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與崖體嵌合,飛閣相望,下臨無地。
圖/林伯謙
山西渾源縣懸空寺,布局奇特,構築驚險。
圖/林伯謙
文與圖/林伯謙
北嶽恆山有兩處,從春秋戰國到明代中期,北嶽位於現今河北保定市阜平縣,也就是慧皎《高僧傳》記載,道安「於太行恆山創立寺塔」,並收慧遠、慧持兄弟為徒的所在地。至清順治十七年(一六六○),北嶽改祀,嶽廟移至山西渾源縣,北嶽地點於是改易。清代錢大昕《潛研堂集》卷三十〈跋《夢谿筆談》〉考辨後世徙嶽之議,濫觴於北宋沈括《夢谿筆談》,然而沈括只是誤認北嶽廟的地點,並非指另一座山才是北嶽,結果卻引發明代以後改祀的爭議。
如今的北嶽恆山,又因一座精緻奇巧的「懸空寺」而更聞名。嘉慶年間編修《大清一統志》卷一四六載:「懸空寺在渾源州南磁窰峽口,石壁巉巖,懸空結構,飛閣相望,下臨無地。寺創自後魏,盛於元時,近增三殿,稱奇觀焉。」
恆山金龍峽從北至南,分為金龍口、石門峪口、磁窰口三段,懸空寺立於磁窰口崖上,號稱「北嶽門戶」,其創自北魏,可知歷史悠遠,元明以後更加興盛,至一九八二年,已成為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根據北魏宮城遺址考古,不論早期在山西平城(今大同市),或孝文帝遷都至河南洛陽,其屋瓦瓦面皆施加黑灰色薄層泥漿(陶衣),尤其外露面經過細緻研磨加工,瓦片呈現黝黑閃亮光澤,因此目前所見懸空寺,無論金黃或青綠琉璃瓦,甚至殿堂禪房的配置,應該都不是北魏典型的原貌了。
實際上以「懸空寺」為名的寺廟不只一座,陝西隴縣景福山王母宮、榆林懸空寺石窟、河北井陘蒼岩山福慶寺、河南淇縣朝陽寺、青海西寧北禪寺、雲南昆明西山羅漢崖三清閣、浙江建德大慈岩,甚至在四川、西藏都有建在懸崖絕壁之上的寺廟,因一半嵌入岩腹,一半凌虛架空而得此名;明成化年間編修《山西通志》卷五甚至記載山西境內就有三座之多:「懸空寺有三:一在大同府城西四十五里焦山東;一在渾源州南十里,入磁窰口二里西崖懸穴二百餘丈,後魏建;一在和順縣東五里合山東岩,永樂十年因古廢寺重建。」
另外明崇禎六年(一六三三),徐弘祖在《徐霞客遊記.遊恆山日記》還提及五台山也有懸空寺,但遠不及渾源縣的壯觀,他生動描繪渾源縣懸空寺由外而內的景象說:「峽愈隘,崖愈高,西崖之半,層樓高懸,曲榭斜倚,望之如蜃吐重台者,懸空寺也。五台北壑亦有懸空寺,擬此未能具體。仰之神飛,鼓勇獨登,入則樓閣高下,檻路屈曲,崖既矗削,為天下巨觀,而寺之點綴,兼能盡勝,依巖結構,而不為巖石累者僅此。而僧寮位置適序,凡客坐禪龕,明窗暖榻,尋丈之間,肅然中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