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觀世音菩薩的印象,來自家中一尊騎龍觀音像,原以為那是一幅畫,信佛的母親卻告訴我,那是一張照片。如果是照片,那菩薩應該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但他怎能在雲裡騎龍,慈顏地灑甘露呢?母親說:「民國四十八年時,台灣發生八七水災,有人拍下這張在雲端顯靈救苦的觀音像。」
圖/香海文化提供
文/妙熙
對觀世音菩薩的印象,來自家中一尊騎龍觀音像,原以為那是一幅畫,信佛的母親卻告訴我,那是一張照片。如果是照片,那菩薩應該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但他怎能在雲裡騎龍,慈顏地灑甘露呢?母親說:「民國四十八年時,台灣發生八七水災,有人拍下這張在雲端顯靈救苦的觀音像。」
多年後,我試圖查明,才知道這幅觀音像在民間流傳著多種說法;但無論如何,菩薩的慈悲與不可思議的救人故事,在我童年記憶裡留下了深刻印象。直到今日,只要聽聞天災人禍,那怕只是路上有救護車經過,都會默念觀音,騎龍也好、乘雲也罷,祈求他給予受苦的人救助。
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心懷,讓寺院裡的造像與感應助人做了連結。在中國寺院,觀音菩薩像普遍被安奉在大雄寶殿後方,如湖北黃梅四祖寺有一尊站在石雕上的海島觀音,身披信徒供奉的紅色長披肩,以鱉魚為坐騎,右手持楊柳,左手托淨瓶,象徵救人百病。兩旁側立著善財與龍女,整面牆完全依據《法華經‧普門品》雕塑出「觀音救八難」像,栩栩如生。
有些寺院設有觀音殿供奉觀世音菩薩,也有在主殿中供奉,此時觀世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為阿彌陀佛左右脅侍並列殿中稱「西方三聖」。
因觀世音菩薩為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薩,《悲華經》中說:往昔寶藏佛時,阿彌陀佛為轉輪王,觀音菩薩為第一太子不眴,於寶藏佛前發菩提心立宏誓願,賜名為觀世音,待阿彌陀佛入滅後,次補佛處,佛號「遍一切功德山王如來」。因此,要辨識觀音菩薩像,端看頭頂寶冠上是否為一尊阿彌陀佛像,手持淨瓶者便是。而大勢至菩薩天冠則為寶瓶,內奉父母舍利,手持蓮花為主。
其實,觀音菩薩早已成佛,《讚觀音文》說:「南無過去正法名如來,現前觀世音菩薩。」菩薩為救度眾生,倒駕慈航,才自願回歸菩薩位。觀音信仰傳到中國前,形象為男眾相,《華嚴經》形容為勇猛丈夫,《悲華經》則稱善男子。宋之前,都還呈現男相,之後才演變為女相。名稱上,唐之前稱「觀世音菩薩」,後為避唐皇李世民諱,改為「觀音菩薩」。明代以來,民間流傳著觀音菩薩度化善財童子、龍女的故事,此後便與菩薩一起流行於世。
因為觀世音菩薩以悲心著稱,修習耳根圓通法門,所以與娑婆世界眾生特別有緣。他發願有人遇到病苦或災厄,只要稱其名號,將聞聲救苦,〈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寫道:「眾生被困厄,無量苦逼身,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是故須常念。」稱念菩薩時,可以口念出聲,或心中默念,只要心意虔誠,都能與菩薩感應道交。
有一回在大悲殿禮拜觀音時,心中突有預感家人來訪。果然,正午時刻便接到通知,說是父親與哥哥來探視我,當下心頭一凜,這雖是樁小事,卻讓我對觀音菩薩生起無比信心和對清淨的嚮往。此後,時時念觀音,讓心保持覺性。
曾聽師兄說過一段佛光山大悲殿的神奇故事。早年在大悲殿舉辦一場皈依典禮,許多善男信女在大殿虔誠求受,不知哪來的遊客,從門外探頭看了一下,便心生輕慢,說了幾句風涼話。沒想到,走出寶橋之際,竟然雙腿癱軟,他心想一定是說錯話了,便請友人將他抬回大殿,禮佛懺悔後,才逐漸恢復。
古人說,「莫以惡小而為之」,念頭雖是一剎那,也能招感果報的呀!
除了遇到災厄時可稱念菩薩名號,平時也能做為定課。我稱念觀音菩薩聖號多年,從未見過菩薩化身顯靈,但菩薩總是以各種方式警醒,讓事情逢凶化吉,感應難用筆墨表達,只能當下體會。
(摘自《走進阿蘭若》,香海文化出版)
作者簡介
釋妙熙
熱愛文字工作,自許成為千手千眼觀世音手中的妙筆。近年來,埋首編輯檯,將修行衲履行走人間,把關懷視野放進新聞;秉持師父星雲大師理念,傳揚人間佛教。
編輯檯之外,亦以行腳磨練佛子心性。前年集結參訪大陸名山古剎的禪味妙諦,出版《走進阿蘭若》;今年出版《行腳印度》,追尋心中證道度眾的悉達多。