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文化局長 林秋芳 用博物館理念 經營家鄉淨土

阮愛惠 |2015.06.07
3331觀看次
字級
圖/林耀堂攝、林秋芳提供 二○一五年八月十四日就上任屆滿三年的宜蘭文化局長林秋芳,日前已度過她任期的「一千天」。這一千天不全是春天,甚至包含了嚴冬與酷暑,是她職業生涯中最跌宕的一段歷程。然而走過這一千個酸甜苦辣的日子,二十四年來都固守在文化行政崗位的林秋芳,資歷已臻完備,能力更加圓熟了。
圖/林耀堂攝、林秋芳提供 林秋芳手繪的祖母畫像。
圖/林耀堂攝、林秋芳提供 二○一五童玩節早鳥票開賣宣傳照。
圖/林耀堂攝、林秋芳提供 二○一五宜蘭椅設計大賞。左起林秋芳、主視覺設計師鄒駿昇、台灣創意設計中心執行長陳文龍。
圖/林耀堂攝、林秋芳提供 林秋芳為童玩節拍攝宣傳片,扮演古代小姐。
圖/林耀堂攝、林秋芳提供 林秋芳出任文化局長之前,在二○○九年,她就偕同畫家先生陳永模及當年國小畢業的女兒一起返回礁溪老家定居。她的老家所在地,過去稱為「桂竹林」,可以想見是什麼樣的地景。但隨著歲月更替、世事變遷,桂竹林早已稀落。

文/記者阮愛惠 圖/林耀堂攝、林秋芳提供

二○一五年八月十四日就上任屆滿三年的宜蘭文化局長林秋芳,日前已度過她任期的「一千天」。這一千天不全是春天,甚至包含了嚴冬與酷暑,是她職業生涯中最跌宕的一段歷程。然而走過這一千個酸甜苦辣的日子,二十四年來都固守在文化行政崗位的林秋芳,資歷已臻完備,能力更加圓熟了。

還記得上任第一天,到議會接受備詢時,議員問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林局長,請問什麼叫『文化』?」這對長年浸淫文化事務的林秋芳而言,雖是馬上可講個一兩小時的話題,但她仍然謹慎地從自身角色去思索:「文化,就是為更美好的人民生活服務。如果有一天,每個家庭都是一座小博物館或小音樂廳,生活美學無所不在的話,那麼,文化局的任務也就不復存在了。」

走馬上任以來,林秋芳即以經營博物館的理念,來推動宜蘭的文化行政事務。她認為:「宜蘭就是上天賜予台灣,最美好的一座博物館。土地生態的多樣、常民生活的文化,在在都是台灣的瑰寶。自從雪山隧道開通後,如淨土般的蘭陽平原又離西部更近一些;土地之美固然吸引外地客,但文化內涵也許更是讓人迷戀宜蘭的重要因素。」

就任以來,林秋芳透過社區營造的方式,推動宜蘭在地文化政策。她結合社區工藝、有機生活的建構、居家與公共空間美感的理念,舉辦藝文沙龍,推廣食、衣、住、用、藝等生活美學。她並在全縣推動「水田音樂會」,開啟音樂與大自然間的對話,同時舉辦蘭陽博物館「博物館與地方文化論壇」及「四季音樂節」。

作為宜蘭女兒,又是宜蘭第一位女性文化局長,林秋芳在接下這個職位之前,就有著比一般政務官員更高的使命感、更多的自我期許。從小在礁溪成長的她,成年後雖然出外求學、就業,在台北居住了二十多年,但她的一口宜蘭腔、以及說起宜蘭之美就停不下來的熱切,彷彿早在為她回歸故鄉的命運作預言。

熱愛文化工作 衝勁無休止

雖生長在經商的家族,但林秋芳從小熱愛藝術,尤其是舞蹈和美術。大學時依父命填了淡江管理學院(今淡江大學)企管系,但四年之間,她花很多時間上古文課、拜師學畫。大學畢業後,她先到民間企業擔任行銷總監五年,一九九一年,宜蘭縣府文化中心有個工作機會,她投入之後,發現這是可以結合興趣的工作,於是,約滿之後,她又到文建會(今文化部)擔任約聘僱人員,一做就是五年。「那段期間,什麼案子都接觸過,雖然做得比人家多、薪水比人家少,但學習的面向很廣,至今很感念當時長官給我的磨練。」林秋芳笑說。

文建會之後,林秋芳在二○○三年擔任台北故事館的開館館長;之後又到國家文藝基金會創會獎助處擔任組長;接下來,不管是到華山創意產業文化園區或黃金博物館等,她都是在草創期就投入,做開疆闢土的工作。

「我這一生中常在打先鋒,以前覺得我的命很苦,因為每次都要從建立制度、發展定位、行銷啟動做起,每一項都很困難。但後來我卻覺得自己很幸運,因為每次在推動一個工作任務時,我總是一開始就能看見它的價值。」林秋芳說。

近三年來,林秋芳仍是以領頭羊的衝勁,發動故鄉的文化再造、交流、對外連結等事務,有時累到身體出狀況,但她就是停不下來。「朋友常叫我要對自己好一點。但我讀過嚴長壽先生寫的一句話:『在投入公共事務時,熱情用不完』,真是深得我心。以前的我,只要談到關於自己的事,就感到很害羞;但如果是為了公眾的事,我就什麼都不怕。永遠都有比個人更有價值的事讓我關心,讓我戴著頭盔往前衝!」她笑說。

祖母如觀音

敬她 愛她 信仰她

雖有「藝文界的永備電池」之美稱,但日日公務纏身、東奔西走,林秋芳偶爾也有很累的時候。這時,她會自己一個人去喝杯咖啡,讓身體和心情沉靜下來,喝過咖啡之後,煩擾內心的事,以及緊繃的肩頸,都能得到舒緩的效益。

「我年輕時,讀過很多星雲大師、聖嚴法師所寫的禪宗公案,對於禪宗『當下』的哲學感到相應。我是很率直的人,不喜歡曲折和隱瞞;我也是個不會『撿恨』(記仇)的人,活在當下、不念舊惡,是讓我能一直保持動力、不斷往前走的法門!」她說。

除了禪宗「當下」的哲學,讓林秋芳的人生得到依靠的,還有她對觀世音菩薩及對祖母的信仰。

林秋芳當年懷孕時,天天都持誦《心經》,也敬誦觀世音菩薩聖號。「我非常喜愛觀世音菩薩,家裡收藏了祂的法像及畫像。我為什麼喜愛觀音?因為我的祖母就像觀音,她一生行善行醫,助人救人無數。我的信仰就是我的祖母,我的生命目標,就是當個像她一樣的祖母!」林秋芳說。

林秋芳的祖母林陳阿鳳女士,生前是地方上的「先生媽」,她通醫術、會針灸、懂收驚,救助過很多大人小孩,她出殯時,鄉人感念她的恩澤,設案路祭。「祖母一生故事很精采,她能做繡花鞋、打草席、畫花鳥畫,是天生的藝術家。她在家族中有巨大的地位,是每位兒孫的精神領袖。祖母一生溫柔敦厚,虔誠拜佛,從未開口罵人,我們沒有一個及得上她。」林秋芳無限追懷地說。

當年每個孫女出嫁,坐著輪椅的祖母,拚著老花眼,一筆一筆畫了一本畫冊,送給孫女們當嫁妝。近年,林秋芳也以思慕的心情,恭繪了記憶中的祖母肖像,追憶祖母的嘉言懿行。

樂於接受 更要懂得付出

她說:「我從祖母身上學到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接受的智慧』。每當有人送禮或答禮給祖母時,她都不會拒絕,但是她會再加碼回贈給對方的家人。社會上有多人,都覺得『接受』很困難,乾脆不接受也不付出;我的祖母心量寬大,她博施濟眾、慈悲喜捨,積了很多陰德,是我鄉的活菩薩。」

祖母過世多年後,林秋芳返鄉定居時,都還從鄉人口中聽到他們對祖母的感謝。「我很多為人行事的價值建立,都受到祖母的影響。祖母走在我的前面,我很放心地跟著她走就是。她的教誨已內化成我的人生價值觀和行為模式,讓我可以放膽生活著!」她感念地說。

從日常生活 體現蘭陽風情

林秋芳出任文化局長之前,在二○○九年,她就偕同畫家先生陳永模及當年國小畢業的女兒一起返回礁溪老家定居。她的老家所在地,過去稱為「桂竹林」,可以想見是什麼樣的地景。但隨著歲月更替、世事變遷,桂竹林早已稀落。林秋芳發起復育,三年後,桂竹略有成林之美,附近的人看了覺得很好,也開始在自家門前、路旁種植。

而後,林秋芳成立「桂竹林工作室」,帶動一群年輕人進行一場「台灣底層生活美學運動」。她籌辦「村落美學創作營」,透過藝術創作、經驗分享、社區交流、展覽等方式,讓居民實際參與藝術,達到啟發民眾美感,落實基層美學的目的。

出任宜蘭文化局長之後,林秋芳延伸擴大「村落美學」的行動概念到全縣十二鄉鎮,今年主題為「有機」,要把美學運用在吃、穿、用、住四大方面,啟發大家利用隨手可得的素材,從生活的村落之中看見美。

而去年到今年間,令林秋芳感到有價值的事,還包括「文學設科」及「童玩節二十周年」。

林秋芳表示,在宜蘭,文學將像其他藝術類型一樣,有著固定的資源可舉辦各類活動,不僅是一次性的文學獎、文學營而已。「文學是文化之母,我認為好的文學表達方式,可以讓美術、音樂、表演藝術都更上一層樓,所以將文學發展視為宜蘭的重要建設。」二○一四年,林秋芳邀請作家舒國治書寫宜蘭,出版《宜蘭一瞥》一書。之後她計畫將邀請更多作家駐地書寫。

而素享盛名的「宜蘭童玩節」,今年屆滿二十周年。這兩年來,林秋芳在童玩節中導入公共藝術、社區參與、文創市集的元素,今年她更將加入產業文化,推出三具:「玩具、文具、家具」,首先就是「宜蘭椅設計大賞」。「我們宜蘭人很好客,見人總說『來坐來坐』,要坐就要有椅,所以我首推結合玩具和家具概念的兒童椅。」她說。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