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動良知 當小確幸中 出現大不安的徵兆

高希均 |2015.05.31
2188觀看次
字級
台灣已是民主社會,需要的是「改革」,而非「革命」。 圖/鄭清元
高希均教授
《開放台灣》

文/高希均

當前的實況是政黨惡鬥已經造成了政策牛步,政治奧步,台灣退步。今天台灣社會只有靠朝野能做到近年來我提倡的「四步」來克服多重難關:

「進一步」來理性獻策;「退一步」來相互折衷;「讓一步」來取得共識;「跨一步」來全力推動。

我相信:在台灣自由民主開放的土壤中,已結不出「革命」之果;我期盼在社會震盪中,卻會鼓舞台灣人民的「良知」遍地開花。

年輕人先學會自我要求

多數人的沉默及多數知識分子的冷漠,造成了今天台灣人心的不安,那就是小確幸有轉折成大不幸的可能;台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變成了「破壞」風景也是人。一些年輕人的偏激言論(如反自由化、全球化)及行為,造成了社會脫序及鎖國思維復活。它傷害了得來不易的民主與法治;更有可能是這些年輕人的言行,會使以後的年輕世代陷入生活在孤島的風險。

不論如何討論當前社會的對立或失落,最根本的一個原因是:年輕人對政府要求「極大化」,政府做什麼都不對,因此充滿了憤怒;對自己,則要求「極小化」,自己做什麼都可以。受過大學教育的年輕人,講話、行為和態度少了理性。

˙年輕人沒有技能,不能自食其力,是對自己最大的愧欠。

˙要把別人的才華、財富、成就,當做自己奮鬥的動力。

˙ 玩手機、喊口號、蹺課之後,還是要面對「自己的工作自己找」的現實。

人生最基本的自我要求是「做什麼像什麼」。做學生就做好學生,做老師就做好老師,做民意代表就做好民意代表。

年輕朋友要知道:「革命」很難當成職業,台灣沒有這種土壤;只有鳳毛麟角的人,才可能變成做大事的政治領袖,大多數年輕人只是在短暫的時空中,做政治運動中的過客。

台灣已是民主社會,不需要流血的革命,迫切需要的是,在全民監督下持續不斷的改革。年輕人不妨以身作則,從先不要白吃午餐開始。龍應台部長與郭台銘董事長都希望他們能借重學運中一些優秀人才,參加他們的工作團隊,這是一個值得嘗試的實驗。

知識分子要勇於說真話

我們這些生長在中日抗戰前後的人,此刻在台灣過著沒有戰爭恐懼的生活,內心充滿了生命的轉折。社會上尊敬的齊邦媛、漢寶德、孫震、于宗先、張作錦、洪蘭等等,都是靠自己努力得來的,他們奉獻了一生的才華與熱情在這塊土地上。近日齊邦媛教授催生《潘人木作品集》聞世時提到:「當年在大陸也經歷學潮的驚濤駭浪,那是個愚昧的時代。」

我們不能陷台灣再次地集體愚昧。別讓台灣人的「良知」消失;只有良知才能征服愚昧。郭台銘展現了良知的風範,指責陳姓立委在馬總統母親家祭靈堂失態之後,同時指出:「台灣不需要路過、鬧場。一個祥和、安定、包容的社會,彼此關懷寬容,才是進步的動力。」

讓大家——特別是年輕世代——彼此提醒、相互勉勵:

˙盡自己的義務(如守法)

˙盡自己的責任(如納稅)

˙發揮同理心(如耐心地傾聽)

˙發揮公益心(如幫助弱勢團體)

尤其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

˙對是非堅持,對偏見拋棄。

˙對倫理遵守,對別人尊重。

˙對文化實踐,對國家愛護。

當人民的良知普遍出現時,才能夠埋葬當前世代的、黨派的、社會的對立與冷漠。

(摘自《開放台灣》,天下文化出版)

作者簡介

高希均

一九八○年代在台灣發起創辦《天下雜誌》、《遠見雜誌》與「天下文化出版公司」,二○○二年又創辦「小天下」少兒讀物,現為「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與「財團法人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及《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發行人,持續推動進步觀念之傳播。二○○二年獲行政院新聞局金鼎獎特別貢獻獎。二○一三年獲亞洲大學名譽博士;二○一四年獲中興大學名譽管理學博士。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