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神寶寶創辦人 陳昭賢 青春無悔 傳承歌仔戲捨我其誰

李祖翔 |2016.07.08
14292觀看次
字級
爸爸陳勝福非常支持陳昭賢創辦兒童劇團並樂見其成,媽媽孫翠鳳卻憂心忡忡地說,明華園雖是台灣的品牌團隊,但近來年年負債,四處找資金就只為了演一齣好戲,通常戲演完了,錢也就砸光了。陳昭賢知道媽媽只是捨不得女兒吃苦,所以倔強地說,「你我都明白這樣的改變是必須的,這件事很重要。」圖/陳昭賢提供
每年非洲的孩子都會到台灣來學戲,為了深入互動,風神寶寶劇團前年主動前往非洲授課。圖/陳昭賢提供
去年陳昭賢受邀到四所小學當社團老師,她的教學讓孩子從抗拒歌仔戲到變成小粉絲。圖/陳昭賢提供

三歲登台的明華園第三代子弟陳昭賢,對歌仔戲情有獨鍾,不只以家族為榮,還為演出時看到阿嬤帶孫子坐第一排欣賞而驕傲,當時從未想過這份事業會有沒落的一天。

長大後到台北讀書,同學問她:「你們還有觀眾嗎?」陳昭賢才驚覺文化斷了層,且危機近在眼前,更無力的是,沒有一個年輕人認為自己有責任保存它,不服輸的陳昭賢決心獨挑大梁,以兩年的時間成立「風神寶寶兒童劇團」,用青春拚一場扎根之戰。

爸爸陳勝福非常支持陳昭賢創辦兒童劇團並樂見其成,媽媽孫翠鳳卻憂心忡忡地說,明華園雖是台灣的品牌團隊,但近來年年負債,四處找資金就只為了演一齣好戲,通常戲演完了,錢也就砸光了。陳昭賢知道媽媽只是捨不得女兒吃苦,所以倔強地說,「你我都明白這樣的改變是必須的,這件事很重要。」

戲說童話 幽默傳達正向

成為一團之長後,陳昭賢首要確立文化斷層的原因,下戲後她不斷與粉絲互動,得知歌仔戲的聲光效果、演員服裝及身段最具吸引力,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不懂故事內容」,也許是時空背景相隔遙遠,無論語言本身或故事橋段,都不與現在的年輕人接軌。

陳昭賢思量,未來應該要為戲迷量身打造戲劇,不只要突破傳統的盲點,還得摒棄其他人做過的改變,「我不想要只是將舊文本兒語化、讓小孩了解大人的故事,我希望創造引起所有人共鳴的新故事。」

她改變故事形式、以幽默詮釋東方故事,如關公瞇眼是源於老花、紅臉是老愛生氣,再自台灣文學作品取材,如作家哲也的《晴空小侍郎》,結合戲劇與生活,取消原版故事的復仇元素,讓戲劇傳達好的、正面的事物。

投其所好 孩子愛上學戲

希冀打破傳統、積極的陳昭賢領著一批年輕演員主動出擊,兩年間巡演超過四百間學校,平均一天六到八間,每次演出才一小時,車程往返就要二十分鐘以上。演員常為節省時間,還帶妝髮上超商買午餐。幸運的是,勞累創造的收穫可觀,超過一半的小觀眾,都想到劇場再看一次。

去年陳昭賢又受到四所小學校長的邀請,義務擔任社團老師,教一百多個小一至小四的孩子學歌仔戲,令她印象深刻的是,孩子一開始都是百般抗拒,表示自己有想學的才藝,媽媽卻搶先報名歌仔戲。但上了幾堂課後,小朋友覺得學歌仔戲很酷,每次都依依不捨的結束一堂課,又再期待下一堂課。

陳昭賢以「投其所好」的方式吸引孩子,先讓孩子欣賞劇團演出的影片,挑選喜歡的橋段,再請演員教戲。孩子對翻滾最感興趣,最頭疼的則是,最基礎且最難的技巧「山膀」。

她說,為了讓舞台呈現更好看,專業演員每天都要做伸展練習、站丁字步一個小時不動,「可我不能這樣對孩子,一次上課只讓他們站一分鐘,現在都能有五分鐘的成績了。」

多語演出 舞台跨界融合

陳昭賢十分注重「風神寶寶劇團」演出的戲碼,每齣劇都精心策畫,現有〈風神寶寶之火焰山〉、〈風神寶寶之嫦娥奔月〉、〈風神寶寶與呂洞賓〉等戲,都以風神寶寶為主角。

劇團誕生第二年他們就登上國家戲劇院,透過3D動畫、舞台技術、燈光,充分利用空間,打造立體繪本與鏡框舞台,不只有京劇、粵劇、特技、武術及舞蹈等精英角色從中躍出,還穿插國、台、日、英語及客家語,讓孩子迅速進入劇情,甚至有互動時間,大獲各界好評。

劇團的成功在於年輕人學以致用與勇於承擔傳統文化,擁有企業管理背景的陳昭賢說,一個劇團的發展要兼顧品質、創新與收支的平衡,雖然幕後工作者的艱辛付出,不那麼容易被看見,但只要有實力和毅力,一定會遇見「伯樂」,如公部門已願意補助三分之一的製作費。歌仔戲的風華正在陳昭賢的劇團中重現。

遠征南非教戲 體悟藝術價值

劇校培養一位人才要八年,多數學生都納悶:「除了表演,我還能做什麼?」劇校生對未來沒有信心。為此陳昭賢在風神寶寶成立的第二年,帶年輕團員出國,教非洲孤兒唱戲一個月,和他們一起生活,試著引發對「藝術生涯」的新詮釋,成果出乎意料的好。

歌仔戲團從台灣遠征至南非是個壯舉,團隊選擇南非阿彌陀佛關懷中心設立的育幼院,裡頭收容的孩子都處在瘦弱及瀕死的邊緣。中心不只讓孩子受教育,更培養數技之長,如學習華語、台語和英語,而為了彌補愛滋病對身體的傷害,還要學武術以強身。

孩子的天真可愛常引發眾人會心一笑,「例如孩子信佛,對蜘蛛精要吃唐僧的肉很反感,強調自己吃素,不想當壞人。」陳昭賢花了不少工夫說服孩子「戲劇是假的吃」後,還要讓八到十歲的他們演出生動的吃人劇碼,她告訴孩子「可以想像最愛的食物來了!」這招果然有用,孩子眼睛一亮,想起香蕉和番茄炒蛋就開始流口水。

「我看到戲劇被真心喜歡著。」陳昭賢還訝異非洲孩子的天分之高、學習之勤,對傳統藝術的再興充滿信心。當專業被孩子渴求著,團員就發現學藝術很有意義,能為孩子帶來快樂。

當他們到部落發放物資,目睹部落居民只能吃摻水的玉米粉,還有一餐沒一餐的,連基本生活所需都欠缺,團員才驚覺能吃乾淨食物、上學和學戲劇的孤兒院真是天堂!深深體會到藝術存在的價值:「改變弱勢生活」。

當劇團存在的意義包含「讓藝術為社會盡一分心力」,它的影響力就昇華了,今年風神寶寶接下世界和平會為弱勢家庭舉行的七場公益表演邀約,雖然讓演員適應每個場地是一個挑戰,但他們為有機會幫到弱勢孩子而感到興奮。

天賦不是全部 第三代尋出路

劇團成長甘苦多、箇中滋味難言喻!讓陳昭賢感到最悶的是「生活與工作密不可分,家人整天都要在一起」,最惱的則是「沒有與生俱來的好音感和好歌喉」。然而或許是家風特殊,她總會往好的一面想,令她幸福的是「親子、手足相處零距離,每天能分享劇團趣事」,又讓她成就感十足的是「在學習克服障礙的過程中,認識亦師亦友的老師與夥伴」。

劇團孩子的休閒時間總比同齡孩子少,除了假日要練習,遇上戲台突然需要孩子的角色,她跟姐姐從課堂上被帶回劇團也是常有的事,擁有自己的休閒時間,成了渴望而遙不可及的夢想。

劇團的工時很長,每天早上八時一家人就會出門上工,晚上十一、二時才下班,責任感十足的爸爸會加班到凌晨二、三時,回家再與妻女開會到三、四時,把工作當生活的壓力,逼得都要憂鬱症復發了。「我們現在跟爸爸達成協議,不會開會超過凌晨三時半了。」陳昭賢開心的說。

陳昭賢與天生演員的姐姐、口才流利的父母不同,自認別人唱十次就會的歌,她要練一百次才記得住,但她沒有在「天賦有無」的問題上打轉,反而找到新出路,也在刻苦練習中看見更多表演的可能性,她說:「歌仔戲是用真聲帶,中年後就緊繃,若不罷唱,便是硬唱到開刀為止。」

視苦為樂 發掘小確幸

她高中就開始向魏世芬老師學習,懂得運用聲帶與喉嚨,保護嗓子,魏世芬還教她分析歌詞的情緒,開闊視野,並介紹許多製作人、導演給她,讓陳昭賢的事業剛起步就有跨領域合作的機會。

陳昭賢樂觀、活潑,像男孩子一樣好動,卻要為創團、帶團迎來許多煩惱,幸好身邊聚集了一群能人專家。想了解兒童戲劇,「如果兒童劇團」創辦人趙自強傾囊相授、教會各種眉角;戲劇的宣傳行銷碰上瓶頸,打擊樂名人朱宗慶建議她考北藝大研究所,當師生共同討論藝術產業的困境,正好解她心頭愁。

在明華園演戲的時候,陳昭賢很忙;創辦風神寶寶後更忙。不停開會、發想題材、訓練演員、指導學生、參與演出、管理庶務,又要擠壓睡眠時間讀書、寫論文,但她卻很少喊累。她說,傳承文化是一種「捨我其誰、更待何時」的使命感,真的受不了壓力時,遠離3C產品可以為心靈充電,從台北車站走回內湖的家也能強健體魄,沿途還能產生專屬於她的「小確幸」─觀察路人與孩子戲劇化的表現。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