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學者提問「最頑強的寄生生物是什麼?」這並非要討論生物問題,而是要探討思考的起源與限制。學者認為人的「想法」(idea)是世界上最厲害的寄生蟲,腦海裡一旦有個想法、念頭,就會不斷茁壯,最後左右其生命的開展。
寄生蟲住在另一生物身上,會對被寄生生物造成危害。牠們寄生在宿主體內或附著體外,獲取維持生存、發育或繁殖所需營養。以生態學「種間關係」來看,寄生關係的雙方中,弱小的一方得益,優勢的一方受損。
人類想完全隔絕寄生蟲是不可能的。全球有十四億人口因寄生蟲而危及健康。每個人身上都「棲息」過一百萬隻寄生細菌、昆蟲。人類也無法避免遺傳自父母的基因,這些基因使人天生容易接受或排斥某種想法。
在社會學領域,寄生蟲泛指依靠別人,不肯努力的人。不過,從生態學來說,這就是生態,天然如此;猛獸獵食弱小動物,沒有道德上的是非問題。政治上也有類似叢林法則,政治人物轉換去敵對政黨,可能是因原政黨無法再提供資源。
民進黨不承認中華民國,又要在中華民國執政,被批評為「借殼上市」,也可視為他們與中華民國的寄生關係,這是一種手段,不言而喻。「借殼上市」來自經濟學領域,也是人類文明特有的「種間關係」。
借殼上市是指把資產注入一家市值較低的上市公司(如中華民國),得到一定程度的控股權後,利用該上市公司,使自己的公司得以上市。
從「想法」是寄生蟲的角度來看,民進黨在陳水扁執政期間,透過修改教科書等方式,逐步去中國化。現在台灣青年對大陸的「血緣觀念」淡薄,被稱為「天然獨」,是從小教育養成的。可見源於基因的「想法」,有些會被教育改變。
兩岸關係的未來,可能決定於「天然獨」與對岸「天然統」間的如何互動。日前一場網路大戰揭開序曲,被標誌為「當天然獨遇上天然統」。幾家台灣偏獨媒體和蔡英文的臉書主頁,選後被大陸「網民」灌爆;台灣「鄉民」也大量回擊。
「天然統」成長於大陸近三十年教育體制,自幼形成目前想法的框架。兩岸青年大致是台灣的「七、八年級」,大陸的「八十後、九十後」,是兩岸分治後的第三代。祖輩記憶已遙遠。
兩岸分治始於二戰後,去年國際社會慶祝勝利七十周年時,「戰後第三代」也都開始踏入社會。由於歷史感的遙遠,又因不可免地接受執政者史觀的教育,型塑了「想法」;開始挑戰社會、政治體制,甚至國際觀。以日本來說,安倍晉三敢於對發動戰爭「悔悟有限」,部分基於一些青年認為:「我們還要道歉幾次,才算道歉」的想法。
指責政治干預教育,如以教科書「洗腦」,可能無濟於事,因為古今中外皆然。但樂觀的是,「想法」這種寄生蟲並非沒有天敵。今天民進黨的主要人物,都成長於國民黨教育下,很多人也曾加入國民黨。
「天然藍」可轉為「後天綠」,因為人的想法是最厲害的寄生蟲。別忘了,人是萬物之靈,「想法寄生蟲」的天敵是人性智慧。寄生蟲可以蛹化為蝶。哪裡有好的「宿主」、「棲地」便移居過去,政黨輪替是一種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