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岫
近十年來,各國傳統書店式微,大型連鎖書店也因資訊網路科技及電子書的影響,發展遇到瓶頸,台灣也是如此。但國內這幾年,倒因為文化部的獎勵和補助,獨立書店出現不少,甚至於一些鄉間小鎮也有愛書人士,奮力開起小書店來,頗為難得。
但據觀察,國內許多獨立書店,非得兼賣咖啡、餐飲,才得以存續下去,有時,咖啡飲料的營收,甚至於超過販書所得。
開獨立書店,一定要兼賣咖啡嗎?販賣書籍主要的宗旨在販賣知識,獨立書店若以賣二手書為主,也等於是知識的資源回收作業,書店難道不能以書籍本身或裝置形成特色來吸引讀者嗎,非得扯上飲食業才能存活嗎?
或許最近出版的一本《只能在京都遇見的二十三間書店》,可以給我們一些省思。
這本書介紹日本古都——京都市的二十三家獨立書店。說來難以相信,雖然大小從三坪到百來坪的都有,但三、四坪大小的書店,也的確占了三、四家左右,它們如何經營下去的?想來一定有其特殊之處。首先由篇章來看,這本書將此二十三家書店分為六大類——「邂逅某些新事物的書店」(find something new,四家)、「舒適快意的書店」(how comfortable,三家)、「老闆性格鮮明的書店」(unique shopkeepers,四家)、「了解、感受更深的書店」(think more deeply,四家)、「琢磨美感的書店」(brush up your art sence,四家)、「徜徉心靈的書店」(let your heart be free,四家)等六大類型,就可看出,你的書店,一定要從書籍、裝置和店主本身,形成某種別人沒有的特色,才能塑造獨立書店的吸引力。
比如說,Mishima出版社的書店,只有四坪大,在榻榻米的房間,陳列書籍的方式是置於矮腳餐桌和壁龕,但店主的理念就是希望它像糖果點心店,輕鬆自在地讓小朋友也可以自己跑來玩。London Books 的店門設計,則刻意參考麵包店和咖啡店的方式,吸引顧客上門。
最重要的是內容。如古書善行堂書店,特別著力收集「與京都有淵源的作家」和「不為人知的作家之私小說」兩項書籍。三月書房則收集現代短歌有關的作品,是日本第一多的書店。Laetitia書房則準備收集全國四十七個都道府縣的少量特色出版品。Not Pillar Books 則以收集美國龐克樂團成員或粉絲所製作的ZINE小冊子及少量出版的獨立作品見長。山崎書店以美術舊書及圖錄為主,兼賣相關的板木、浮士繪、原畫、標籤……等可以認識美術的各種材料。赤尾照文堂書店,則專賣彩色木版畫書籍……等。總之,這些販賣特色,應是我們獨立書店可以參考的。
本書各篇章之間,還穿插京都三大舊書祭……等多篇文章,也值得國內經營二手或獨立書店業者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