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照護專家 伊佳奇 從侍親起步 走上專業路 阮愛惠 |2015.05.31 語音朗讀 4740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我們常以「十年磨一劍」讚譽一個人對某項技藝的用功之久、琢磨之深。把十年的歲月灌注在某項藝術的創作、學問的累積、事業的造就或生命的培育等,出發點全然為自己的十年,都不是一般人願選擇且能執守的。圖/伊佳奇提供 返鄉探親,和姪女一家留下四代同堂的合照。圖/伊佳奇提供 帶伊爸爸(左)到日照中心作訓練。圖/伊佳奇提供 二○○六年全家參加日照中心耶誕及新年聯歡會。圖/伊佳奇提供 帶伊爸爸返回母校福州英華學院,校訓他依然記得清清楚楚。圖/伊佳奇提供 我們常以「十年磨一劍」讚譽一個人對某項技藝的用功之久、琢磨之深。把十年的歲月灌注在某項藝術的創作、學問的累積、事業的造就或生命的培育等,出發點全然為自己的十年,都不是一般人願選擇且能執守的;更何況,是把這十年全心用在一位失智老人的照護上? 但如果,那位老人是你的父親呢? 二○○四年,當這個問題落在伊佳奇眼前時,他很快就作出抉擇:「不想放手、親身照護」。這個抉擇來自感性和理性的思惟。他說:「因為他是我父親,我不照護他,就沒人照護他了。那年父親八十四歲,以失智症患者的平均餘命八到十二年來看,父親若能再活十二年,已經是最大值;父親生我養我,從未要求回報,我回饋他十年或十五年,也僅占我人生中的六分之一或七分之一,那是應該的。我若繼續自己的事業,即使有更多財富和更高的社會地位,卻連自己的父親都不顧,那我生命的價值和人生的意義何在?」 當時伊佳奇是一家顧問公司的負責人。母親驟逝後,留下失智的父親一人獨居,他決定結束公司,和太太搬到父親的房子和父親一起住,全心全力照護父親。「我也曾考慮把父親送去機構,但我和太太去看過後,不約而同掉下眼淚。以父親的個性和精神行為症狀,他在機構裡一定會被『約束』,他也一定會反彈,惡性循環下,後果不堪設想,這是作為人子的我,不忍心見到的結果。」他說。 因為這樣的心念,伊佳奇自此踏入長達十年的失智症患者照護歷程,這是一條全年無休、二十四小時值勤的侍親之路,期間,他有許許多多的煎熬、探索、學習與創發,盡在每日每夜的生活之中。 二○一二年七月十二日,伊佳奇高齡九十二歲的老父伊爵陞,平靜地走完人生最後路程,無疾而終,伊佳奇和太太圓滿了這段侍親任務,那天,正好是伊佳奇五十三歲的生日。「現在回想當年所作的決定,我覺得是值得的。因為照護父親,我重新認識他,對人生也有新的見解,更體認到什麼是平凡中偉大的父愛。」他感慨地說。 趁你還記得 提供十年經驗 父親離世之後,伊佳奇解除了照護的壓力與重擔,卻沒有停止他在失智症相關領域的學習和研討,也持續在媒體發表相關的文章,終於有出版社來找他出書。 「坊間有關失智症的病理及照護的書籍,大多是來自美、日的翻譯作品,國內的只有醫生寫的,由家屬角度出發的極少。」他說。 伊佳奇原本的想法是出版工具書,但出版社卻希望他把自己的過程和故事放進去。於是,在二○一四年十一月出版的這本《趁你還記得》,就以「醫生無法教的失智症非藥物療法及有效照護方案」為訴求,除了整合伊佳奇多年來發表的照護心得筆記外,在每個篇章之前,伊佳奇更以記者出身的流利文筆,講述照護父親時親歷的狀況及事件。文末,還貼心地補註一欄「照護筆記」,列舉他的心得和建議給讀者。 因為走過漫長辛苦摸索的照護之路,回首前塵,伊佳奇感懷地說:「雖然沒有錯過對父親最後的陪伴,但在我跌跌撞撞的照護過程中,因對病症不夠了解,而犯過不少錯,至今我心中仍存有遺憾。因為無法重來一次,以更好的照護方式對待父親,所以,我視這本《趁你還記得》為我的悔過書,希望父親在天之靈能原諒我,也希望在我之後的失智症家庭照護者,能及早建立自己的照護方式,為長者帶來福利,也不留懊悔給自己!」 失智症無藥醫 照護由生活著手 失智症是二十世紀的新流行病,隨著高齡化社會的來臨,它在二十一世紀的盛行,直逼「國病」的比率。世界衛生組織(WHO) 二○一五年三月對全球失智症人口作過統計報告,指出全球有四千七百五十萬名失智症患者,且以每年增加七百七十萬人的速度成長,也就是每四秒鐘就有一名新罹病者。而失智人口數每二十年成長一倍,二○五○年將超過一億三千五百五十萬人。 台灣失智症協會則推計,二○三一年台灣失智人口將逾四十七萬人;二○四一年失智人口逾六十八萬人;二○五一年失智人口逾八十六萬人,亦即每一百位台灣人有超過四位失智者;在未來的四十七年中,台灣失智人口數以平均每天增加四十人的速度在成長。 伊佳奇指出:「百分之九十至九十五失智症類型,因無藥可治,其照護不是醫療為主,而是生活為主。生活是由很多活動構成的,最好由家屬和職能治療師規畫及協助。失智者功能退化的部分,家人在照護上要做的是支持和協助,才能延緩退化,而不是限制和禁止。比起從前,現在失智症的支持團體及教育課程多了很多,加上類似我這種『畢業生』的家屬,大家將經驗提供出來互相參照,比起從前的瞎子摸象好很多。」 在《趁你還記得》一書的附錄裡,伊佳奇貼心地作了一張「失智症照護體系建立表」,希望讀者輕易了解失智症的發展流程,在患者仍是輕度時,家屬就知道中重度時會如何,預先認知及準備,降低無知和無奈。他說:「在最無助和低潮的時刻,我和太太都哭過無數次。我認為每個失智症患者的家庭,都應有自己的照護手冊。曾有一個家庭的兄弟姊妹們,每個人都買了一本我的書,作為互相討論和分工的參考。我很高興我的書真正幫到他人,讓他們的長輩得到最合適的照護方式。」 侍父為重 放棄事業不後悔 伊佳奇自台大政治系畢業後,赴美進修,取得南加大公共行政碩士學位及博士班研究。回國後,他除了在大學任教,更進入報社及電視台跑政治新聞,先後待過《自立晚報》、《中時晚報》、《中國時報》及華視。回想起當記者的那段歲月,仍是伊佳奇生命中難忘的經歷。從那個年代到現今,伊佳奇自認是個不偏藍綠、凡事有自己獨立看法的人,也從未加入過任何政黨。 一九八九年,伊佳奇決意離開媒體界,雖然,當時他在華視的年薪是業界的最高標準。他回憶說:「在媒體工作多年,心情就像『狗吠火車』一樣枉然。雖然進入電視台後,採訪對象對我的態度有很大不同,但我一直很清楚『我還是我』;而我終於體認到,我再怎麼寫,那些人在利益分贓及忽視民意的態度,永遠是一樣的,且任何政黨亦同。人逃不了私利,媒體是個大染缸,我還是去做一些對自己人生有意義的事吧!」 後來伊佳奇自己創業,開設了顧問公司,以自己對國際經濟、政治及對台灣媒體運作、社會動態的了解為根基,為外商企業在台的市場發展作評估和建議。這個公司一直營運到二○○四年,伊佳奇為了全力照顧父親而結束。 雖然公司在業務鼎盛期結束,但伊佳奇說:「當時我並不覺得可惜,我只知道,眼前的事,對我而言是很重要,先去做好再說,我不去想未來,也不和別人比。」 過去的工作經驗及個人的發展歷程,讓伊佳奇在決心投入失智症照護工作之初,就建立了「隨時隨地努力」及「跨領域學習」的概念和作法。 「失智症目前無藥可治,而且需在生活上長時間照護,因此要從老人醫學、神經醫學、心理、社會、長期照顧及職能等角度去思惟,才能找到比較周全的解決方案。雖然醫學不是我的本行,但我開始學習,參與醫學研討會、上研究所的課,護理、職能治療也去研習,只要繳了學費能上課的,我就去,甚至只要求小學畢業學歷的照顧服務員訓練,我也去上,因為所學的,對照護父親有直接幫助;我不在意證書和學分,只要我學的東西,可以成為我整體學問架構的一部分,能在照護父親的過程中,提升照護的品質就好。」他說。 將疲憊轉為力量 幫助他人 雖然意志如此堅強,學習如此精進,但長年的照護工作裡,伊佳奇還是時時遇到困難和挫折。「當遇到壓力或失敗時,我會靠運動來抒解。我帶著父親一起運動,大量地流汗來抒發身體的勞累。另一種方式是寫文章,二○○五年起,我不定時在報紙媒體投稿照護心得。當我比所謂的專業人士懂得更多之後,我開始在政策面提供更多建議。父親離開之後,我有更多時間,於是開了一個部落格寫文章,一周兩篇,半年就累積很多。」他說。 雖然本身沒有宗教信仰,但伊佳奇認為,宗教信仰是照護者很好的倚靠。他指出:「除了形而上的力量,我認為透過相同信仰之人之間的互動和溝通,對患者和照護者很重要。我目前在為新北市社區照護網作規畫時,結合宗教團體,運用其閒置空間,幫家屬成立教育訓練和支持團體。」 前一篇文章 人生能無愧於心 就是信仰 下一篇文章 宜蘭文化局長 林秋芳 用博物館理念 經營家鄉淨土 熱門新聞 01【視覺DJ】湧泉洗衣池2025.04.2702【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3林育嫻 讓森林療癒變成生活方式 2025.04.2604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5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6【紀實攝影】花開花落 把握善美因緣2025.04.2707【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8北海道場首屆三皈五戒 佛子滿法喜2025.04.2809清德寺熱心公益 南投縣府感謝佛光山 2025.04.2810社論--國民黨該反省2025.04.27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縱橫演藝界天后胡錦 餘音繞梁數十載 再唱《梁祝》經典品牌教父 施振榮 勇氣源源不絕 壯遊青春創人生傳藝金曲年度最佳演員 小咪渾身形容詞 演出峰回路轉人生台灣版畫之父 廖修平 刻畫寶島風情 傳承藝道薪火音樂家李哲藝 勤耕樂音福田 撥動聽者心弦雙金影后 楊貴媚 處世貫徹善與愛 傳承戲骨風範 作者其他文章牙醫藏樂魂 陳維斌創作台語歌縱橫演藝界天后胡錦 餘音繞梁數十載 再唱《梁祝》經典世界郵展 東西逸品大PK大學校長論壇—韓國威德大學 佛教應像手機 親近每個人大學校長論壇—澳洲西雪梨大學 樂於推廣南天大學特色大學校長論壇—布達佩斯佛教大學 天主教國家 推動佛教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