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戴定國
德國、法國與義大利跟隨英國加入亞投行後,美國學者呼籲「再平衡政策」需重新省思「圍堵中國」策略,美國也應考慮加入亞投行。
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前所長弗雷德.貝格斯滕表示,美國對英國表達憤怒是個巨大錯誤,亞投行投資數兆美元,幫助亞洲國家的基礎設施,滿足能源、電力、交通、電信等需求,而現有機構(如世銀、國際貨幣基金、亞洲開發銀行)已完全無法做到。
弗雷德認為競爭有利於開發貸款,也有利於其他市場。對透明度、採購和反腐標準的擔憂是合理的,但加入亞投行,從內部變革,比在外面挑毛病更有效。
曾任世銀總裁、美國貿易代表的佐立克也表示,亞投行的確可能變成中國發揮影響力的工具,但歐巴馬政府「在政策面和執行面都搞錯」,他甚至說:「假如我還在世銀,我會努力讓亞投行成為夥伴。」
《華爾街日報》指出,對北京的銀彈攻勢,白宮的確有理由忌憚。中國除了承諾對亞投行出資五百億美元,「一帶一路」的絲路基金有四百億,金磚銀行和相關計畫五百億,總計將近一千五百億美元。
佐立克認為,隨著北京的經濟實力擴大,中國必然將增加和世銀及國際貨幣基金等現有機構的互動,甚至提議修改遊戲規則,這正是美國要求中國改革的契機,白宮不該輕言杯葛。
美國智庫「外交關係學會」亞洲研究主任易明指出,歐巴馬有三條路可走:繼續向盟國施壓、美國也加入,或放棄這個議題。易明分析,向盟國施壓是「浪費時間的虧本生意」,將把自己弄得狼狽不堪。
易明認為,美國重返亞洲或再平衡策略,不應聚焦於圍堵中國。對華府來說,加入亞投行有「面子問題」,但美國參與其中,兩大國同在屋簷下,才能保障美國企業未來有公平的融資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