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文學家林良 三代的小太陽 童心書寫夢想 文/記者阮愛惠 |2015.09.27 語音朗讀 7951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台灣兒童文學界永恆的園丁──林良先生,不但擁有台灣三個世代的廣大讀者群,更是大小讀者心目中永遠的「小太陽」。圖/林良提供 一九七○年林良一家人合影,林良的創作靈感大多來自妻子、三個女兒的家庭生活。圖/林良提供 二○一一年林良榮獲第一屆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特別獎」。圖/林良提供 林良相當疼愛外孫女彤彤,還特別為她寫了《林良爺爺的30封信》。圖/林良提供 林良作品《小紙船看海》書封。圖/林良提供 林良親筆繪畫的火車頭。圖/林良提供 林良最受歡迎的著作《小太陽》手稿。圖/林良提供 文/記者阮愛惠 圖/林良提供 台灣兒童文學界永恆的園丁──林良先生,不但擁有台灣三個世代的廣大讀者群,更是大小讀者心目中永遠的「小太陽」。即將在十月十日迎接九十一歲大壽的他,寫作已經超過一甲子,至今仍筆耕不輟,目前他在《國語日報》上每周還有四個專欄:「夜窗隨筆」、「小亨利」、「淘氣的阿丹」、「看圖說話」;在《國語日報周刊──初階版》上,也每周刊出一篇童詩。 被學界尊奉為「台灣兒童文學導師」的林良,任職《國語日報》五十六年,他主要以《國語日報》為發表平台,致力於兒童文學的創作及編輯。從一九五一年起,林良開始在《國語日報》上編寫「看圖說話」專欄時,他就秉持著以兒童話語、兒童視角來寫給兒童看的文字作品。他曾將寫作兒童文學的理念,整理出《淺語的藝術》、《純真的境界》等書;即使是在散文的書寫上,林良也執守淺語的技巧及純真的精神,成就老少咸宜、婦孺能解的佳作。其中,最膾炙人口、在老少讀者心中永遠閃閃發亮的《小太陽》一書,至今再版超過一百三十刷,世代流轉,它仍是備受推崇的親子教育好書。 作品口語化 從美思考 林良出生在福建廈門。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國語科、淡江文理學院英國語文學系畢業。他十幾歲起即開始寫作,曾任小學老師、新聞記者。一九五○年擔任《國語日報》編輯,之後歷任編譯主任、出版部經理、社長,在二○○五年時,自《國語日報》董事長一職退休。 除了畢生耕耘兒童文學園圃,林良亦推動體制內的兒童文學教材改進;他擔任國立編譯館國小國語教科書編審委員期間,除從事教材編寫,更致力於教材的口語化、強調親近兒童,減少教條、口號。 林良以兒童文學作家的身分,榮獲許多獎項的肯定,包括一九九四年及二○一二年的國家文藝獎,還有二○○三年的金鼎獎終身成就獎。常有人問他,之所以成為一位兒童文學作家,和他的個性有沒有關係?他回答:「兩者相互影響。因為我欣賞孩子的思考方式,事情從好的方面看,東西從美的角度看,這是一種具有童心的方式,所以很自然與兒童文學接近。我很喜歡孩子,常和小孩交往,和孩子之間有很多溫馨的事情,這些都是我和兒童文學接近的主要原因。愛兒童也愛文學的人,最適合從事兒童文學作家的工作。」 與孩子親近 活化靈感 林良筆下的兒童角色及兒童的語言,都來自真實情境的觀察及採集。「從事兒童文學的人,最好多跟小孩子交往,和小孩子相處,不要寫概念上的兒童,要跟他們作朋友。真正的兒童有很多有趣的樣子,如果是猜想的、概念化的,寫出來的孩子令人覺得乏味、造作。」他說。 進入《國語日報》工作後,林良有很多接觸孩子的機會。「許多同事的孩子都在報社附近的國語實小念書,放學後,他們都來報社接爸媽回家,我常有機會和他們說話。」九十歲的林良爺爺,至今說起那些孩子,可愛的模樣似乎仍在眼前。有個孩子和他認真地辯論著「先有雞?或先有蛋?」在孩子推論出「先有雞才能生蛋」後,他反問孩子:「第一隻雞從哪來的?」孩子卻回答:「我媽從菜市場買回來的。」 還有個孩子跑來看他改稿,問他:「寫稿有錢可領嗎?」得知有所謂的稿費後,那孩子向他要了一張稿紙,然後在每個格子內都打勾,再跑來交回給他,想要向他拿稿費。林良笑著說:「我筆下的小孩子,其實都是我真正的朋友,不是想像中的。」 只要心存善念 生命就有意義 林良中學時,念的是廈門鼓浪嶼的英華學院,那是蘇格蘭教會創辦的學校。中學時他曾參加讀經班,耶誕節時也去報佳音,但他並沒有成為基督徒,也沒有信仰任何宗教。 他說:「我對宗教沒有反感,而且我認為每個人最好都有宗教信仰。但我自己喜歡思考,很多問題,我不用宗教思惟來解決,而用知性的思考方式。但我對宗教抱著好感,我念中學時,學生因為有宗教的薰陶,個個像小君子,生活很有規矩,言行都受到宗教的影響,我認為很多人都是需要宗教的支持的。」 林良和高雄傳道法師有幾次見面之緣,法師曾送他一串手珠,他慎重地掛在他的書桌前。後來他的太太有陣子常去教會,也拿了一個十字架給他,於是現在他的書桌左邊是佛珠,右邊是十字架。 他的小女兒林瑋,求學時期曾因同學的帶領,參加過不同的宗教活動,回來以後,她一度感覺困擾,問爸爸:「這麼多宗教活動,我會不會信了這個神,就對那個神不敬?」他的回答是:「宗教都一樣,都是一個善字,只要你心裡想的是善,不管哪個宗教,都能夠溝通。」 雖不從宗教出發,但林良過去一直都在思考,什麼是生命的意義?「人是怎麼出現的?人的出現有什麼意義?我的結論是,有些問題,是找不到答案的。對於生命的意義,我最後只能找到一個結論:如果我們的努力,能夠造福人群,那就有意義;如果沒有,那就沒有意義;造福人群,可說是我對生命的信念。對一個有童心的人來說,生命的意義並不複雜,只要能過著高高興興的生活,對人有幫助,就是很好了。」 引導孩子閱讀 家長以聲作則 現今的孩子總愛流連網路,對紙本的書失去興趣。一生都在關注兒童閱讀的林良爺爺,對這個現象憂不憂心?林良說:「小孩子不看書,是因為我們沒有安排他們跟書接近。如果他們有機會看到真正的、巨大的書世界,就會對書產生興趣和好奇,我認為讓孩子喜歡閱讀的第一步,就是和書親近。」 如何讓孩子和書親近?林良表示,常帶孩子逛大型書店、圖書館;如果孩子們的行為可以約束,甚至可以要求書店或館方讓他們去參觀書庫,從中看到非常廣大的書世界。 林良說:「在鼓浪嶼時,我父親曾辦過商業補習班,跟學生合作開了一家舊書店。開書店的原因是中日戰爭時,聽說日本將接管鼓浪嶼,許多家庭打算把事業遷到南洋,但很多藏書搬不走。父親開了舊書店,把他們帶不走的書都收進來,父親得到書,學生得到現金,兩方都覺得這是一個好辦法。」 當那些藏書陸續進來之後,林良就讀的英華書院也決定要遷校,林良失學卻成為書店中最認真的讀者。他當時感到眼前一亮,「我看到各家藏書的豐富,方知世上有這麼多可愛的書,每一本我都想看,於是對書有一種嚮往。」他說。 一般家庭也許無法一口氣納進很多的書,但林良建議,家長可以在孩子看得到的地方都擺書,讓他們可以隨時碰到書,有問題時,第一個念頭就想到找書來解答,慢慢和書靠近,定能培養看書的興趣。 「大人的引導非常重要。我很喜歡基督教家庭飯前的禱告,感謝上帝賜飯同時,也會念一段經文。我常想,如果父母讀到有趣的東西,在吃飯的時間念給孩子聽,孩子也會產生好奇,知道書裡有太多東西,就會想和書多親近,讓書成為孩子心靈的遊伴。」他說。 一生致力寫作 手寫時代記憶 十年前自《國語日報》退休後,林良退而不休,並未停下為兒童寫作的工作。其中,包括他自一九五一年起即在《國語日報》上為孩子寫的「看圖說話」專欄,至今不曾間斷,已累積了六千篇以上的數量,很少有寫作者能持續經營一個專欄如此之久。除了幾個報紙專欄,他亦接受一些新書創作、翻譯及推薦文的邀約,以九十高齡者而言,這樣的工作量頗繁重。但據長年與他合作的報社主編說,林良永遠準時交稿,而且字數不多不少,從未讓主編煩惱。 林良笑說:「朋友善意地向我邀稿,我也要有適當的回應。如果實在不行,我也會很誠實地告訴他們。目前的工作量還可以,我每天規定自己工作的時間,已經成為習慣。早上六時到九時,比較沒有電話的打擾,是我主要的工作時間。九時後歇一歇,之後看看書,隨意走動。」 林良十九歲那年,首次被刊登在報紙的文章,題目是〈論毅力〉,他還記得那篇稿子是用毛筆寫成的。後來他用過各種筆寫稿,電腦時代來臨後,他也曾使用過一陣子,後來卻因不能習慣、思路受到干擾而放棄。他曾留下各種手稿,近年來國家圖書館收藏他的手稿時,還說從他的手稿可以看到各種書寫工具的演進。 林良有好幾個筆名:子敏、史路、克山、小敏、子良等。其中「子敏」是最被眾人熟悉的。「我喜歡『敏』字,它有『努力』、『敏銳』、『靈敏』等很多好的含意;至於『子』字,就像蘇東坡字『子瞻』,子字就是『阿大』、『阿二』的那個『阿』字,子敏就是阿敏。」他笑說。 前一篇文章 金牌製作人陳慧玲 呈獻優質好戲 一生的法布施 下一篇文章 音樂劇導演曾慧誠 力求真善美 用音樂劇耀演台灣 熱門新聞 01佛光山供僧 緬懷師恩廣植福田2025.09.1402香港佛光道場 供僧道糧回向十方2025.09.1503綠色跑者 減碳跑步吃蔬食2025.09.1404【詩】山水的盛宴2025.09.1605【草木堪為友】可可樹 神賜食物化為巧克力2025.09.1406【植日光年】沙漠奇花 龍舌蘭 2025.09.1407【白色墨水】晨光花語2025.09.1408佛光山叢林學院畢典 薪火傳燈 2025.09.1309開挖土機遊大陸 填坑修路做好事2025.09.1310水豚卡比胖拉 萌翻台南2025.09.13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縱橫演藝界天后胡錦 餘音繞梁數十載 再唱《梁祝》經典品牌教父 施振榮 勇氣源源不絕 壯遊青春創人生傳藝金曲年度最佳演員 小咪渾身形容詞 演出峰回路轉人生台灣版畫之父 廖修平 刻畫寶島風情 傳承藝道薪火音樂家李哲藝 勤耕樂音福田 撥動聽者心弦雙金影后 楊貴媚 處世貫徹善與愛 傳承戲骨風範 作者其他文章音樂劇導演曾慧誠 力求真善美 用音樂劇耀演台灣律師高瑞錚 堅信教育力量 回鄉建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