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林奕華和他的戲劇思惟

郭士榛 |2016.01.10
2734觀看次
字級
圖/非常林奕華、PAR表演藝術提供 二○一五年底,《PAR表演藝術》雜誌社出版《Who’s afraid of 林奕華》一書,這本書作者並非林奕華,而是他的工作伙伴徐硯美,書中側寫林奕華的戲和他的戲劇思惟。林奕華說:「對我來說,這是本偵探小說。因為他丟了很多問題。」
《Who’s afraid of 林奕華》 作者:徐硯美 出版社:《PAR表演藝術》雜誌社 圖/非常林奕華、PAR表演藝術提供
香港鬼才導演林奕華(左)和《Who’s afraid of 林奕華》一書作者徐硯美。圖/非常林奕華、PAR表演藝術提供
演出前導演總要集合演員集氣。圖/非常林奕華、PAR表演藝術提供
《梁祝的繼承者們》劇照。圖/非常林奕華、PAR表演藝術提供
《紅樓夢》劇照。圖/非常林奕華、PAR表演藝術提供

文/郭士榛 圖/非常林奕華、PAR表演藝術提供

二○一五年底,《PAR表演藝術》雜誌社出版《Who’s afraid of 林奕華》一書,這本書作者並非林奕華,而是他的工作伙伴徐硯美,書中側寫林奕華的戲和他的戲劇思惟。林奕華說:「對我來說,這是本偵探小說。因為他丟了很多問題。」林奕華的戲本來就很會丟問題給觀眾,徐硯美順著這些戲裡的問題按圖索驥,找到更多的問題。

流行文化是兒時養分

徐硯美和林奕華相識在學校的一個選修課上,林奕華提問,徐硯美說出自己的觀點,但當林奕華反問時,徐硯美卻不知如何回答,只能說:「我不知道,我再想想。」這一想,想了八年,甚至兩人成為工作夥伴,徐硯美貼身的參與、了解林奕華和他的作品後,問題更蜂湧而出。這本書算是徐硯美深思後的答覆,只是,他的回答裡沒有答案,反而提出了更多的問題。

「書裡有很多這個時代會有的病跟痛,他只是藉著我把它們引出來,再把這些戲當成把脈的手指。」林奕華說:「可是最後脈怎麼把,還是要用他自己的腦袋去過濾。」

香港鬼才導演林奕華原創作品已達五十五部,享譽兩岸三地。出生香港的林奕華會走上戲劇導演這行,他說:「全家人都很愛看電影,家人都把娛樂當成生活中重要的消遣,因而自己從小就是電影院的常客,甚至到一九六七年代,整個香港都有免費電視台,可看到更多電視節目,同時,住家附近有一間兒童圖書館,可以租借各類書籍,而漫畫是他最愛。」隨著環境成長,林奕華著實吸收不少流行文化的內涵。

林奕華表示,流行文化是他兒時養分,不論電影、電視、流行音樂等,成為幫忙林奕華找到和人聯繫的方式,「流行文化重要是欲望,以致我由小到大對研究欲望有興趣,一般導演都是從學術或文學角度接觸戲劇,而我卻是直接由欲望的角度推進到戲劇,然後再回歸文學,使我創作的戲劇多樣化,也會出現古靈精怪的想法和主意。」

「在我創作的作品中,我很重視語言和感情。」林奕華說,像是看電影,影響他最大的絕不會是《變形金剛》這類影片,反而會是「愛情」和「喜劇」類電影,「因而我在思考創作時,自然而然會將創作方向調向喜劇發展,走向幽默或諷刺類。」林奕華承認,自己作品有矛盾性,別人看到的娛樂性,其實放大來說都是和「思考」有關。

「如常」是他人的「非常」

《Who’s afraid of 林奕華》書中以林奕華反應議題的方式作出解釋:他不追逐「現象」被「話題」左右,而企圖剖析引起現象的「文化」,帶出「議題」。徐硯美認為,這些在林奕華心中「如常」的作法,在許多人心中是「非常」的。

喜歡以劇場做為教育目的林奕華來說,他希望戲劇的大環境能有所更改,尤其是幾所戲劇學校的教學裡沒有哲學、心理學、藝術。他說:「其實很多人文學科,在中學時就應該灌輸給學生了。」

二○一五至二○一六跨年,對林奕華來說如同煙火般的熱力四射,出版《Who’s afraid of 林奕華》讓他驚嘆外。緊接著,二○一六年五月,「非常林奕華」《梁祝的繼承者們》將在國家戲劇院演出。對於未來,林奕華表示,他樂見華人戲劇可以變成思想的花朵。

非常林奕華
讓觀眾在劇場內找到樂趣

近年來愈來愈喜歡台灣的林奕華認為,台灣的城市也影響了他的創作生命,十二歲赴台念書的林奕華說,那時父母剛離婚,他來台灣住在一位學長家中,學長及其家人對他很照顧,使林奕華對台灣有著回家的情感,台灣人文關懷促進他成長的新陳代謝。

花八年做文學經典

他還記得一九七二年的台灣,初印象是「很土、很鄉下」,但到了八○年代像是台灣的新電影、校園民歌等,台灣的文化反而影響到香港,也就是那段時間,他認識了林懷民、蔣勳、賴聲川、李國修、楊德昌等台灣文化界的大腕,對林奕華而言,那是文化衝擊的年代。林奕華說:「我喜歡留在台灣的理由是有熟悉的文化和空間,除了物理和心靈空間,更重要就是人的因素,台灣人願意和人聊天,這種交流的緣分是被珍惜和推崇的。」

更深入和台灣劇場結緣是八年前,現在兩廳院藝術總監李惠美看了林奕華導的《半生緣》、《快樂王子》後,希望林奕華提出更具發展性的創作計畫,不要做一齣戲就沒了。那時,全球掀起《哈利波特》、《魔戒》熱潮,當他接受國家兩廳院委託邀請後,林奕華開始思考:中國文學作品也有廣為流傳的故事,他想到四大名著。於是從二○○六年《水滸傳》、二○○七年《西遊記》、二○一二年《三國》,到二○一四年的《紅樓夢》,整整花了八年時間,才完成他對文學經典的閱讀與解讀。

希望觀眾主動參與

迄今唯一兩度榮獲上海「壹戲劇大賞」最佳導演的林奕華,曾是香港「進念二十面體」的重要團員,但因不能在藝術標的下做到自己想做的事,一九九○年他離開「進念」,自己成立「非常林奕華」。

「開始是定位為舞蹈劇場,最主要希望自己的作品像舞蹈一樣給大家更大想像空間。」林奕華說:「戲劇是觀眾的思想和情感的空間,必須要有點抽象感,但也需要觀眾的主動參與,因而一九九五年我由英國回港後,改變創作手法,將生活中看到的現象放至戲劇中,縱使只是片段,只要能串出有趣故事,讓觀眾願在劇場內坐三小時,在其中找到樂趣。」這就是「非常林奕華」所追求的目標。

成立二十六年的「非常林奕華」,早已將林奕華這個人和他的戲,帶進全部的華人地區,大家可以因他的戲而探討表演藝術和演出型式,其內容是每個華人可感受到的現代心理情感,是走向成熟大眾化的生存樣態。

林奕華認為,觀眾看戲要有人願意潛水挖掘,而不只是在岸邊拍水花,他覺得情感像大海,雖然可以載舟也會覆舟,但還是要有勇氣去接近、去探索。

「非常林奕華」同時將林奕華帶引到一個困境,「我們生存的情況,資源少、但輸出量卻很大。」林奕華說,公司現在只有五個人,一年卻要演出五十五場戲,龐大的製作費和人事行政費用壓得林奕華身心俱疲,「主要是有這些同事幫我、支持我,若是我一個人就要去討飯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