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道老師 黎煥友

阮愛惠 |2015.01.25
8009觀看次
字級
在台灣,卻有一位以復興「華文化香道」為宗旨的沉香達人─黎煥友,三十年來,他從一位愛香人到種沉香的種植者,同時鑽研香道、推廣華文化香道。圖/記者妙熙
在香中修行,肯定自我,是黎煥友一輩子的事業。圖/記者妙熙
沉香會館一景,牆上有黎煥友親書的〈泊香偈〉。圖/記者妙熙
沉香會館的庭院,滿院種植著沉香樹。圖/記者妙熙

文/記者阮愛惠

談到「香道」,可是漢民族歷史悠久的文化。漢人對香的喜愛,最早可推至先秦;宋朝時香道鼎盛,從市井到宮闈,隨時可見香的蹤影。上等的香木如沉香、檀香、奇楠等,更超越了入藥、祭祀、薰衣及宴會之用,發展成為獨特的香文化及品香文化。文人哲士透過裊裊香煙,靜心滌慮、怡情養性,很多傳誦千古的佳作,都是在香爐旁寫就的。黃庭堅更以《香之十德》,稱讚香的好處:「感格鬼神,清淨身心,能拂汙穢,能覺睡眠,靜中成友,塵裡偷閒,多而不厭,寡而為足,久藏不朽,常用無礙。」

後來香道隨著佛教,與茶道一起傳到日本。日本皇室和上流社會視為珍寶,近三百年來將香道發揚光大,與花道茶道並列為國粹;期間中國因朝代更換,日漸式微。

在台灣,卻有一位以復興「華文化香道」為宗旨的沉香達人─黎煥友,三十年來,他從一位愛香人到種沉香的種植者,同時鑽研香道、推廣華文化香道。

這條路他走得一「香」情願,卻也走得坎坎坷坷。無論如何,已過「知命」之年的他雖不知支持他繼續走下去的資糧在哪裡,但他卻「香」信,發揚香道,是他這輩子做得最對的一件事!

五十年次的黎煥友出生、成長於花蓮富里。富里鄉本是一個封閉的農村,鄉人大多從事純粹的農業,黎煥友的父母也都務農。二十七歲那年,黎煥友及其夫人來到台北討生活。曾經,為了養家,他同時兼三份工:作過音樂行銷和撰寫企畫案等工作。雖然成長的環境和學經歷背景,在大都市看來是相對弱勢,但他對生命充滿熱情,每天晚上六點,他會打一通電話給爸爸說:「不要擔心我,我過得很好!」

三十年尋香路 終在台扎根

事實上,那個時候,黎煥友承受著什麼樣的身心壓力,自己也不知道。三十二歲時,他的身體開始出現狀況,他十分焦慮,夜裡睡不著覺,常常輾轉反側到天亮。有一天,黎煥友偶然經過一間供奉關聖帝君的廟宇時,聞到一股祭祀用的沉香味,他發現身心頓感鬆弛,當晚竟然沉睡到天明。「那種感覺真是太神奇了!當時並非宗教力量,而是身體的直覺感應。之後我好像受到一股冥冥中不可抗拒的力量導引,讓我展開對沉香的探索之旅!」他說。

透過國內各種資料的追查,黎煥友搜索著沉香的種種知識;但對於生長於農村、對種樹十分熟悉的他,書面資料已難以滿足,他開始租地種植沉香樹,從一顆種子開始種起。黎煥友說:「台灣台南的緯度和廣州相同,沒有理由種不出沉香。日據時期的資料,也顯示台灣種過沉香;但我一開始試種,卻經歷各種失敗。後來我到過越南廣義、廣東茂明和馬來西亞等地取經,才知道沉香種子要隨採隨種,存活率才高;台灣的土壤也有各種問題,要選合適的氣候條件才能試種。」

三十六歲那年,黎煥友決定放下其他工作,開始專職種植沉香樹及鑽研香道。二○○一年時,黎煥友幫TVBS電視推廣九二一大地震後災區的「為台灣扎根.植樹造林計畫」,到埔里地區去種植沉香樹,後來更拍攝TVBS製作的《即將消失的香味》專輯。

走過三十年的尋香路,至今沉香樹在台灣已經完全能適應台灣水土並順利成長,目前最大的已有米徑(離地表一米的直徑)三、四十公分,樹高亦有二、三十公尺。

黎煥友說:「每逢颱風季節,台灣許多山區都遭受土石流威脅,造林復育是急切的工作。而扎根性極強的沉香樹,不論是經濟價值還是景觀休憩,都是極佳的樹種。台灣曾經是全世界有名的沉香消費國,過去沉香一直被宗教界和中醫廣泛使用。世界各產地的沉香樹,也因為過度砍伐採集而瀕臨絕種,已被列為華盛頓公約組織瀕臨絕種的植物,而且是紅色警戒的植物。現在是我們把它們種回來的時候,而且是種在台灣土地上。我們積極保育沉香,除了利水土、高收益,更能扭轉國際形象。」

人有殘 偶有奇緣 樹有缺 獨具異香

在尋香的過程中,黎煥友寫了以上體悟;種沉香樹和得到沉香,是兩回事。「所謂沉香,是沉香樹在成長的過程中,遭受到外力的創傷,如人為的削砍、蟲蛇鳥蟻的侵害或雷劈風蝕的撞擊,樹身產生創口後,它為了自我保護而分泌的油脂,或受真菌感染後;在修復的過程中產生如人體之結痂組織,即避免樹身潰爛擴大的樹脂保護層,類似樹瘤的這個東西,才是沉香。」黎煥友說。

上好的沉香完全得之於天然野生,歷經數十甚至上百年才形成。「知道它是如何形成的原因之後,我們在用香的過程中,就更懂得敬香、惜香。」黎煥友說。以前為了尋好香,他跑過世界各地,最常去的是越南。也曾吃過很多虧,買過很多假沉香,這也是促使他後來決心在台灣自己種樹求香的動力。

一邊種沉香木,黎煥友同時研習香道。他曾走訪東南亞並專研日本香道,虔心求師問道,然而所有接觸到的,都是日本香道的流派,和風的器皿和服飾之內,漢文化的內涵斷裂空洞,他的心裡感到很失落。「以華文化為基礎的香道,近年在中國也漸被重視。被沉香業者操控的香道系統,雖然趨於物質化的炫耀和追求,但也有一群苦修的人,潛心研究及追索中華文化香道的復興和傳承,他們的用心令我感動。」黎煥友說。

沉香觸發心靈 喚醒內在

以華文化為基礎的香道,亦是黎煥友今生最大的追求。他說:「華文化香道裡面有一個非常美好的系統叫『台灣沉香』,這些年來,我們已種植出優質的台灣沉香,也一直思考著,如何把這無形的美好,轉化成具象的美好?這就是我想要執行的文化。我一心一意想用有限的方式,告訴全世界,台灣種得出全世界最好的沉香!」

二○一一年,黎煥友在新店屈尺成立了「阿黎氏沉香會館」,決心以中華漢學經典為基礎,發揚香道文化並期待落實生活化。沉香會館院中遍植沉香樹並已結香數年,品質極優,廳堂內,陳列了從印尼、越南、馬來西亞、柬埔寨等,包括海峽兩岸的沉香,從原木、生結、熟結、沉根到沉水香,現今沉香的流離身世,在這裡幾乎都可以找到線索。

黎煥友說:「我發現,從種沉香到結香、品香,是自我修行的內在修為。好的香質需要環境和歲月的培植;而香道則是結香之後去執行的芳香系統,是身體的感官之旅,亦是人與靈魂的對話。不同的香遇到不同的溫度,會產生不同的味道,香之道,就是和人的嗅覺產生非常細膩的共鳴,這是我們不斷追尋的。來到這裡品香的人,我都會請他們把心得寫下來,我稱之為『香箴』。個人的領悟雖各不同,但相同的是,透過品香,都能喚醒他們已經被包覆、被遺忘的記憶,這是一趟奇妙的心靈之旅!」

人間猶有淨土,生活自在可得,追尋聖賢足跡,薰染如來功德

黎煥友在尋香、種香及造香的過程中,嘗試過很多對及錯的方法。後來他在《達摩悟性論》裡看到一段話,讓他茅塞頓開,影響他至深。那段話如下:「佛在心中,如香在樹中。煩惱若盡,佛從心出。腐朽若盡,香從樹出。即知樹外無香,心外無佛。若樹外有香,即是他香;心外有佛,即是它佛。」

他慨然說:「樹若腐朽,說的就是現代的腐生學。樹犧牲自己生命,留給後世芳香。幾千年前,達摩祖師就已經告訴我們這樣的結論,而我們經過幾世的輪迴,到現在還在摸索。其實佛法裡面已經告訴我們沉香是這樣來的;我們不得不讚嘆,不得不努力把這樣美好的東西推廣,讓現代人的身心靈得到更好的方向。」

於是,以沉香會館為平台,黎煥友號召了一群同道,共同成立台灣華文化香道協會,打算結合香道、書道、養生之道,一起來推廣香道。他認為:「好的香應該拿來救人,而不是聞著玩。沉香有安定身心靈的作用,若還能透過宗教,更有加成的作用。佛法裡說:『香光莊嚴,如香染人』,一支好香,香味能傳遍整個大雄寶殿,正如佛法的薰習。」

香道 佛道 渾然一體

黎煥友對佛教用香的薰染,是很有感觸的。他說:「聞香時,真有被佛法薰染之感。我在種樹時,亦常聞到老樹飄香,那不是虛幻境界,而是實際的香。是人與自然共鳴的香。種樹可以種到這麼快樂,那真是承受如來功德了!」

在蓬來仙島的台灣推行香道,黎煥友覺得是很實際的工作。他不故作神秘,也不用很嚴肅的形式,讓未學佛者、已學佛者,都能透過香來領悟生命,進而經由香道體驗佛道,在香道中精進。

目前「阿黎氏沉香會館」除了用來定期香道文化教學以外,更結合專業志士研發出不少沉香的周邊產品還期許發揚佛化沉香的精緻化,例如用沉香樹作成手工紙,這種紙看起來千絲萬縷、金光閃閃,黎煥友打算用它來作抄經紙,備覺殊勝。他說:「我希望把沉香木的每一部分都好好利用。過程中,我透過從一顆種子到大樹的每個歷程,經由細小的事物,來肯定自我,我今生就在香中修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