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口岩壁題字「騰雲皎夢」,形容大白天竟能騰雲駕霧,像做夢一般。
圖/林伯謙
入口岩壁題字「騰雲皎夢」,形容大白天竟能騰雲駕霧,像做夢一般。
圖/林伯謙
文與圖/林伯謙
「天下巨觀」原本形容金龍峽西側翠屏峰矗削的峭壁,但後人解讀,往往將此美譽移由該寺獨享。寺院選址於絕壁之中,上面是裸露突出的危岩,兩側是有弧度的崖壁,「蜃吐重台」形容極貼切,既像海蚌吐化出樓台,又像蚌殼將樓台呵護在懷裡。當下雨有危岩遮擋,免受雨水侵蝕;山風襲來,有巨壁為之屏障;離地面超過五十公尺以上,無懼洪水氾濫;正對著恆山主峰天峰嶺,又能阻擋烈陽,縮短曝曬時間,確實能盡地形之勝。
除了選址精當,懸空寺建築也有奇巧之處。寺外拄著數十根不夠粗的長短木柱,容易讓人錯覺整座寺靠這些柱子支撐。其實它是以橫木打入山體,形成飛梁,架構起山門、鐘鼓樓、大殿、配殿。這是三教合一的道場,所以內有三教殿、釋迦殿、觀音殿、地藏殿、太乙殿、純陽殿、禪房等(有部分上鎖無法參觀),曲折迴環的殿閣,利用細長狹窄的廊道串連成上下三層的立體空間,遊客幾乎難以錯身而過。為免人潮堵塞,牆上還標示著進出路線,遊覽僅能單向通行。
懸空寺又有「玄空閣」之稱,這應是寺閣凌空掛在懸崖,當地又屬於全真教信仰聖地,殿內還供奉佛、道、儒祖師,所以有不同的稱呼。清嘉慶年間,湯貽汾與友人來此一遊,他認為應是寺名失傳,常人僅依其外觀稱「懸空」,寺外峭壁題「玄空閣」,恐怕也是順著口語而有不同書寫。在《琴隱園詩集》卷十二〈與赤簫及綬名遊懸空寺〉:「靈山奇構仙窟宅,竟失名字無人傳。玄空古字逼霄漢,見者絕少書徒然。」湯貽汾自注:「愚意寺名失傳,『懸空』俗稱也。寺外峭壁有『玄空閣』三字,不辨年代姓名,恐亦後人即音改字耳!」
有人認為這是在北魏滅佛之後興建,為了避災免禍而三教同祀;但觀史上「三武之禍」,都因帝王崇道而毀佛,三教同祀並不符合一教獨尊的旨意,豈能避免災厄?此種說法值得商榷。
另有訛傳北魏天師寇謙之仙逝前,遺言要建一座空中寺院,「上延霄客,下絕囂浮」,其弟子多方籌擘,始於孝文帝太和十五年(四九一)建成此寺。
此說無稽,《水經注》卷十三〈㶟水注〉敘述寇謙之起造天宮,即言靜輪宮在他生前已落成,並非此座懸空寺為天宮︰「靜輪宮,魏(太武帝)神䴥四年(四三一)造,抑亦柏梁(按:指漢武帝所建柏梁台)之流也。台榭高廣,超出雲間,欲令上延霄客,下絕囂浮。太平真君十一年(四五○)又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