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林奕華和他的戲劇思惟 郭士榛 |2016.01.10 語音朗讀 2734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圖/非常林奕華、PAR表演藝術提供 二○一五年底,《PAR表演藝術》雜誌社出版《Who’s afraid of 林奕華》一書,這本書作者並非林奕華,而是他的工作伙伴徐硯美,書中側寫林奕華的戲和他的戲劇思惟。林奕華說:「對我來說,這是本偵探小說。因為他丟了很多問題。」 《Who’s afraid of 林奕華》 作者:徐硯美 出版社:《PAR表演藝術》雜誌社 圖/非常林奕華、PAR表演藝術提供 香港鬼才導演林奕華(左)和《Who’s afraid of 林奕華》一書作者徐硯美。圖/非常林奕華、PAR表演藝術提供 演出前導演總要集合演員集氣。圖/非常林奕華、PAR表演藝術提供 《梁祝的繼承者們》劇照。圖/非常林奕華、PAR表演藝術提供 《紅樓夢》劇照。圖/非常林奕華、PAR表演藝術提供 文/郭士榛 圖/非常林奕華、PAR表演藝術提供 二○一五年底,《PAR表演藝術》雜誌社出版《Who’s afraid of 林奕華》一書,這本書作者並非林奕華,而是他的工作伙伴徐硯美,書中側寫林奕華的戲和他的戲劇思惟。林奕華說:「對我來說,這是本偵探小說。因為他丟了很多問題。」林奕華的戲本來就很會丟問題給觀眾,徐硯美順著這些戲裡的問題按圖索驥,找到更多的問題。 流行文化是兒時養分 徐硯美和林奕華相識在學校的一個選修課上,林奕華提問,徐硯美說出自己的觀點,但當林奕華反問時,徐硯美卻不知如何回答,只能說:「我不知道,我再想想。」這一想,想了八年,甚至兩人成為工作夥伴,徐硯美貼身的參與、了解林奕華和他的作品後,問題更蜂湧而出。這本書算是徐硯美深思後的答覆,只是,他的回答裡沒有答案,反而提出了更多的問題。 「書裡有很多這個時代會有的病跟痛,他只是藉著我把它們引出來,再把這些戲當成把脈的手指。」林奕華說:「可是最後脈怎麼把,還是要用他自己的腦袋去過濾。」 香港鬼才導演林奕華原創作品已達五十五部,享譽兩岸三地。出生香港的林奕華會走上戲劇導演這行,他說:「全家人都很愛看電影,家人都把娛樂當成生活中重要的消遣,因而自己從小就是電影院的常客,甚至到一九六七年代,整個香港都有免費電視台,可看到更多電視節目,同時,住家附近有一間兒童圖書館,可以租借各類書籍,而漫畫是他最愛。」隨著環境成長,林奕華著實吸收不少流行文化的內涵。 林奕華表示,流行文化是他兒時養分,不論電影、電視、流行音樂等,成為幫忙林奕華找到和人聯繫的方式,「流行文化重要是欲望,以致我由小到大對研究欲望有興趣,一般導演都是從學術或文學角度接觸戲劇,而我卻是直接由欲望的角度推進到戲劇,然後再回歸文學,使我創作的戲劇多樣化,也會出現古靈精怪的想法和主意。」 「在我創作的作品中,我很重視語言和感情。」林奕華說,像是看電影,影響他最大的絕不會是《變形金剛》這類影片,反而會是「愛情」和「喜劇」類電影,「因而我在思考創作時,自然而然會將創作方向調向喜劇發展,走向幽默或諷刺類。」林奕華承認,自己作品有矛盾性,別人看到的娛樂性,其實放大來說都是和「思考」有關。 「如常」是他人的「非常」 《Who’s afraid of 林奕華》書中以林奕華反應議題的方式作出解釋:他不追逐「現象」被「話題」左右,而企圖剖析引起現象的「文化」,帶出「議題」。徐硯美認為,這些在林奕華心中「如常」的作法,在許多人心中是「非常」的。 喜歡以劇場做為教育目的林奕華來說,他希望戲劇的大環境能有所更改,尤其是幾所戲劇學校的教學裡沒有哲學、心理學、藝術。他說:「其實很多人文學科,在中學時就應該灌輸給學生了。」 二○一五至二○一六跨年,對林奕華來說如同煙火般的熱力四射,出版《Who’s afraid of 林奕華》讓他驚嘆外。緊接著,二○一六年五月,「非常林奕華」《梁祝的繼承者們》將在國家戲劇院演出。對於未來,林奕華表示,他樂見華人戲劇可以變成思想的花朵。 非常林奕華 讓觀眾在劇場內找到樂趣 近年來愈來愈喜歡台灣的林奕華認為,台灣的城市也影響了他的創作生命,十二歲赴台念書的林奕華說,那時父母剛離婚,他來台灣住在一位學長家中,學長及其家人對他很照顧,使林奕華對台灣有著回家的情感,台灣人文關懷促進他成長的新陳代謝。 花八年做文學經典 他還記得一九七二年的台灣,初印象是「很土、很鄉下」,但到了八○年代像是台灣的新電影、校園民歌等,台灣的文化反而影響到香港,也就是那段時間,他認識了林懷民、蔣勳、賴聲川、李國修、楊德昌等台灣文化界的大腕,對林奕華而言,那是文化衝擊的年代。林奕華說:「我喜歡留在台灣的理由是有熟悉的文化和空間,除了物理和心靈空間,更重要就是人的因素,台灣人願意和人聊天,這種交流的緣分是被珍惜和推崇的。」 更深入和台灣劇場結緣是八年前,現在兩廳院藝術總監李惠美看了林奕華導的《半生緣》、《快樂王子》後,希望林奕華提出更具發展性的創作計畫,不要做一齣戲就沒了。那時,全球掀起《哈利波特》、《魔戒》熱潮,當他接受國家兩廳院委託邀請後,林奕華開始思考:中國文學作品也有廣為流傳的故事,他想到四大名著。於是從二○○六年《水滸傳》、二○○七年《西遊記》、二○一二年《三國》,到二○一四年的《紅樓夢》,整整花了八年時間,才完成他對文學經典的閱讀與解讀。 希望觀眾主動參與 迄今唯一兩度榮獲上海「壹戲劇大賞」最佳導演的林奕華,曾是香港「進念二十面體」的重要團員,但因不能在藝術標的下做到自己想做的事,一九九○年他離開「進念」,自己成立「非常林奕華」。 「開始是定位為舞蹈劇場,最主要希望自己的作品像舞蹈一樣給大家更大想像空間。」林奕華說:「戲劇是觀眾的思想和情感的空間,必須要有點抽象感,但也需要觀眾的主動參與,因而一九九五年我由英國回港後,改變創作手法,將生活中看到的現象放至戲劇中,縱使只是片段,只要能串出有趣故事,讓觀眾願在劇場內坐三小時,在其中找到樂趣。」這就是「非常林奕華」所追求的目標。 成立二十六年的「非常林奕華」,早已將林奕華這個人和他的戲,帶進全部的華人地區,大家可以因他的戲而探討表演藝術和演出型式,其內容是每個華人可感受到的現代心理情感,是走向成熟大眾化的生存樣態。 林奕華認為,觀眾看戲要有人願意潛水挖掘,而不只是在岸邊拍水花,他覺得情感像大海,雖然可以載舟也會覆舟,但還是要有勇氣去接近、去探索。 「非常林奕華」同時將林奕華帶引到一個困境,「我們生存的情況,資源少、但輸出量卻很大。」林奕華說,公司現在只有五個人,一年卻要演出五十五場戲,龐大的製作費和人事行政費用壓得林奕華身心俱疲,「主要是有這些同事幫我、支持我,若是我一個人就要去討飯了。」 前一篇文章 兒童文學作家 王文華再創 西遊記新視界 下一篇文章 愛書人手札 找回讀歷史書的樂趣 熱門新聞 01【視覺DJ】湧泉洗衣池2025.04.2702【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3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4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5【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6【紀實攝影】花開花落 把握善美因緣2025.04.2707【閃文集】獨立與愛情的象徵2025.04.2908北海道場首屆三皈五戒 佛子滿法喜2025.04.2809清德寺熱心公益 南投縣府感謝佛光山 2025.04.2810社論--國民黨該反省2025.04.27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瀾光筆記】《扁平時代》當自己生活的策展人【圖文閱讀】《悲傷是一頭大象》走出悲傷 迎向生活 【書市隨筆《水豚工讀生》】不同身分 擔負不同任務【閱來悅愛《獅子萊奧的夢想配送》】自在演奏自己的人生【書頁微光《血汗AI》】人工智慧背後 被忽視的隱性勞工【圖文書《失物博物館》】失去了不會再回來? 作者其他文章楊景翔 考上大學終於翻轉命運王金櫻如今唱戲為藝術王心心再創南管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