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偕醫院院長 楊育正

阮愛惠 |2015.02.01
5606觀看次
字級
馬偕醫院院長 楊育正 圖/記者阮愛惠
楊育正寫給夫人的〈詠花詩〉。 圖/楊育正提供
楊育正工作之餘不忘培養愛好,休憩身心。 圖/記者阮愛惠
楊育正深受醫院同仁愛戴。 圖/記者阮愛惠
楊育正與夫人感情極佳。 圖/楊育正提供

文/記者阮愛惠 圖/記者阮愛惠、楊育正提供

一月二十四日上午,馬偕醫院院長楊育正走進辦公室時,看到院長室主任桌上插了一盆清麗的水仙百合。乍見這種融合水仙和百合之美的新花種,他詩興大發,馬上提筆在卡片上寫下一首詠花詩,再請人訂購了一束水仙百合,連同花與詩卡,送到家裡給太太。

很少看到這麼浪漫的醫生吧?楊育正從以前就是易感的人,現在更臻化境,「及時地表達愛與感謝」,已是他天天在周遭人際間的演練。

楊育正是台灣婦產科名醫,早年曾有「接生大王」之稱;後來他投入婦癌的領域,但醫藥有時而窮,臨床上亦曾為許多生命送別。兩年多前,B細胞淋巴癌悄悄找上他,他以自身嘗試新的化療,歷經掉髮與憂鬱的低潮,從此更與病人「站在同一邊」。從接生到送亡;從治癌到罹癌;從醫院院長到病房軟弱的病人;楊育正每個角色都深刻扮演。四十年的行醫路,他走得比一般醫生大起大伏,經歷也特別豐富!

熱情投入醫界 甘甜全心奉獻

楊育正說:「去年,從醫師公會接到服務滿四十年的獎章時,『不忘初衷』,是我當下心裡湧現的一句話。我年輕時讀《小五義》,其中有段話,翻成白話文來講,就是:『凡人立節立義,總在起初一點正念,緊緊牢守,從此一念之微,然後做出大節大義來。』一九七三年,我照顧的第一個重症病人蕭小姐,她最後彌留時的場景,我至今記得;還有一位道上兄弟顧X龍,在他被宣告不治之後,我不相信生龍活虎的他竟然就要離去,在主治醫師放手後,我獨自一人努力救了他兩三個小時…當年那個沒沒無聞卻充滿熱情的小醫生楊育正,至今從未在我心裡消失過。」

但楊育正從不諱言自己當初並不是帶著熱情進這一行的,他只是個「替父親完成當醫生心願」的好孩子。「但自從學校跨進醫院後,從前在書上看的文字理論到這裡都變成活生生的生命故事;生命的起落、病人的感動和感謝,變成我一生的熱情。這是一條路是愈服事愈甘甜的路,不能不全心奉獻。最初的感動、該守的道德,四十年來如一日。我常告訴後進的是,這一行,若無熱情,不要進來;若有熱情,請持守一輩子!」他說。

去年底,楊育正集結了手邊數十年來撰寫的文章、蒐集的資料,加上口述許多的感觸、感受、感動和感傷的故事,由資深醫藥記者楊惠君執筆,出版了《在我離去之前─從醫生到病人,我的十字架》一書,分四大章節,暢談自己在醫學之路上的「初衷」和「試煉」,以及自身生命裡對於「典範」和「責任」的體認。

出書,以及四處宣講,是楊育正從前不作的。「成績還沒作出來前,用講的人家也不信!」他說。

但現在楊育正的想法改變了:「我想趁今年九月屆齡退休前,在我還有社會能見度時,把我的理念和熱情傳講出去,好讓薪盡火傳。基督教裡的logos是指語言文字,而Rhema則是指語文在某個特定時空背景下、由聖靈作工之後,變成真正的感受和感動。佛教講究『信、願、行、證』,許多我們傳講的訊息,當時空對了,就在行住坐臥間顯露動人的效能。生命並非私人事務,透過分享,當時空對了,一切鮮活起來,就成了教化人心的大功,價值因而得以傳承。我體認到,我們現在所擁有的東西,都不是我們真正擁有的,但我們要藉由現有的東西,去經營肉體生命以後的生命,我藉著現在是一家大醫院的院長、醫學教授的身分,我說的話有一定的分量。當焦點聚集在我身上時,我去傳達我認為很有價值的訊息,這是我在人世間的責任!」

愛 療癒心靈的好藥

在勞心勞力數倍於他人的醫師工作上,能維持四十年不輟的熱情,楊育正表示,宗教的信仰確實是他內在最大的支持。「但也不必然人人都要靠宗教才能得到這種力量,但要達成典範,一個人一定要有核心價值。若再加上信仰,那價值就更高了!」他說。

在宗教的信仰裡,楊育正認為最普世的信念就是「愛」。他說:「很年輕時,我就體認出人生有三種層次。在法律上,『是我的東西就該給我』;在道德裡,『不該我的東西,雖然沒人看到,我也不取。而宗教則是,『是我的也可以給你』。佛陀的割肉餵鷹、耶穌基督為人類的罪,釘死在十字架上,這都是『你的問題,也可以是我的負擔』!』

楊育正是第一代基督徒,年輕時,就像一般的知識分子、文藝青年,總是從知性的角度、哲學的思惟,來看待宗教的信仰。楊育正以蔣捷的〈虞美人〉,來形容自己人生三個階段的探索。

四十歲前,楊育正剛自美進修回來,擔任婦產科主任,豪氣風發,以「醫師無知,是為無德」自勵,以為一輩子求知不懈,窮究醫理,就是一生的十字架。

五十二歲那年,楊育正正式受洗,壯年立志,以馬偕醫師來台宣教奉獻的精神自許,誓願在醫療中傳愛,也和病人建立了很多美好的互動。這時,他開始以文字傳述生命故事,透過很多人的經驗,去談〈我的十字架:一位醫生談臨終、悲傷與生死〉。

「然而,就如〈以賽亞書〉五十五章第九節所說的:『天怎樣高過地,照樣,我的道路高過你們的道路;我的意志高過你們的意志。』我在兩年半前的一場重病裡,重新在軟弱、驚慌並謙卑呼求中,經歷完全的學習。」楊育正說。而今聽雨僧廬下,鬢雖未星星,他的心情已是「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經歷癌症 體悟珍愛每一天

走過死蔭幽谷後的某天,他行經高雄天主堂,看到以前已看過無數次的耶穌受難圖,圖片下是耶穌最後的兩句話「我渴」及「成了」。楊育正當下湧出熱淚。他說:「沒有罪的人,都能如此背負你我所有的罪和苦,我豈有放不下的委屈?我少年求知的十字架,經過壯年的醫療傳道,卻直到這一刻起,真正變成救贖記號的十字架。」

原來,十字架不是在知識和醫療行為中看到,而是神的大愛和救贖,「如果不是像我這樣走過來,我無法有這麼深刻的體認,知識和醫療行為,都還不是信仰的究竟,人生至此,我才知道自己受到神很大的帶領。」他說。

沐浴在基督的聖愛裡,楊育正甚至推演出「以得到癌症而離世,是一種恩賜」的理論:「人生很難確定什麼時候才是『安排好了,可以離去』的時機,驟然的走法,常造成身後事的不便處理及親人的巨慟;罹癌,讓我將夢想與待辦事項『往前移』,讓我重視每一個『今天』,不再期待『明天』。我有四句真言要和大家分享:接受正規治療、不求偏方、改變生活作息、今天就告訴身邊所愛的人『我愛你』。這是我用生命學習來的,不必等到得癌症,每個人都應該趁早學會這些事情。」

訂立幸福清單

盼傳愛世人

楊育正的書以《在我離去之前》為名,闡述了很多他過去做過的事、緬懷的人。書後段,也提到了關於在他「離去」之前,還想做的一些事。「我常思考,我在馬偕醫院工作近四十年來,還有哪些『幸福的功課』未作完?我還有多少時間可以運用,才能不枉此行?」他說。

上任以來,楊育正不斷思索,馬偕要成為什麼樣的醫院?在他任內,他訂定了「信仰的馬偕、人文的馬偕、科技的馬偕」三個目標。他說:「科技是醫學的基礎,但有人文才有溫暖的氛圍。我希望馬偕能成為以信仰為心、科技為用的醫療環境,提供患者由人文交織的溫馨醫療環境。」他說。

呼籲臨終關懷 尊重生命安寧

院務之外,楊育正認為近年來在生命終點的關懷方面,有四個階段值得大家不要預設立場的思考。

第一,安寧緩和醫療的施行,減輕生命末期的痛苦,這是最重要的第一步。第二,DNR(Do not resuscitate,拒絕心肺復甦術、拒絕緊急救治)的簽署;第三,撤除維生系統的概念;第四,則是主動性的安樂死。

楊育正認為:「當一個人的生命來到終點,醫療手段已經極限,患者只有痛苦、沒有明天時,我們如何維持生命最後的善終和尊嚴?經常有人問我,以基督教的觀點,贊不贊成安樂死?我所了解的是,在基督教舊約創世紀裡,神給我們的,不只是生命,也給我們選擇權,這是人類最初的兩種權利。人先天就被賦予尊重生命及尊重選擇,雖然有人認為安樂死條例的通過會讓自殺行為氾濫,但我在臨床上常看到的,卻是許許多多無法選擇主動離去,被『延長死亡過程』而非『延長生命』的痛苦案例而已。」

過去從老莊哲學和禪宗公案裡,楊育正很早就能體悟超脫物質層面來尋求內心寧靜安詳的道理;而今對「真神」的感應,更讓他從生死的關口中,看到生命存在的真諦。楊育正說:「在我離去之前,我以李叔同〈志別詩〉表達我的心境:『我到為植種,我行花未開。豈無佳色在,留待後人來。』我終將離開崗位,我的身體終將腐朽,但期待我的熱情能延續後人。尊重、關懷、醫療、陪伴,這八字真言,是我留給醫界同仁及所有對生命有省思者,一分珍貴的禮物!」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