈系(今台北藝術大學)拍攝演出,作品引起林懷民的注意,一九八七年起就請他去拍「雲門十五周年巡迴公演」,這一合作就是二十九年。 在劉振祥的心目中,拍表演藝術劇照是全世界最好的工作了。「劇院禁止拍照錄音,只有劇照師有特權;一張票好幾百元甚至數千,我們不但不必花錢進來,人家還花錢請我們站在最好的位置看;過程中,所有的表演者、舞台人員都一再地排練和調整,劇照師在一旁舒服地等待,一切都弄到完美了才請我們上場,哪裡找到這麼好的工作啊!」他笑說。 透過他的眼 重現表演 話說如此,事實上當然不是這麼簡單。劉振祥說:「表演藝術的拍攝範圍很廣,包括技巧上的、美感上的、意識上的…,種種我都經歷過,一場演出要用幾張劇照表達,不是在定格的畫面上加上相框而已,而是要透過劇照師的眼,用他的視角解構它、詮釋它,重新再呈現一次這場演出。一場表演,我從頭看到尾,最後要交出的可能只有三、四張劇照而已,我拍的不一定是所謂的經典畫面,但絕對是我印象最深刻、最有感覺的橋段。」 劉振祥指出,這麼多年以來,他拍過無數世界頂尖的表演團體,從中得到很多美感經驗的淬鍊和提升,也激發出很多令人拍案叫絕的好作品。但這種從工作中去創造作品的機會,在新聞攝影中就比較難執行,因為新聞事件有特定的焦點、有版面的要求,必須要滿足工作的需要後,才能拍自己想拍的東西,這也就是劉振祥在七年的報社工作之後選擇離開的主因。 熱愛新事物 多方嘗試 但自己接案後,業主也是有各種的要求,劉振祥說:「沒有一個工作是不辛苦的,只能一邊維持工作品質,一邊呵護創作理想。常有人問我如何作到兩者兼顧?如何尋找靈感?我沒什麼特別的方法,想想也只因為我『對任何事都保持好奇』,參與任何工作,從不自認『想也知道這是幹嘛的』,而是用敬畏的心情親自去看見、親自去執行,才會發現萬事萬物都別有天地!」 即使是對器材,劉振祥也充滿好奇。每次有新出品的相機,他都要拿來實驗一下,看看它們對創作有什麼幫助。數位時代來臨後,他平均兩三年就要更新配備,所費不貲;近年來也開始有廠商找上門,請他試用新產品,他總像拿到新玩具般玩得不亦樂乎。十八歲就開始拿相機的劉振祥,至今對相機的熱情一如當年,而且相較於底片昂貴、影像傳輸不易的年代,劉振祥認為現今是影像創造者非常幸福的年代,每個人都有機會打造屬於自己的影像資產。 以自然法則為基準 傳達善美 劉振祥的原生家庭是傳統的民間信仰,他也滿喜歡拍攝寺院和廟會的題材。近年來太太和兒子篤信基督教,一直想接引他入教,但他目前還未深入。「我不是不相信上帝,只是無法太投入,每個禮拜要上教會作禮拜,我目前的工作好像還無法這麼規律。」他笑說。 但劉振祥有他的信仰,他相信「自然的法則」。「從長遠的歷史來看,人類和大自然的演變都是一再地循環,從中我們能找到很多法則。人生短短數十年,未必能理解很多事情,但藉由大自然的啟示,我們能感悟很多事。」他說。 身為創作者,劉振祥更相信的是「美」與「善」的本質。他指出:「在科技如此發達的現代,拍照的技術已經不是創作的問題,唯一無法速成的就是『美學的素養』。同樣一個拍攝對象、同樣一個時間點按下快門,為什麼大家發表的作品完全不同?重點就在拍攝者的美學觀點。」 美學素養的鍛練無法用言語或文字去講述傳授,台灣目前的大學教育裡,也沒有專門教授攝影專業的科系,劉振祥唯有鼓勵有志於攝影創作的後學者,平時要多涉獵文學、美術、電影等藝術相關的領域,從中培養自己的審美能力及品味,並且透過參加攝影比賽,以及和各種攝影團體的切磋互動,從實際的操作中體會各種情境,學習處理事務的能力。 隨著對人情世故的理解、對生活內涵的感受及對社會文化的洞察漸漸地提升,拍攝者的心境也將如實地反映在作品的風格裡。 前一篇文章 公衛專家 葉金川 下一篇文章 雙金影后 楊貴媚 處世貫徹善與愛 傳承戲骨風範 熱門新聞 01【視覺DJ】湧泉洗衣池2025.04.2702巾幗不讓鬚眉——辜嚴倬雲燦爛的一生2025.04.2503林育嫻 讓森林療癒變成生活方式 2025.04.2604【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5吃蔬果補膳食纖維 助腸道代謝防發炎2025.04.2506【城市浮光】新山也有春天2025.04.2507蝙蝠倒掛睡覺有祕密2025.04.2508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9【紀實攝影】花開花落 把握善美因緣2025.04.2710【第十七屆 台積電 青年書法暨篆刻大賞】篆隸楷組參獎2025.04.25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縱橫演藝界天后胡錦 餘音繞梁數十載 再唱《梁祝》經典品牌教父 施振榮 勇氣源源不絕 壯遊青春創人生傳藝金曲年度最佳演員 小咪渾身形容詞 演出峰回路轉人生台灣版畫之父 廖修平 刻畫寶島風情 傳承藝道薪火音樂家李哲藝 勤耕樂音福田 撥動聽者心弦雙金影后 楊貴媚 處世貫徹善與愛 傳承戲骨風範 作者其他文章牙醫藏樂魂 陳維斌創作台語歌縱橫演藝界天后胡錦 餘音繞梁數十載 再唱《梁祝》經典世界郵展 東西逸品大PK大學校長論壇—韓國威德大學 佛教應像手機 親近每個人大學校長論壇—澳洲西雪梨大學 樂於推廣南天大學特色大學校長論壇—布達佩斯佛教大學 天主教國家 推動佛教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