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照護專家 伊佳奇 從侍親起步 走上專業路

阮愛惠 |2015.05.31
4740觀看次
字級
我們常以「十年磨一劍」讚譽一個人對某項技藝的用功之久、琢磨之深。把十年的歲月灌注在某項藝術的創作、學問的累積、事業的造就或生命的培育等,出發點全然為自己的十年,都不是一般人願選擇且能執守的。圖/伊佳奇提供
返鄉探親,和姪女一家留下四代同堂的合照。圖/伊佳奇提供
帶伊爸爸(左)到日照中心作訓練。圖/伊佳奇提供
二○○六年全家參加日照中心耶誕及新年聯歡會。圖/伊佳奇提供
帶伊爸爸返回母校福州英華學院,校訓他依然記得清清楚楚。圖/伊佳奇提供

我們常以「十年磨一劍」讚譽一個人對某項技藝的用功之久、琢磨之深。把十年的歲月灌注在某項藝術的創作、學問的累積、事業的造就或生命的培育等,出發點全然為自己的十年,都不是一般人願選擇且能執守的;更何況,是把這十年全心用在一位失智老人的照護上?

但如果,那位老人是你的父親呢?

二○○四年,當這個問題落在伊佳奇眼前時,他很快就作出抉擇:「不想放手、親身照護」。這個抉擇來自感性和理性的思惟。他說:「因為他是我父親,我不照護他,就沒人照護他了。那年父親八十四歲,以失智症患者的平均餘命八到十二年來看,父親若能再活十二年,已經是最大值;父親生我養我,從未要求回報,我回饋他十年或十五年,也僅占我人生中的六分之一或七分之一,那是應該的。我若繼續自己的事業,即使有更多財富和更高的社會地位,卻連自己的父親都不顧,那我生命的價值和人生的意義何在?」

當時伊佳奇是一家顧問公司的負責人。母親驟逝後,留下失智的父親一人獨居,他決定結束公司,和太太搬到父親的房子和父親一起住,全心全力照護父親。「我也曾考慮把父親送去機構,但我和太太去看過後,不約而同掉下眼淚。以父親的個性和精神行為症狀,他在機構裡一定會被『約束』,他也一定會反彈,惡性循環下,後果不堪設想,這是作為人子的我,不忍心見到的結果。」他說。

因為這樣的心念,伊佳奇自此踏入長達十年的失智症患者照護歷程,這是一條全年無休、二十四小時值勤的侍親之路,期間,他有許許多多的煎熬、探索、學習與創發,盡在每日每夜的生活之中。

二○一二年七月十二日,伊佳奇高齡九十二歲的老父伊爵陞,平靜地走完人生最後路程,無疾而終,伊佳奇和太太圓滿了這段侍親任務,那天,正好是伊佳奇五十三歲的生日。「現在回想當年所作的決定,我覺得是值得的。因為照護父親,我重新認識他,對人生也有新的見解,更體認到什麼是平凡中偉大的父愛。」他感慨地說。

趁你還記得 提供十年經驗

父親離世之後,伊佳奇解除了照護的壓力與重擔,卻沒有停止他在失智症相關領域的學習和研討,也持續在媒體發表相關的文章,終於有出版社來找他出書。

「坊間有關失智症的病理及照護的書籍,大多是來自美、日的翻譯作品,國內的只有醫生寫的,由家屬角度出發的極少。」他說。

伊佳奇原本的想法是出版工具書,但出版社卻希望他把自己的過程和故事放進去。於是,在二○一四年十一月出版的這本《趁你還記得》,就以「醫生無法教的失智症非藥物療法及有效照護方案」為訴求,除了整合伊佳奇多年來發表的照護心得筆記外,在每個篇章之前,伊佳奇更以記者出身的流利文筆,講述照護父親時親歷的狀況及事件。文末,還貼心地補註一欄「照護筆記」,列舉他的心得和建議給讀者。

因為走過漫長辛苦摸索的照護之路,回首前塵,伊佳奇感懷地說:「雖然沒有錯過對父親最後的陪伴,但在我跌跌撞撞的照護過程中,因對病症不夠了解,而犯過不少錯,至今我心中仍存有遺憾。因為無法重來一次,以更好的照護方式對待父親,所以,我視這本《趁你還記得》為我的悔過書,希望父親在天之靈能原諒我,也希望在我之後的失智症家庭照護者,能及早建立自己的照護方式,為長者帶來福利,也不留懊悔給自己!」

失智症無藥醫 照護由生活著手

失智症是二十世紀的新流行病,隨著高齡化社會的來臨,它在二十一世紀的盛行,直逼「國病」的比率。世界衛生組織(WHO) 二○一五年三月對全球失智症人口作過統計報告,指出全球有四千七百五十萬名失智症患者,且以每年增加七百七十萬人的速度成長,也就是每四秒鐘就有一名新罹病者。而失智人口數每二十年成長一倍,二○五○年將超過一億三千五百五十萬人。

台灣失智症協會則推計,二○三一年台灣失智人口將逾四十七萬人;二○四一年失智人口逾六十八萬人;二○五一年失智人口逾八十六萬人,亦即每一百位台灣人有超過四位失智者;在未來的四十七年中,台灣失智人口數以平均每天增加四十人的速度在成長。

伊佳奇指出:「百分之九十至九十五失智症類型,因無藥可治,其照護不是醫療為主,而是生活為主。生活是由很多活動構成的,最好由家屬和職能治療師規畫及協助。失智者功能退化的部分,家人在照護上要做的是支持和協助,才能延緩退化,而不是限制和禁止。比起從前,現在失智症的支持團體及教育課程多了很多,加上類似我這種『畢業生』的家屬,大家將經驗提供出來互相參照,比起從前的瞎子摸象好很多。」

在《趁你還記得》一書的附錄裡,伊佳奇貼心地作了一張「失智症照護體系建立表」,希望讀者輕易了解失智症的發展流程,在患者仍是輕度時,家屬就知道中重度時會如何,預先認知及準備,降低無知和無奈。他說:「在最無助和低潮的時刻,我和太太都哭過無數次。我認為每個失智症患者的家庭,都應有自己的照護手冊。曾有一個家庭的兄弟姊妹們,每個人都買了一本我的書,作為互相討論和分工的參考。我很高興我的書真正幫到他人,讓他們的長輩得到最合適的照護方式。」

侍父為重 放棄事業不後悔

伊佳奇自台大政治系畢業後,赴美進修,取得南加大公共行政碩士學位及博士班研究。回國後,他除了在大學任教,更進入報社及電視台跑政治新聞,先後待過《自立晚報》、《中時晚報》、《中國時報》及華視。回想起當記者的那段歲月,仍是伊佳奇生命中難忘的經歷。從那個年代到現今,伊佳奇自認是個不偏藍綠、凡事有自己獨立看法的人,也從未加入過任何政黨。

一九八九年,伊佳奇決意離開媒體界,雖然,當時他在華視的年薪是業界的最高標準。他回憶說:「在媒體工作多年,心情就像『狗吠火車』一樣枉然。雖然進入電視台後,採訪對象對我的態度有很大不同,但我一直很清楚『我還是我』;而我終於體認到,我再怎麼寫,那些人在利益分贓及忽視民意的態度,永遠是一樣的,且任何政黨亦同。人逃不了私利,媒體是個大染缸,我還是去做一些對自己人生有意義的事吧!」

後來伊佳奇自己創業,開設了顧問公司,以自己對國際經濟、政治及對台灣媒體運作、社會動態的了解為根基,為外商企業在台的市場發展作評估和建議。這個公司一直營運到二○○四年,伊佳奇為了全力照顧父親而結束。

雖然公司在業務鼎盛期結束,但伊佳奇說:「當時我並不覺得可惜,我只知道,眼前的事,對我而言是很重要,先去做好再說,我不去想未來,也不和別人比。」

過去的工作經驗及個人的發展歷程,讓伊佳奇在決心投入失智症照護工作之初,就建立了「隨時隨地努力」及「跨領域學習」的概念和作法。

「失智症目前無藥可治,而且需在生活上長時間照護,因此要從老人醫學、神經醫學、心理、社會、長期照顧及職能等角度去思惟,才能找到比較周全的解決方案。雖然醫學不是我的本行,但我開始學習,參與醫學研討會、上研究所的課,護理、職能治療也去研習,只要繳了學費能上課的,我就去,甚至只要求小學畢業學歷的照顧服務員訓練,我也去上,因為所學的,對照護父親有直接幫助;我不在意證書和學分,只要我學的東西,可以成為我整體學問架構的一部分,能在照護父親的過程中,提升照護的品質就好。」他說。

將疲憊轉為力量 幫助他人

雖然意志如此堅強,學習如此精進,但長年的照護工作裡,伊佳奇還是時時遇到困難和挫折。「當遇到壓力或失敗時,我會靠運動來抒解。我帶著父親一起運動,大量地流汗來抒發身體的勞累。另一種方式是寫文章,二○○五年起,我不定時在報紙媒體投稿照護心得。當我比所謂的專業人士懂得更多之後,我開始在政策面提供更多建議。父親離開之後,我有更多時間,於是開了一個部落格寫文章,一周兩篇,半年就累積很多。」他說。

雖然本身沒有宗教信仰,但伊佳奇認為,宗教信仰是照護者很好的倚靠。他指出:「除了形而上的力量,我認為透過相同信仰之人之間的互動和溝通,對患者和照護者很重要。我目前在為新北市社區照護網作規畫時,結合宗教團體,運用其閒置空間,幫家屬成立教育訓練和支持團體。」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