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偕醫院院長 楊育正 阮愛惠 |2015.02.01 語音朗讀 5606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馬偕醫院院長 楊育正 圖/記者阮愛惠楊育正寫給夫人的〈詠花詩〉。 圖/楊育正提供楊育正工作之餘不忘培養愛好,休憩身心。 圖/記者阮愛惠楊育正深受醫院同仁愛戴。 圖/記者阮愛惠楊育正與夫人感情極佳。 圖/楊育正提供 文/記者阮愛惠 圖/記者阮愛惠、楊育正提供 一月二十四日上午,馬偕醫院院長楊育正走進辦公室時,看到院長室主任桌上插了一盆清麗的水仙百合。乍見這種融合水仙和百合之美的新花種,他詩興大發,馬上提筆在卡片上寫下一首詠花詩,再請人訂購了一束水仙百合,連同花與詩卡,送到家裡給太太。 很少看到這麼浪漫的醫生吧?楊育正從以前就是易感的人,現在更臻化境,「及時地表達愛與感謝」,已是他天天在周遭人際間的演練。 楊育正是台灣婦產科名醫,早年曾有「接生大王」之稱;後來他投入婦癌的領域,但醫藥有時而窮,臨床上亦曾為許多生命送別。兩年多前,B細胞淋巴癌悄悄找上他,他以自身嘗試新的化療,歷經掉髮與憂鬱的低潮,從此更與病人「站在同一邊」。從接生到送亡;從治癌到罹癌;從醫院院長到病房軟弱的病人;楊育正每個角色都深刻扮演。四十年的行醫路,他走得比一般醫生大起大伏,經歷也特別豐富! 熱情投入醫界 甘甜全心奉獻 楊育正說:「去年,從醫師公會接到服務滿四十年的獎章時,『不忘初衷』,是我當下心裡湧現的一句話。我年輕時讀《小五義》,其中有段話,翻成白話文來講,就是:『凡人立節立義,總在起初一點正念,緊緊牢守,從此一念之微,然後做出大節大義來。』一九七三年,我照顧的第一個重症病人蕭小姐,她最後彌留時的場景,我至今記得;還有一位道上兄弟顧X龍,在他被宣告不治之後,我不相信生龍活虎的他竟然就要離去,在主治醫師放手後,我獨自一人努力救了他兩三個小時…當年那個沒沒無聞卻充滿熱情的小醫生楊育正,至今從未在我心裡消失過。」 但楊育正從不諱言自己當初並不是帶著熱情進這一行的,他只是個「替父親完成當醫生心願」的好孩子。「但自從學校跨進醫院後,從前在書上看的文字理論到這裡都變成活生生的生命故事;生命的起落、病人的感動和感謝,變成我一生的熱情。這是一條路是愈服事愈甘甜的路,不能不全心奉獻。最初的感動、該守的道德,四十年來如一日。我常告訴後進的是,這一行,若無熱情,不要進來;若有熱情,請持守一輩子!」他說。 去年底,楊育正集結了手邊數十年來撰寫的文章、蒐集的資料,加上口述許多的感觸、感受、感動和感傷的故事,由資深醫藥記者楊惠君執筆,出版了《在我離去之前─從醫生到病人,我的十字架》一書,分四大章節,暢談自己在醫學之路上的「初衷」和「試煉」,以及自身生命裡對於「典範」和「責任」的體認。 出書,以及四處宣講,是楊育正從前不作的。「成績還沒作出來前,用講的人家也不信!」他說。 但現在楊育正的想法改變了:「我想趁今年九月屆齡退休前,在我還有社會能見度時,把我的理念和熱情傳講出去,好讓薪盡火傳。基督教裡的logos是指語言文字,而Rhema則是指語文在某個特定時空背景下、由聖靈作工之後,變成真正的感受和感動。佛教講究『信、願、行、證』,許多我們傳講的訊息,當時空對了,就在行住坐臥間顯露動人的效能。生命並非私人事務,透過分享,當時空對了,一切鮮活起來,就成了教化人心的大功,價值因而得以傳承。我體認到,我們現在所擁有的東西,都不是我們真正擁有的,但我們要藉由現有的東西,去經營肉體生命以後的生命,我藉著現在是一家大醫院的院長、醫學教授的身分,我說的話有一定的分量。當焦點聚集在我身上時,我去傳達我認為很有價值的訊息,這是我在人世間的責任!」 愛 療癒心靈的好藥 在勞心勞力數倍於他人的醫師工作上,能維持四十年不輟的熱情,楊育正表示,宗教的信仰確實是他內在最大的支持。「但也不必然人人都要靠宗教才能得到這種力量,但要達成典範,一個人一定要有核心價值。若再加上信仰,那價值就更高了!」他說。 在宗教的信仰裡,楊育正認為最普世的信念就是「愛」。他說:「很年輕時,我就體認出人生有三種層次。在法律上,『是我的東西就該給我』;在道德裡,『不該我的東西,雖然沒人看到,我也不取。而宗教則是,『是我的也可以給你』。佛陀的割肉餵鷹、耶穌基督為人類的罪,釘死在十字架上,這都是『你的問題,也可以是我的負擔』!』 楊育正是第一代基督徒,年輕時,就像一般的知識分子、文藝青年,總是從知性的角度、哲學的思惟,來看待宗教的信仰。楊育正以蔣捷的〈虞美人〉,來形容自己人生三個階段的探索。 四十歲前,楊育正剛自美進修回來,擔任婦產科主任,豪氣風發,以「醫師無知,是為無德」自勵,以為一輩子求知不懈,窮究醫理,就是一生的十字架。 五十二歲那年,楊育正正式受洗,壯年立志,以馬偕醫師來台宣教奉獻的精神自許,誓願在醫療中傳愛,也和病人建立了很多美好的互動。這時,他開始以文字傳述生命故事,透過很多人的經驗,去談〈我的十字架:一位醫生談臨終、悲傷與生死〉。 「然而,就如〈以賽亞書〉五十五章第九節所說的:『天怎樣高過地,照樣,我的道路高過你們的道路;我的意志高過你們的意志。』我在兩年半前的一場重病裡,重新在軟弱、驚慌並謙卑呼求中,經歷完全的學習。」楊育正說。而今聽雨僧廬下,鬢雖未星星,他的心情已是「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經歷癌症 體悟珍愛每一天 走過死蔭幽谷後的某天,他行經高雄天主堂,看到以前已看過無數次的耶穌受難圖,圖片下是耶穌最後的兩句話「我渴」及「成了」。楊育正當下湧出熱淚。他說:「沒有罪的人,都能如此背負你我所有的罪和苦,我豈有放不下的委屈?我少年求知的十字架,經過壯年的醫療傳道,卻直到這一刻起,真正變成救贖記號的十字架。」 原來,十字架不是在知識和醫療行為中看到,而是神的大愛和救贖,「如果不是像我這樣走過來,我無法有這麼深刻的體認,知識和醫療行為,都還不是信仰的究竟,人生至此,我才知道自己受到神很大的帶領。」他說。 沐浴在基督的聖愛裡,楊育正甚至推演出「以得到癌症而離世,是一種恩賜」的理論:「人生很難確定什麼時候才是『安排好了,可以離去』的時機,驟然的走法,常造成身後事的不便處理及親人的巨慟;罹癌,讓我將夢想與待辦事項『往前移』,讓我重視每一個『今天』,不再期待『明天』。我有四句真言要和大家分享:接受正規治療、不求偏方、改變生活作息、今天就告訴身邊所愛的人『我愛你』。這是我用生命學習來的,不必等到得癌症,每個人都應該趁早學會這些事情。」 訂立幸福清單 盼傳愛世人 楊育正的書以《在我離去之前》為名,闡述了很多他過去做過的事、緬懷的人。書後段,也提到了關於在他「離去」之前,還想做的一些事。「我常思考,我在馬偕醫院工作近四十年來,還有哪些『幸福的功課』未作完?我還有多少時間可以運用,才能不枉此行?」他說。 上任以來,楊育正不斷思索,馬偕要成為什麼樣的醫院?在他任內,他訂定了「信仰的馬偕、人文的馬偕、科技的馬偕」三個目標。他說:「科技是醫學的基礎,但有人文才有溫暖的氛圍。我希望馬偕能成為以信仰為心、科技為用的醫療環境,提供患者由人文交織的溫馨醫療環境。」他說。 呼籲臨終關懷 尊重生命安寧 院務之外,楊育正認為近年來在生命終點的關懷方面,有四個階段值得大家不要預設立場的思考。 第一,安寧緩和醫療的施行,減輕生命末期的痛苦,這是最重要的第一步。第二,DNR(Do not resuscitate,拒絕心肺復甦術、拒絕緊急救治)的簽署;第三,撤除維生系統的概念;第四,則是主動性的安樂死。 楊育正認為:「當一個人的生命來到終點,醫療手段已經極限,患者只有痛苦、沒有明天時,我們如何維持生命最後的善終和尊嚴?經常有人問我,以基督教的觀點,贊不贊成安樂死?我所了解的是,在基督教舊約創世紀裡,神給我們的,不只是生命,也給我們選擇權,這是人類最初的兩種權利。人先天就被賦予尊重生命及尊重選擇,雖然有人認為安樂死條例的通過會讓自殺行為氾濫,但我在臨床上常看到的,卻是許許多多無法選擇主動離去,被『延長死亡過程』而非『延長生命』的痛苦案例而已。」 過去從老莊哲學和禪宗公案裡,楊育正很早就能體悟超脫物質層面來尋求內心寧靜安詳的道理;而今對「真神」的感應,更讓他從生死的關口中,看到生命存在的真諦。楊育正說:「在我離去之前,我以李叔同〈志別詩〉表達我的心境:『我到為植種,我行花未開。豈無佳色在,留待後人來。』我終將離開崗位,我的身體終將腐朽,但期待我的熱情能延續後人。尊重、關懷、醫療、陪伴,這八字真言,是我留給醫界同仁及所有對生命有省思者,一分珍貴的禮物!」 前一篇文章 香道老師 黎煥友 下一篇文章 攝影品牌 蔡青樺 透過鏡頭 留下心中的永恆幸福 熱門新聞 01【人間氣象】 致青春未遂2025.05.0202【何處不交朋友】可敬的朋友2025.05.05038 方法有效 對治胃食道逆流2025.05.0304歐洲佛教聯盟會議 維也納佛光山召開2025.05.0205【悅讀人生】柏林大合唱 千人齊祈福2025.05.0206助緬重建 佛光山、佛光會、星洲基金會再捐物資 2025.05.0307【寓言故事】天宮保健官到人間2025.05.0408【深頁凝視】《小書店大繪集》手繪匠心獨具的書空間2025.05.0409【營養專欄】這些奶,你喝對了嗎?2025.05.0310PLG冠軍賽 領航猿 VS 勇士5月5日開打2025.05.02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縱橫演藝界天后胡錦 餘音繞梁數十載 再唱《梁祝》經典品牌教父 施振榮 勇氣源源不絕 壯遊青春創人生傳藝金曲年度最佳演員 小咪渾身形容詞 演出峰回路轉人生台灣版畫之父 廖修平 刻畫寶島風情 傳承藝道薪火音樂家李哲藝 勤耕樂音福田 撥動聽者心弦雙金影后 楊貴媚 處世貫徹善與愛 傳承戲骨風範 作者其他文章牙醫藏樂魂 陳維斌創作台語歌縱橫演藝界天后胡錦 餘音繞梁數十載 再唱《梁祝》經典世界郵展 東西逸品大PK大學校長論壇—韓國威德大學 佛教應像手機 親近每個人大學校長論壇—澳洲西雪梨大學 樂於推廣南天大學特色大學校長論壇—布達佩斯佛教大學 天主教國家 推動佛教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