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藝術家 金士傑 舞台數十載用表演和生命溝通 阮愛惠 |2015.06.14 語音朗讀 6836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圖/果陀劇場提供 金士傑,這位國寶級演員,是台灣現代劇場的開拓者,也是最重要的創作者之一。他編、導、演過的佳作不勝枚舉,啟發無數的劇場後進,個人的得獎紀錄也累累難計。二○○九年,金士傑榮獲台灣國家文藝獎的至高肯定。 1980年,蘭陵成員於演出《荷珠新配》時合影。圖/果陀劇場提供 人生的意義在溝通,在於尋找彼此相互的關係。圖/果陀劇場提供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第一百場演出,千位觀眾起身鼓掌。圖/果陀劇場提供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劇照。圖/果陀劇場提供 文/記者阮愛惠 圖/果陀劇場提供 金士傑,這位國寶級演員,是台灣現代劇場的開拓者,也是最重要的創作者之一。他編、導、演過的佳作不勝枚舉,啟發無數的劇場後進,個人的得獎紀錄也累累難計。二○○九年,金士傑榮獲台灣國家文藝獎的至高肯定;二○一二年,對岸的上海壹戲劇大賞最佳男演員獎及白玉蘭表演藝術獎,更首次把殊榮頒給這位台灣大腕。不過,若讓金士傑自己來說,一生中最難得的大獎,應該是六十歲那年,一口氣得到一對龍鳳胎,這份珍貴的生命大禮,更為他的人生添註了美滿大團圓的一章。 演了大半輩子的戲,金士傑的人生也如戲。 一九五一年出生的他,成長於和「戲劇」毫無關連的屏東鄉下眷村,是家中五個孩子中的老二。因為大環境的單純和匱乏,金士傑回想小時候最常做的一件事,就是躺在家中的榻榻米上發呆,在那個或短或長的獨處時空裡,曾看過的故事書、漫畫本、教堂裡媽媽們講過的《聖經》故事、爸爸哼唱的京劇情節等,都在他的小腦袋瓜裡盤旋、重組、搬演……他說那個過程叫「胡思亂想」,但他從中得到很多快樂,至今他很慶幸能擁有那些獨特的時光,也許它就是後來讓他走進戲劇世界的任意門。 雖然後來念了農專獸醫科,畢業後也在牧場上了一年班,但當這位兩手空空的農村小子,四十年前決定上台北來追尋他的戲劇大夢時,父母親除了塞給他台北親戚的電話及背對他掉眼淚外,什麼也沒多說。 之後金士傑的演藝之路相當辛苦,但也相當勵志。他從一邊當搬運工、一邊寫劇本開始,接著演一些「路人甲」,再來是創辦劇團……他的劇場歷程,也正是台灣現代劇場發展史的縮影。 他說:「我的演藝之路,基本上沒什麼阻力,可說是順性發展。但現實的無形阻力絕對是存在的,收入的多寡,對我而言不是問題,但對每個人來說,卻是問題。我到現在都不覺得它是問題,因為你喜歡的工作,你不會在乎它能賺多少錢嘛!對我而言,吃點苦是應該的,人生來就該吃苦,就像要呼吸一樣嘛!」 最重要的是,父母親一路都支持他,雖然至今父母親仍不太清楚「舞台」是什麼?但是從開始到現在,他們從未給他阻力和壓力。「爸媽真的是偉大,他們任我這樣子,從不問我每個月賺多少錢?有升官的前途嗎?我想,應該是對我的信任吧。他們不會講什麼偉大的觀點,但我覺得他們真的很厲害。託天之福,他們至今都很健康,經濟、自理能力都好,仍未給我壓力,我仍可以『逍遙法外』。」他說。 少年反骨 中年漸趨世俗 話說如此,當金士傑總算也像「一般人」那樣,娶妻生子安定下來了,父母親的內心還是很欣慰的。今年,金士傑為百歲的父親設筵祝壽,四歲的一對嬌兒繞膝,「老的凋萎中,小的還在爬坡,我總要為他們籌一些柴米油鹽的保障,哪怕七十才開始向世俗靠攏,我也無所謂,我從不跟別人比。」他說。 金士傑說自己天生反骨,流著不服權威的血液,當大家都同意某件事的時候,他就故意反對。「我不喜歡『群』的關係,我覺得人一往『群』靠攏,智商就降低了。」他笑說:「我這人像從孤島來的,本來一切都很簡單,但年紀大了之後,對於『群體』與『俗事』相處的能力稍微進步一些,以前根本是反著來的。後來亦敵亦友,現在變成『可能的朋友』,但我千萬不要愛上它,它只是一種生存狀態,我只是接受它而已。」 套用他在《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戲裡所說的台詞,金士傑認為,關於人生,以及人和生命、人和人的關係,就像戲中老教授莫利的一段獨白:「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呢?人生的意義在溝通;在於尋找彼此相互的關係。」 不管是年少時的浪漫輕狂,或是四十歲後漸向世俗靠攏,以至於現在近乎「妥協」地表白,想多賺一點兒女的教育費,金士傑總是能找到自身生命和外在大環境間的對應關係,也許是撞擊扞格,也許是愛恨交織。他說:「包括我現在生了孩子,也常想,我和他們之間的關係是什麼?我和他們分開時,那種心痛是什麼?當他們長大後,和我意見不同時,我的位置在哪裡?我一生中一直在體驗這樣的事,也一直透過表演工作,和我的生命作各種形式的溝通。」 「人」為本體 生命自然有目標 金士傑的母親是虔誠的基督徒,所以他小時候常隨媽媽上教堂,《聖經》裡的故事給他很多想像的題材,他人生中第一個接觸的劇團,是基督教藝術團契。青少年期間,他廣泛地閱讀文學、哲學和宗教的書,對佛學也有涉獵。 不過因為從小看著媽媽用基督徒的精神,帶領一家踏踏實實地過生活,「我們都很愛媽媽,所以我是『鄉愁上的基督徒』。基督教給我的生活觀是:『人是為此刻而活的,所有的明天都是虛構的。』我後來會那麼浪漫,也是因為相信人生是為『今天』而活的,我不需要為了『明天』的衣服、車子、存款而煩憂。我沒有缺手斷腳、沒有任何自卑的理由,只要咬著牙,一招手,明天就來了。」他笑說。 雖說沒有特定的宗教信仰,但內化於金士傑心中的信念,卻是相當清晰的,就像他在台北藝術大學任教時,常常告訴學生們的那些話。「對於表演這件事,我常以自己的例子告訴年輕人,你要啟發你對『戲劇』本身的喜愛,而非只專精於『表演』的興趣;你要先愛上這艘船將航去的方向,才愛上你在船上做的工作。因為表演是服務於戲劇,要先懂得戲劇是怎麼回事,要懂得古往今來所有愛好文學藝術的人在追求什麼,才能了解劇本裡面人生的關係,不只是泛泛地說這個角色寫得如何如何。」他說。 不只是表演,金士傑認為,每一種工作,最後的定義一定要是「人」。他說:「當你的角色是『人』,之後才能定義你是什麼職業。母題永遠是『人』,弄清楚人生戰艦上,個人和人生的關係是什麼?活著是為什麼?主題要存在,子題才能定位。如果沒有愛上母題,只在子題上打轉,我會覺得這個人的腳步放小了,走的路不會太遠。」 兩個老男人 以「愛」感動觀眾 近年來金士傑最主力投注的工作,就是果陀劇場製作的舞台劇《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這齣只有他和卜學亮兩位演員獨撐的戲,出人意表地竟以嚴肅艱澀的主題、極簡的舞台元素,自二○一一年二月推出至今,在兩岸三地已創下一百五十場以上的演出紀錄,至今口碑和票房延燒,場場爆滿,今年初在北京和深圳又演了八場,六月在台北和台中的各三場也一票難求,想看戲的台灣觀眾,今年唯有把握九月十日國家劇院的場次了。 說來這並不是金士傑第一次參演的長壽劇,早期的《這一夜,我們說相聲》及《暗戀.桃花源》,都是百場以上的經典佳作。但《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對金士傑而言,意義不凡,因為這齣戲剛排練時,太太正在懷孕;開演第三場,雙胞胎兒女誕生了,可說是和他的孩子同步出生、成長的。 《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改編自美國知名專欄作家米奇.艾爾邦的同名暢銷小說,劇中描述一位體育記者米奇(卜學亮飾)大學畢業十六年後,在現實世界中迷失自我,偶然得知大學時期相知甚深的教授莫利(金士傑飾)竟得了無藥可治的漸凍症(ALS),他去探望教授後,決定每周二放下一切俗務去陪伴他;而日漸衰頹的莫利教授,仍本著老師對學生的愛,不畏死亡的威逼,盡力把自己最真實的生命體驗一一傳達給米奇。 這齣戲的演出過程,雖然也有一些爆炸性的笑哏,但主題是非常嚴肅的。「全場就兩個老男人在對話,當初我以為演一半,觀眾就走人了,沒想到每場戲結束,演員都謝完幕走了,還看見台下有好多觀眾坐著不走,有點不知下一步該做什麼、心中迴盪著什麼的樣子;我們在台北、上海、北京都看過這樣的場面。這戲有一種看不見的炸彈,無聲無息地在你內心爆炸了。」 當爸爸後 更能體悟人生 《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的情境,和金士傑個人的現實生活看起來有很大反差,孩子出生後,常有人問他:「你剛生了寶寶,回到家,抱著嬰兒,每一件事、每一秒鐘都是新生命的味道;但一到表演現場,卻每一場都在談死亡,你如何平衡?」 金士傑說:「我也常問自己,但發現一點問題都沒有。這整部戲,藉由漸凍症來談死亡和對生命的恐懼,同時也講述生命的自由、尊嚴,以及對活著的嚮往,這些,跟我在抱嬰兒,是同一件事。這部戲不是要讓你多愁善感,而是要你擁抱生命的歡愉!戲的最後,莫利教授即將離世,米奇在最後一刻伸手去抱他,故事到此就得到結論了。因為老和死,是無須逃避的,而是要伸手去接住它,跟抱嬰兒的狀態是很像的。」 金士傑如此有感,是因為這四年來,他盡力去承擔照顧兩個幼兒的工作。因為當了父親,他自認對人生有更多的理解,對世界有更大的痛癢感。「但我是個什麼樣的爸爸呢?我目前還不清楚。我只想用最多的時間去陪他們,少陪一天就覺得損失一天。我每天都有方向感,朝著家的方向猛踩油門,只想早點回家陪孩子們。」 前一篇文章 宜蘭文化局長 林秋芳 用博物館理念 經營家鄉淨土 下一篇文章 陶瓷收藏家 簡楊同 熱門新聞 01【視覺DJ】湧泉洗衣池2025.04.2702林育嫻 讓森林療癒變成生活方式 2025.04.2603【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4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5【紀實攝影】花開花落 把握善美因緣2025.04.2706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7【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8北海道場首屆三皈五戒 佛子滿法喜2025.04.2809社論--國民黨該反省2025.04.2710清德寺熱心公益 南投縣府感謝佛光山 2025.04.28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縱橫演藝界天后胡錦 餘音繞梁數十載 再唱《梁祝》經典品牌教父 施振榮 勇氣源源不絕 壯遊青春創人生傳藝金曲年度最佳演員 小咪渾身形容詞 演出峰回路轉人生台灣版畫之父 廖修平 刻畫寶島風情 傳承藝道薪火音樂家李哲藝 勤耕樂音福田 撥動聽者心弦雙金影后 楊貴媚 處世貫徹善與愛 傳承戲骨風範 作者其他文章牙醫藏樂魂 陳維斌創作台語歌縱橫演藝界天后胡錦 餘音繞梁數十載 再唱《梁祝》經典世界郵展 東西逸品大PK大學校長論壇—韓國威德大學 佛教應像手機 親近每個人大學校長論壇—澳洲西雪梨大學 樂於推廣南天大學特色大學校長論壇—布達佩斯佛教大學 天主教國家 推動佛教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