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人士 陳志峰 阮愛惠 |2016.07.01 語音朗讀 19370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圖/中國探針提供陳志峰做員工家訪,規定員工要和父母擁抱,並說我愛您。 圖/中國探針提供「中國探針」每年都會在大陸虎門廠區舉辦夏令營,讓員工和子女相處一個月。 圖/中國探針提供 台灣資本市場唯一上櫃的探針技術解決方案公司─「中國探針」股份有限公司,為落實對員工的照顧,二○一五年底,董事會通過一項國內企業少見的員工福利政策:將提撥營業額百分之零點一至零點三,作為員工子女從小學到大學的學雜費補助款。 由於「中國探針」集團於兩岸廠區擁有近千名員工,初步估計補助款所需額度約莫三億人民幣。雖然所費不貲,但董事長陳志峯堅持達成「全額買單」,接下來的幾年內,他決意和經營團隊無畏阻礙,致力達成目標。 「中國探針」集團核心經營團隊成員均為虔誠佛教徒,集團內推動茹素,並設置佛堂供奉佛菩薩像,是國內少見的以佛教精神立業、大愛孝道治理的科技產業。 從心管理 視員工如親人 「中國探針」原為電子零組件設計及製造產業,主力生產涵蓋連接器與測試功能之探針產品,技術提升後與蘋果緊密合作,除應用於Macbook外,更打入蘋果智慧手表供應鏈,成為蘋果、微軟兩大廠的探針連結器供應商。近年「中國探針」更取得華為等穿戴式裝置訂單,並延伸至新能源產業,致力擴張營運版圖。 有別於一般企業以利潤極大為首要目標,而後才考量對員工的照顧,陳志峯接掌集團第三年,於企業重整階段即開展員工關懷回饋行動。陳志峯以佛教徒「弘法利生」本懷,從接管企業起,就有打造「幸福甜蜜企業」的願景。他說:「佛教所倡導的『利益眾生』,我們是由愛周邊的人開始做起;一個企業的發展,是靠全體員工共同努力才能成長的,有幸福感的員工才能凝聚基業,長青的企業才能造就幸福的員工。」 當時有一名員工因車禍在家休養,陳志峯至土城探視該員時,發現他和家人住在頂樓加蓋且無空調的小房間內,七月酷暑裡,汗味和藥味充塞在擠迫的空間內。陳志峯非常震撼:「我以為台灣已經很富裕了,原來還有這麼困苦的家庭!」 重視教育 翻轉偏鄉家庭 此後,陳志峯致力了解每個員工的家庭,開啟業界罕見的「員工家訪」企業文化。而中國員工的家訪更令他發現「留守兒童」的嚴重問題。二○一四年起,「中國探針」於虎門廠區開辦員工子女夏令營活動,公司包辦報名者交通食宿,讓員工及子女得以共享一個月的天倫之樂。 陳志峯說:「人世間最大的財富就是親情。當我了解我的大陸員工,有的是從貴州、雲南、廣西、黑龍江等大山大水的地區,翻越幾千公里而來,割捨天倫之樂,目的就是要讓家人過更好的經濟生活。他們就像一顆過河卒子,只能向前不能回頭,所以我要盡我所能,幫助他們改善家裡的大小問題,我要讓他們的子女有機會受更好的教育,改變他們的命運!」 經營「中國探針」的這十餘年來,陳志峯面臨過各種困境,公司股票曾跌到三塊,亦曾攀升到七十多塊,起起伏伏的外相流轉,時時考驗經營團隊的統領能力和決策方向。然而一路走來,陳志峯每日捫心自問只有一句話:我為眾生打拚的「初心」有沒有變?「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他說。 三寶引領方向 走過艱困歲月 陳志峯是花蓮鳳林子弟,生於一九六一年。因住家附近有一所慈雲寺,他年少即皈依於慧印法師,深受佛法感動。而後他北上念專科、大學、負笈美國求學,直到進入證券業,在因緣際會下又於中台禪寺皈依。 二○○四年陳志峯應「中國探針」前前任董事長之邀,擔任公司董事。當時公司財務問題已層出不窮。之後更換董事長,卻被他掏空資產,眼看這家公司即將面臨倒閉下市的命運。 此時公司緊急召開董事會,卻沒人敢接手董事長之職,眼看著「中國探針」馬上要面臨倒閉關廠,百多位員工會失業、數千張股要變壁紙。「一個員工背後代表一個家庭;一張股票背後代表一份企業責任。」 一直都在帶領陳志峯的法師告訴他:「你拜了那麼多佛,應該學習觀世音菩薩的精神,如果沒有人敢接,那你去接!」就這樣,依法師的指示,陳志峯離開穩定的證券業,跳入當時被眾人視為「火坑」的問題公司,自二○○五年五月二十五日起,成為「中國探針」的董事長。 利他精神 公司危機漸除 前三年真的非常苦。業績一直掉、官司纏訟、黑道上門……別家企業想以低價收購公司,陳志峯不願影響股東權益,咬著牙撐下去。「還好有三寶加持,以及同修道友的不斷鼓勵。大家都要我沈住氣,不為個人,而是為了許多個家庭。」他回憶說。 三寶的加持並不虛渺。在「利他」的出發點下,公司的貴人逐漸進場。陳志峯在美國念碩士時的南韓同學,後來在南韓「韓一水泥」擔任總經理,應他之請「韓一水泥」來台評估三個月,決定投資「中國探針」。有了資金活水,並由工研院請到專業經理人協助技術改良及前證券公司同仁之經營團隊齊來協助後,公司的運作逐漸步上軌道。「大家都是觀世音菩薩的信徒,受觀世音菩薩感召,有志一同,在團隊的合作下,危機慢慢解除,公司從谷底慢慢爬上來。」陳志峯說。 靜坐誦經 每日與佛相應 陳志峯和團隊以佛教徒的信念接手「中國探針」,十一年來也用佛法觀念經營管理,「從接掌的第一天至今,團隊每天晚上睡覺前,一定要用八個字來檢視自己:『檢討、反省、慚愧、懺悔』,想想自己這一天的身、口、意有沒有什麼過失?如果自覺有做錯、說錯什麼,第二天一定要修正改進。」除此之外,團隊成員睡前都要靜坐,至少十分鐘,讓身心靈鬆弛下來。還要念佛或誦經,讓自己每日都和佛法相應。 公司設有佛堂,陳志峯用過午餐的空閒時間,一定會到佛堂打坐。每日晨起,他也都會坐一小時,透過靜坐感到身心舒放,得到調養,更有精神,作決策時也更清楚。 陳志峯最常誦念《金剛經》,「我在大陸工廠的牆面上,貼著法師書寫的楷書《金剛經》,希望員工經過時常常心念,和我一樣得到感受。我誦經最大的收穫就是放下執著,不去計較今日營收多少?有沒有達標?經營事業只要很努力,之後就不計成果,完全交給三寶。透過佛法的帶領,我們能時時淨化自己,導正思惟,走入八正道。」他說。 老董家訪 規定擁抱、說我愛您 在「中國探針」上班的員工,要有董事長來家裡作客的準備。通常是周五或寒暑假,由陳志峯規畫路線,偕同幾位主管及義工,與員工一同返家。他期待和員工的父母及家眷見面用餐,了解父母們對公司的請託、聽聽他們對子女的教誨;臨走前,他還規定員工一定要在所有人面前,感恩父母的養育之恩,並且擁抱父母,說出「我愛您」。「幾乎沒有例外,每一次都會看到父母子女相擁而泣的場面,每一次我們也都跟著哭了。」他說。 大陸地廣 估計走 年 七年前,陳志峯開始拜訪大陸員工老家,才知大陸幅員之廣,東莞以外部分員工必須坐十幾小時的硬鋪火車並轉車,再走好長的路才回得了家。「我們最遠去到中蘇邊界的綏芬河畔,花去三、四天的交通時間。目前我們大陸員工有八百多位,按照這樣的拜訪速度,我估計要花十七年才能走完!」他笑說。 大陸員工的家人對於公司老闆的到訪非常看重,往往召集很多家族長輩一起迎接。陳志峯親自向員工父母致意,請他們不要擔心子女;接著,他會請同行的老師或法師,在員工家的客廳,帶領所有人恭誦《妙法蓮華經.普門偈》,和大家結個法緣,鼓勵員工和家人正向生活,彼此不要太罣礙。 「每次作一場員工家訪,我就好像經歷一場心靈洗禮。曾經家訪過的員工,他們家人的影像都印在我心底深處;我看見作父母的永遠都愛子女、為子女設想,所以我要我的員工一定要孝順爸媽。」他說。 辦夏令營 親子共享天倫 部分員工日思夜想遠在老家的子女,二○一四年起,陳志峯在虎門廠區開辦員工子女夏令營,讓六到十五歲的員工子女,每年都能免費來這裡學習一個月。「今年我們請到江西真如禪寺的法師來教導孩子們靜坐,並講解《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同時也請到專業老師教孩子英文、繪畫、《弟子規》和《三字經》。今年的大主題是『孝順與感恩』,我們要教孩子如何作一個更好的人,找到和世界和平共處的方式。」 除了上課,這些被稱為「留守兒童」的孩子們,更大的收穫應是能和父母相處一個月。「我曾親耳聽到,一個六歲的小朋友,拉著媽媽的手說:『我好幸福喔!可以牽著媽媽的手散步!』我在她們背後聽了眼淚都掉下來。」陳志峯說。 因為經濟問題,大陸員工必須遠走他鄉謀職,造成親情的隔離;然而幾千塊人民幣的收入,卻還不足以安養年老父母及讓子女好好受教育,孩子長大了只好再離鄉當作業員,世代的命運難以翻轉。 「所以我才決定在公司成立員工子女教育補助金,讓在職一年以上、考績優良的員工申請,金額比照國立學校標準。如果能提高他們子女的教育程度,就有機會改造他們的命運,這是我對他們的愛。」陳志峯說。 前一篇文章 圖/記者楊祖宏 2 加上8版 1 下一篇文章 風神寶寶創辦人 陳昭賢 青春無悔 傳承歌仔戲捨我其誰 熱門新聞 01【視覺DJ】湧泉洗衣池2025.04.2702林育嫻 讓森林療癒變成生活方式 2025.04.2603【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4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5【紀實攝影】花開花落 把握善美因緣2025.04.2706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7【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8北海道場首屆三皈五戒 佛子滿法喜2025.04.2809社論--國民黨該反省2025.04.2710清德寺熱心公益 南投縣府感謝佛光山 2025.04.28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縱橫演藝界天后胡錦 餘音繞梁數十載 再唱《梁祝》經典品牌教父 施振榮 勇氣源源不絕 壯遊青春創人生傳藝金曲年度最佳演員 小咪渾身形容詞 演出峰回路轉人生台灣版畫之父 廖修平 刻畫寶島風情 傳承藝道薪火音樂家李哲藝 勤耕樂音福田 撥動聽者心弦雙金影后 楊貴媚 處世貫徹善與愛 傳承戲骨風範 作者其他文章牙醫藏樂魂 陳維斌創作台語歌縱橫演藝界天后胡錦 餘音繞梁數十載 再唱《梁祝》經典世界郵展 東西逸品大PK大學校長論壇—韓國威德大學 佛教應像手機 親近每個人大學校長論壇—澳洲西雪梨大學 樂於推廣南天大學特色大學校長論壇—布達佩斯佛教大學 天主教國家 推動佛教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