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工作者 楊忠衡 開墾台灣音樂劇 講述本土故事 阮愛惠 |2015.04.26 語音朗讀 6043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喜歡及關心戲劇表演的人,近年來一定看過號稱「台灣音樂劇三部曲」的──《四月望雨》、《隔壁親家》、《渭水春風》三部作品。由「音樂時代劇場」製作的這三部戲,推出以來佳評如潮,從口碑、演出的場數及巡演的版圖來看,已創下台灣舞台戲劇多項新紀錄。「音樂劇」。圖/音樂時代劇場、廣藝基金會提供 隔壁親家圖/音樂時代劇場、廣藝基金會提供 梁祝圖/音樂時代劇場、廣藝基金會提供 四月望雨圖/音樂時代劇場、廣藝基金會提供 二○一○年廣達電腦廣藝基金會成立,以藝術科技攜手上雲端為宗旨,林百里、朱宗慶、楊忠衡等藝文界貴賓合切生日蛋糕。圖/音樂時代劇場、廣藝基金會提供 渭水春風圖/音樂時代劇場、廣藝基金會提供 少年九份圖/音樂時代劇場、廣藝基金會提供 文/記者阮愛惠 圖/音樂時代劇場、廣藝基金會提供 喜歡及關心戲劇表演的人,近年來一定看過號稱「台灣音樂劇三部曲」的──《四月望雨》、《隔壁親家》、《渭水春風》三部作品。由「音樂時代劇場」製作的這三部戲,推出以來佳評如潮,從口碑、演出的場數及巡演的版圖來看,已創下台灣舞台戲劇多項新紀錄。「音樂劇」在台灣,近十年來,因這三部戲的叫好叫座,儼然已走出自己的路線,更成為台灣舞台表演的新主流。 有別於一般戲劇的編劇者,這膾炙人口的三部曲,並不是出自戲劇本科的編、導、演者之手,而全是由清華大學核子工程系出身,沒寫過劇本、也沒演過戲的「音樂時代劇場」藝術總監楊忠衡寫出的。事實上,除三部曲之外,「音樂時代劇場」自二○○三年起推出的一系列音樂劇,包括《梁祝》、《世紀回眸.宋美齡》、《東區卡門》及《少年台灣》等,都是出自楊忠衡的編劇。 到底是什麼樣的機緣和能力,讓楊忠衡這樣的「素人」,能跨越今古題材、變化動靜內涵,一部接一部地創作出好看又好聽的音樂劇劇本呢? 楊忠衡說,他以前從未想過親自製作音樂劇,但回溯一路走來的人生歷程,從十八歲到中年,其實未曾偏離「為音樂盡一分心力」的初衷,所以這些劇本能夠誕生,並非偶然;而之所以能寫得出這些佳構,楊忠衡靠的不只是文字功力而已,更因為內中有他數十年來,浸淫在音樂世界裡聽說讀寫的累積,以及透過音樂思考文化脈絡的用心。 獻身音樂 從評論出發 楊忠衡是屏東客家人,小時候學過鋼琴和小提琴。但他自認在演奏方面並沒有特別的才華。上大學後,又花了很多時間苦練小提琴,終於確定自己在樂器的能力並不突出。雖然不能成為演奏家或音樂老師,但在年輕時,他就決定未來要作「和音樂相關的,且能連結這個生態圈內各個環節」的事,例如音樂的出版、評論或報導等。 大三那年,劉岠渭教授在清華大學開課,對楊忠衡的思想產生相當大的影響。大四下學期,他向姐姐借了一筆微薄的資金,在新竹開設一家小唱片行──「黃自樂坊」,展開音樂事業的第一步。出社會後,楊忠衡首先進入《音響論壇》雜誌社;之後,又到《中國時報》擔任文化記者,期間持續寫作「責任樂評」,直接而尖銳的文筆,首開當時台灣報紙媒體音樂評論風氣之先。之後他長期在各大報及多家音樂雜誌撰寫專欄,並著有《最受歡迎的古典音樂》、《十大管弦樂團》及《黃土地上的貝多芬─林克昌回憶錄》(與陳效真合著)等專書。 離開報社後,楊忠衡貸款創辦《音樂時代》雜誌,在其他雜誌埋首報導西方古典音樂時,《音樂時代》堅持率先報導、評論當時華人音樂環境,以關注本土音樂前景為己任,在當時一些音樂公共議題上產生相當影響力;此外,他也擔任唱片製作人,曾得過一九九九年的「金曲獎」最佳古典唱片製作人獎。《音樂時代》後來因唱片市場不景氣而停刊,楊忠衡轉任《新朝藝術》副總編輯及普音公司《新原人》雜誌總編輯,文字工作之餘,他開始參與舞台表演的製作工作。 借鑑西方歌劇 滋養台灣 從末端的評論者切換到源頭的創作者,楊忠衡原應要作很大的角色調整,但他卻很輕易的轉換,因為對他而言,這兩種角色的用心是一樣的。他說:「台灣近代的戲劇和舞蹈一直有很旺盛的創作力,因為有才華的前輩找到走自己路的正確方向。可是台灣的音樂界一直找不到和本土社會融合的著力點。也許學院要負相當責任,因為他們的教育把風氣變得封閉保守。在媒體工作多年,我覺得只在紙上批判沒太大意思,必須要採取行動,用實踐來証明自己的理論。如何把台灣音樂帶動起來?我覺得『音樂劇』也許是一條可行之道。」 楊忠衡觀察西方近代音樂發展,認為「歌劇文化」扮演重要的角色。他說:「在西方,歌劇向有『百樂之源』的美稱,歌劇興盛,同時會帶動歌樂、器樂、文學、舞台技術及種種表演產業。在東方原先也有結合戲劇和樂舞的「戲曲」文化,但百年來,在西方外來文化衝擊下,戲曲與現代生活節奏產生脫節,音樂戲劇也就發生斷層;因此,如何發展出屬於現代社會的原創音樂劇,成為我生涯的新使命,也無形中成為人生下半場的轉捩點。」 科學與文學交會 迸發心感動 二○一○年,楊忠衡應廣達電腦集團董事長林百里之邀,出任「廣藝基金會」執行長。基金會以推廣華人表演藝術為職志,楊忠衡在體察時勢之後,推出三大策略:鼓勵本土創作、結合科技與表演藝術、促進兩岸交流。楊忠衡說:「我們曾連續四年承辦文化部『結合科技與表演藝術旗艦計畫』、並與台北數位藝術中心合辦『數位藝術表演獎』、創辦兩岸小劇場表演藝術節、提出『廣藝靚樂』計畫,鼓勵台灣音樂引領新風潮。」 今年「廣藝」將推出新計畫,「我們想仿過去三年『兩岸小劇場藝術節』的方式,舉辦台灣原創音樂節、音樂劇節。委創藝術家不限風格和資歷,接受各種有創意、精彩、有趣的提案,最重要是能打動人心!」楊忠衡大聲疾呼。 關於「原創」,至今仍是楊忠衡時時思索的議題。以音樂劇而言,他認為:「音樂劇不是某一種表演形式,而是一種精神,以現代的音樂語言,講我們想講的故事。它不是一種新概念,而是把自古以來就有的、一種又說又唱又跳又演的藝術本能,讓它能在現代存續,那就是音樂劇了。」 大學時雖然念的是核子工程系,但對楊忠衡這位徹底的音樂人,卻產生另一種啟發。他唸量子物理學時,曾因推導方程式而感動落淚,從物理和數學的角度,來看世界存在的意義,最後推演到哲學思考。理科的訓練、感性的心靈,二者交織在一起,時時影響著楊忠衡對音樂、創作及為人處世的看法。 去年,楊忠衡有機會在上海和他的「老師」黃自相遇。站在黃自的雕像前,他感慨地寫下:「黃自和胡適,一直是我的精神導師。他們共同的特性,是洞察藝術與文學的時代性,明明站在時代前端,卻領導了簡化、樸素化、全民化的文藝潮流,從而帶來巨大的思潮革命。這和當代某些一出了洋,眼睛就長在頭上的山寨先知相較,剛好是對比。多年來我努力的,也是同一回事。」 向佛教致敬 以戲劇宣揚思想 近年,持續創作成為楊忠衡的心願。他說:「以前,我思考如何創作一部作品;現在則認為,是透過創作讓自己思考。就像解一道數學題,沒有解題的過程,就不可能體驗『解題』的樂趣,以及它觸發的思索。所以,創作是一道題,是一個不預知結果的旅程。將來就算沒有目的,我也得隨時出題給自己,讓自己持續的思考,不斷的旅行。」 創作過八部風格迥異的音樂劇後,楊忠衡心中還有個未圓的夢,就是寫一齣佛教音樂劇。玄奘大師的故事,是他心目中的首選。 至於為什麼想寫佛教題材?自認還不是「正式」佛教徒的楊忠衡,舉了一位俄國音樂家的例子來比擬:「這位俄國音樂家長年居住在泰國,和人行禮致意,都用合掌的手勢。他並非佛教徒,但相當認同佛教,他用自己的方式來呼應佛教。而創作音樂劇,也是我認同佛教,以及表達對玄奘大師敬仰的方式。」 楊忠衡早年即與佛教有緣。二○○一年《音樂時代》雜誌停刊後,當時「普音文化」出版公司負責人洪慶祐先生,力邀他出任佛教雜誌《新原人》總編輯。當時楊忠衡自認對佛教一無所知,婉辭了他的美意。但洪先生仍三顧茅廬,硬是把他請進「普音」。 楊忠衡說:「洪先生是位奇人,佛學素養極深,出家眾都尊稱他為老師。他講佛學深入淺出、文筆優美如詩。我工作的四年之中,幫普音辦過幾場音樂會、錄了幾張佛教唱片。但對我意義最重大的是,因工作之便,看了不少佛學書,耳濡目染的接觸佛教文化。洪先生對佛法的詮釋相當活潑自由、別有新意,對我啟發特別大,心中也有許多共鳴,至今仍心存感激。但我心目中佛教的精神是什麼?我該如何去詮釋?也許很值得我用接下來的生命去探索。音樂劇,是一個很好的媒介,而我也一定會付諸實行。」 前一篇文章 天籟音聲 傳頌無邊佛法 佛曲音樂家黃慧音 下一篇文章 教育工作者 呂捷爆笑教歷史 隱含人生觀 熱門新聞 01【何處不交朋友】可敬的朋友2025.05.0502【國學探究】 人相忘乎道術:《莊子》論「忘」的生命智慧2025.05.0603聯合國衛塞節慶典 佛光山與會2025.05.0804頻率對了就共鳴2025.05.0505長期運動協調身心 能增深層睡眠時間2025.05.0606桑椹養顏抗衰老 母親節蛋糕好選擇2025.05.0607【考考你的智力】2025.05.0508量子糾纏與量子技術2025.05.0609小粒子 大未來2025.05.0610國家祈禱日 美國洛城跨宗教共祈和平2025.05.05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縱橫演藝界天后胡錦 餘音繞梁數十載 再唱《梁祝》經典品牌教父 施振榮 勇氣源源不絕 壯遊青春創人生傳藝金曲年度最佳演員 小咪渾身形容詞 演出峰回路轉人生台灣版畫之父 廖修平 刻畫寶島風情 傳承藝道薪火音樂家李哲藝 勤耕樂音福田 撥動聽者心弦雙金影后 楊貴媚 處世貫徹善與愛 傳承戲骨風範 作者其他文章牙醫藏樂魂 陳維斌創作台語歌縱橫演藝界天后胡錦 餘音繞梁數十載 再唱《梁祝》經典世界郵展 東西逸品大PK大學校長論壇—韓國威德大學 佛教應像手機 親近每個人大學校長論壇—澳洲西雪梨大學 樂於推廣南天大學特色大學校長論壇—布達佩斯佛教大學 天主教國家 推動佛教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