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製作人陳慧玲 呈獻優質好戲 一生的法布施

阮愛惠 |2015.09.20
5166觀看次
字級
電視戲劇節目製作人陳慧玲製作的戲,經常是電視金鐘獎典禮上的常勝軍;去年她在台視推出的八點檔《雨後驕陽》,更一舉入圍了第四十九屆金鐘獎戲劇節目十二項獎,且勇奪了三金!圖/陳慧玲提供
電視戲劇節目製作人陳慧玲製作的戲,經常是電視金鐘獎典禮上的常勝軍;去年她在台視推出的八點檔《雨後驕陽》,更一舉入圍了第四十九屆金鐘獎戲劇節目十二項獎,且勇奪了三金!圖/陳慧玲提供
《星星知我心2007》以親情倫理為主題,描述一位媽媽照顧五個來自不同家庭孩子的故事。圖/陳慧玲提供
《草山春暉》演繹高氏三兄弟的一生,是真實故事改編。圖/陳慧玲提供
《芳草碧連天》是部真實故事改編的電視劇,劇情描述魏氏一家三代與慈濟的故事。圖/陳慧玲提供
《雨後驕陽》描述台灣傳統製鞋業的興衰。本劇得到金鐘獎的大力肯定。圖/陳慧玲提供
陳慧玲製作的《芳草碧連天》,去年在中國大陸「第六屆海峽影視季」獲得「最受大陸觀眾歡迎的台灣電視劇獎」。圖/陳慧玲提供

文/記者阮愛惠 圖/陳慧玲提供

電視戲劇節目製作人陳慧玲製作的戲,經常是電視金鐘獎典禮上的常勝軍;去年她在台視推出的八點檔《雨後驕陽》,更一舉入圍了第四十九屆金鐘獎戲劇節目十二項獎,且勇奪了三金!

陳慧玲在台灣電視業界,是有口皆碑的金牌製作人。入行二十多年來,她作過三十多部電視戲劇和電影,檔檔精采,已經造就了八個金鐘影帝后和入圍過六十六個獎項。這些年來台灣電視劇深受韓劇及陸劇夾擊,出身老三台的陳慧玲雖有身處末代王朝、家財散盡的艱苦之感。但她內在有一種堅定的力量在支撐她,讓她愈戰愈勇;這個力量來自她從小對戲劇的愛、她在這個圈子內所師承的教導、以及她的佛教信仰。

「我小時候身體不好、功課又差,常寄情於各種戲劇節目。上了大學後戲看得更凶,什麼戲都看,雲門舞集、表演工作坊、蘭陵劇團等;電影和電視就更不用說了。」進了電視圈後,她在圈內的「媽媽」、台灣電視劇第一位女性導播─龐宜安,是她一生的老師。「我非常敬愛她,她教導我,『不要跟別人比,下一部戲永遠比上一部好。』我至今奉為圭臬,永保這份初心!」她說。

大膽用新人 眼光獨特

即使無法在製作費上作更多的要求,陳慧玲仍然想辦法在劇本及演員上作更多的突破。「劇本是一劇之本,所以我每次拍戲前,一定會作很多的田調和文史資料調查。我也嘗試發掘新的演員,他們可能不是很有名,但可以很稱職。我可以慢慢拍,在光影、劇本及演技上作要求,雖然相對要付出的時間成本多,但最後的結果常令我驚喜!」

在這樣的心念下,透過海選,成功的打造許多新人,例如去年的《雨後驕陽》,一舉讓戲劇新秀小甜甜、Junior、楊子儀皆敲響金鐘,並開展燦爛的演藝之路。另外陳慧玲把鍾欣凌、琇琴、劉瑞琪、田麗、高慧君、楊麗音、林嘉俐等原被認為只是諧星、歌手、淡出戲劇圈已久的藝人,成功地推上「最佳」演員的地位,她幫襯她們登上事業的另一高峰,她們也成就她的優質好戲。

「有人覺得我很大膽,因為一般人都不太看好已被定型的藝人。但我透過試鏡、會談,看得出來他們能不能演?有沒有企圖心?我相信我所看到的。他們不見得是最優秀的,但百分百是最適合的。我想這是一種casting(選角)的眼光。」她笑說。

戲劇是使命 盡心完成

製作人,是製作一部戲時從頭到尾都參與的唯一角色。陳慧玲指出:「製作人的態度會影響整個團隊的態度。如果我真心想拍一部好戲,其他的工作人員也會幫我把關,有好劇本當然更可以發揮;但如果製作人的態度沒建立,就像地基沒打好,整個團隊就會渙散掉。只要前面都做好了,大家就會跟隨我的腳步,中間一定會很辛苦,但大家互相陪伴,就能安穩度過。」

建立起「領頭羊」的精神和態度,原來就是陳慧玲打造「金」字招牌的不二法門。她說:「在這個圈子內,我一路被栽培,幾度想離開,最後又留下來。後來我想清楚了,每個人都有一種天生的使命,有自己必須克服和完成的事。在戲劇製作的過程裡,我遇見很多困難,但也很高興我克服了一關又一關!」

生命結合戲劇 療癒自己助他人

陳慧玲成為戲劇節目製作人不是偶然,她兒時就和戲劇結下不解之緣。小時候她住在復興劇校附近,體弱多病的她,常常請假在家休息。鄰居的哥哥姐姐上戲時會就帶著她,當美猴王跨過觀眾席,從她身邊躍上舞台時,她往往歡樂得忘了自己身體的不適。

小學時代,陳慧玲各科成績都差,只有作文非常好。在碧湖國小念四年級時,導師徐豐榮發現她日記寫得很好,特地公開表揚她,自此常派她去參加作文比賽。「至今我都很喜歡寫日記。參加作文比賽,是我生命中很重要的開啟。」她無限感念地說。

念商專四年級時,李瑞騰老師發現她會寫文章,於是幫她在報紙上開了一個專欄,指導她如何作採訪報導。因為這樣的啟發和練習,她決定插班大學中文系,也以為自己日後會從事記者工作。

從零作起 保持好奇心

沒想到,考了三家報社都沒考上,去考競爭更激烈的電視台時,卻意外地考上台視文化。「我進入台視文化的製作部門,因當時大四還未畢業,只能從助理作起,也就是打雜。我作了兩個月後,雖不覺苦,卻覺得很疑惑,於是就遞了辭呈。」她說。

主管慰留她,問她對什麼有興趣。她想了想就說:「我想學剪接。」主管答應她,於是陳慧玲摸索著學習剪接,技術還不熟時,往往剪到天亮才坐第一班公車回家。

「家裡覺得我的工作很奇怪,但我學得很有樂趣。我至今對很多新的事物,都保有好奇心和學習的熱情,對於別人在做什麼工作?想什麼事情?都有不自覺想去採訪的衝動。」她笑說。就這樣,兩年之內,陳慧玲從剪接師作到企畫,而後轉至編劇,直到成為編制內的製作人。

然而這並不是她平步青雲的開始。事實上,一直到十幾年後,她幾乎時時都想要轉行。「我從小功課爛,很自卑,和他人的關係疏遠。我喜歡自己獨處,但擔任製作人,每天要講很多電話、協調很多事……這種工作讓我常常陷入低潮。」她說。

觀眾回響 傳遞善因緣

但每次卻都有不同的因緣再把她留下來,只是她的心沒有安住,甚至覺得自己「一定是前世造了什麼業,這生才要從事這種磨人的工作」。直到她拍了《阿母醒來吧》之後,她才轉變心念。

陳慧玲敘述:「那部戲講一位車禍重傷昏迷的媽媽,她有四個很愛她的孩子,用各種方法把她喚醒,之後她又歷經漫長而痛苦的復健過程,終於恢復到接近正常人。戲播畢後有一位女士call in進來,說她的狀況和劇中人很像,但她真希望自己沒有醒過來,因為復健的痛苦讓她感到生不如死。可是看了這部戲後,她得到很大的激勵,她說會學習劇中人,一定要走過這個過程,不可以尋短。」

陳慧玲說:「那位觀眾給了我很大的激勵!原來,我拍一部戲,可以幫助需要被幫助的人。透過拍戲,我發現到,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有機會經歷各種痛苦,可是,當我們看了戲中的人生會發現,我在這個世界上並不寂寞,我不是唯一受苦的人,我可以跟別人一樣,走過生命的低潮。」

那部戲之後,陳慧玲才堅定留下來的心念。她說:「後來我懂了,我之所以要過這樣的生活、承擔種種別人過不去的關卡,一定是必須透過這些學習而成長,然後再去作奉獻的功課。那部戲後來得到金鐘獎的肯定,但那位觀眾的話才真正讓我得到榮譽感,至今我仍深深感謝她!」

生活在佛法中 領悟給予的智慧

陳慧玲二十多歲時,因為學姐的引領,隨緣皈依了一位仁波切,之後她開始持誦〈綠度母心咒〉,也在辦公室內供佛。

「我記得小時候,每當在寺院念到『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時,我就想掉淚。我想我確實是有佛緣的。進入慈濟之後,我開始顯密雙修,同時懂得在工作中融入佛法,我堅定地相信,把一部戲拍好,就是在作法布施!」她說。

陳慧玲坦言,以前的她很容易受傷、焦慮,「可是有佛法後,讓我很安定,心量變寬了。我知道,所有痛苦,都只是一種歷程,那個歷程一定會過去;所以在痛苦的當下,我不去作一些不理智及傷害別人的決定。我也很喜歡星雲大師所講的『三好』和『四給』,為人處事中,如果多說一句話能給人歡喜;如果給人方便而自己有一點不便,我都很樂意去做;用這樣的智慧來工作,我變輕鬆了!」她笑說。

做中學 堅持正信念

沒佛法之前,很長一段時間,陳慧玲常因腦神經衰弱而失眠;有佛法後,她只要誦念佛號即可安然入眠。「我每天給自己的定課,是在快走十圈的一小時之中,同時持咒及誦《心經》;我在慈濟則力行『做中學』,到醫院當義工、協助拍影片等。密教方面,我每年都到印度上課及閉關。」她說。

近年來,陳慧玲的工作比以前更辛苦,承載的工作量更大,而所能運用的資源卻沒有增加,大環境日益艱困。「過去幾年來,台灣全民戲劇的品味集體下降。最危險的事情是,產量最大的電視台,沒有拍出好作品,卻仍有收視率,這代表觀眾的選擇及收視調查都有很大的問題!」

她感慨地說:「所以我非常感謝大愛台力求精緻,培養了很多人才,也留住很多原想出走中國大陸的人才。這十多年來,當台灣的連續劇都在講鬥爭、黑幫及人生黑暗面時,大愛台的戲像社會的一股清流。這些年來我在美國、印度,都碰到不認識的人前來向我說:『謝謝你為我們作這麼好的戲!』,我要把這樣的感謝歸於大愛台,更要以這樣的鼓勵來鞭策自己!」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