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岡第十八窟
文與圖/林伯謙
曇曜請求開窟,結合帝王與如來為一體,目的是為避免再度發生滅佛浩劫,但五尊大佛分別是什麼佛名,學界說法也非常分歧:
宿白除了說16窟是釋迦立像,其餘皆說成三世佛;趙一德〈雲岡曇曜五窟的佛名考校〉是根據密教五方佛之說,認為16窟東方阿閦佛、17窟南方寶生佛、18窟西方阿彌陀佛、19窟北方不空成就佛、20窟中央毘盧遮那佛。
閻文儒《雲岡石窟研究》則提到17窟是彌勒菩薩,18、20窟是釋迦牟尼佛;吉村怜《天人誕生圖研究.論曇曜五窟──曇曜五窟營造順序》的意見,說能有把握指出16窟是釋迦佛、17窟是彌勒菩薩、18窟是盧舍那佛。谷敏《雲岡石窟》認為除了17窟是彌勒菩薩,其餘四窟皆是釋迦佛。
由於史料無徵,我們可以思考:以五帝分別對應某一佛,是否有意義?其利弊得失又如何?
筆者以為並無實質意義;且清楚對應,弊將多於利。因為若有意義的話,《魏書.釋老志》不會記載文成帝命於五級大寺替五位帝王各鑄五尊釋迦像:「興光元年(454)秋,敕有司於五級大寺內,為太祖以下五帝,鑄釋迦立像五,各長一丈六尺,都用赤金二十五萬斤。」
興安二年的隔年便是興光元年,換言之,石窟開鑿在戶外,赤金鑄像是在寺內,無論寺內與戶外,都是以「皇帝即如來」宣示佛教為助王化、益仁智的國家信仰。
其關鍵處,鑄像與造像時間相近,所以既鑄造道武帝以下五帝,則開窟雕鑿此五帝更無可疑;又若對應某一佛有必要的話,則其何以「鑄釋迦立像五」?再從鑄像各長一丈六,還可以推知武周山壁高度如果一致,石佛雕鑿的高度也會一致才是。
再從弊病來說,五帝如果清楚對應某某佛,容易讓觀者產生分別心,觀者將會對帝王的功過好惡移情到諸佛如來身上,這樣不是一件好事。
又從佛法來看,「佛佛道同,法法平等」,鳩摩羅什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平等品》,佛告須菩提曰:「諸法平等中,無有分別是凡夫人、是須陀洹,乃至是佛。」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而諸佛體性平等,法身無二,聞思修證也無優劣高下的差異,所以筆者認為當時開窟造像應該就有考量這個問題,不強加對應佛名並明確宣告說明之,正是最好的方策。(全系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